澹然居——浮山野生中药材(一)

标签:
益母草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蛇床子 |
分类: 摄影作品 |
功效分类: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唇形科。
别名:蓷、萑、益母、茺蔚、益明、大札、臭秽、贞蔚、苦低草、郁臭草、土质汗、夏枯草、野天麻、火炊、负担、辣母藤、郁臭苗、猪麻、益母艾、扒骨风、红花艾、坤草、枯草、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益母蒿、地落艾、陀螺艾、红花益母草、月母草、旋风草、油耙菜、野油麻、四棱草、铁麻干、红梗玉米膏、地母草。
性味:味辛;苦;性微进。
归经:归肝经;肾经;心包经。
功能: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胎漏难产;胞衣不上;产后血晕;瘀血腹痛;跌打损伤;小便不利;水肿;头号肿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采收储藏:全草在每株开花2/3时收获,选取晴天齐地割下,应即摊放,晒干后打成捆。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用药禁忌:
1、阴虚血少看忌服。
2、《经效产宝》:忌铁器。
3、《本草正》: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地黄——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
科属分类:玄参科。
花期4-5月,果期5-6月。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沙藏或窖藏备用,称鲜地黄;将块根缓缓烘焙至八成干,捏成圆球形,继续焙至不能再变形,取出即为“生地黄”,将生地黄照蒸法或酒炖法,蒸或炖至内外全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熟地黄”。科属分类:玄参科。
别名:生地黄、鲜生地、山菸根。
性味:味甘;苦;性寒
归经:心经;肝经;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主治: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津伤烦渴;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劳热咳嗽;跌打伤痛;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捣汁或熬膏。外用:适量,捣烂敷;或取汁涂搽。
用药禁忌:
《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科属分类:唇形科。
别名:假苏、鼠蓂、姜芥。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
归经:归肺经;肝经。
功能:祛风;解表;透疹;止血。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临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散。
采收储藏: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也有先摘下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
炮制方法:
2、炒荆芥: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荆芥穗方法同)。
3、荆芥炭: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荆芥穗炭方法同)[
用药禁忌:
1、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2、《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3、《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4、《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5、《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功效分类:活血祛瘀药;安神药。
科属分类:唇形科。
别名: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紫丹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红丹参。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归心;心包;肝经。
功能: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
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癥瘕积聚;热痹肿痛;跌打损伤;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烦失眠;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大剂量可用至30g。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炒丹参:取丹参片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品汇精要》:去芦,锉碎用。
用药禁忌:
1、无瘀血者慎服。《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2、不宜与藜芦同用。
3、丹参活血也会引起大出血:服用抗凝结药物的心脏病人,如同时服用丹参,小心引起严重出血。
淡竹叶——
别名: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迷身草。
性味:甘、淡,寒,无毒。
归经:入心经、肾经、胃经、小肠经。
功能:甘淡渗利、性寒清降、清热泻火、除烦、利尿通淋
主治:胸中疾热,咳逆上气、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痛头风、止惊悸、瘟疫迷闷、妊妇头旋倒地、小儿惊痈天吊、喉痹。
用法与用量:6-15克
采收和储藏:夏季未抽花穗前采收。
炮制:拣去杂质及根,切段,晒干。
用药禁忌:
1、无实火、湿热者慎服,体虚有寒者禁服。
2、孕妇忌服。
3、肾亏尿频者忌服。
4、不宜久煎,入食以鲜品为佳,煮粥时宜稀薄,不宜稠厚。
功效分类:利水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
科属分类:藜科。
别名:地葵、地麦、益明、落帚子、竹帚子、千头子、帚菜子、铁扫把子、地肤、箭、王蔧、王帚、扫帚、涎衣草、鸭舌草、独帚、白地草、黄蒿、地面草。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肾经、膀胱经。
功能:利小便,清湿热。
主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采收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
用药禁忌 :
本草备要》:恶螵蛸。
别名:茈胡、地薰《神农本草经》、山菜、茹草《吴普本草》,柴草《品汇精要》。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煎服,3~9g
药材基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
采收储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炮制:
柴胡: 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醋柴胡: 取柴胡片,照醋炙法炒干。
用药禁忌:
1、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2、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黑白丑——
功效分类:泻下药;利水药。
科属分类:旋花科。
别名:草金铃、金铃、黑牵牛、白牵牛、黑丑、白丑、丑牛子、二丑。
性味:苦辛;寒。
归经:肺经;肾经;大肠经;小肠经。
功能: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
主治: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大便秘结;食滞虫积;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丸、散,每次0.3-1g,每日2-3次。炒用药性较缓。
采收储藏:秋季果实
炮制方法:
1、炒牵牛子:将净牵牛子置锅内加热,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凉。
2、《雷公炮炙论》:凡使牵牛子,入水中淘,取沉者晒干,拌酒蒸,从已至未,晒干,临用青去黑皮。
3、《纲目》:牵牛子,今多只碾取头末,去皮麸不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用药禁忌:
1、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
2、《日华子本草》:得青木香、干姜良。
3、《本草衍义补遗》: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
4、《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5、《本草备要》:若湿热在血分,胃弱气虚人禁用。
别名:一串金,旱连子、黄奇丹、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青翘、落翘、黄绶带、黄寿丹、黄金条。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入心经、肺经、小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疏散风热。
主治:中药治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斑疹,丹毒,瘰疬,痈疮肿毒,急性肾炎,热淋。蒙药治黄疸,肠刺痛,“协日”病,肠热。
用法与用量:中药6—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蒙药入丸散汤剂。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老翘);采收种子(连翘心)。
鉴别用药:连翘临床有青翘、老翘、连翘心之分。青翘,其清热解毒力强;老翘,长于透热达表,而疏散风热;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常用于治邪入心包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
用药禁忌:
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痈疽巳溃勿服,大热由于虚者勿服,脾胃薄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②《本草通玄》:"久服有寒中之患。"
蒲公英——
别名: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凫公英、耩褥草、仆公英、仆公罂、地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鹁鸪英、婆婆丁、白鼓丁、黄花地丁、蒲公丁、真痰草、狗乳草、奶汁草、残飞坠、黄狗头、卜地蜈蚣、鬼灯笼、羊奶奶草、双英卜地、黄花草、古古丁、茅萝卜、黄花三七。
处方名:蒲公英、公英、鲜公英、黄花地丁。
性味:苦、甘,寒。
归经:归肝经、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疠,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虫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l两(大剂2两);捣汁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采收和储藏:采收和储藏:4-5月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将泥土,晒干。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泥土,切段,晒干。原药拣净,抢水洗去泥屑,捞出摊开晾干,切1-1.5mm段片,晒干,筛去灰屑。
用药禁忌: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1、用量过大 常规用量煎服后,偶见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轻度泄泻。大剂量(30g/kg)灌服煎剂3天,可见实验兔子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浊肿,肾小管变窄,其它无明显改变。小鼠和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尿中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
2、过敏反应 服用蒲公英煎剂、蒲公英酒浸剂后,个别人会出现荨麻疹、全身瘙痒等过敏反应。蒲公英注射剂静脉滴注后,亦偶有寒战、面色苍白、青紫或精神症状。
3、药不对证主要是寒热不分,不加辨证而滥用蒲公英治疗各种感染。临床上所见的感染多数为热证,用蒲公英一般不会有不良反应。但少数感染属于阴寒证,无热象,病程多较长,病人体质虚弱。笔者普见有人用大剂量蒲公英治疗阴寒证,结果病人出现食欲减退、倦怠、疲乏、出虚汗、面色苍白。感染灶并无好转之象。将蒲公英清热解毒的作用简单地看成能抗菌消炎而加以滥用,会产生不良反应。
蛇床子——
功效分类:补益药、温里药。
科属分类:伞形科。
别名:蛇米、蛇珠、蛇粟、蛇床仁、蛇床实、气果、双肾子、癞头花子、野茴香。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归脾经;肾经。
功能:温肾壮阳;燥湿杀虫;祛风止痒。
主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宫寒不孕;寒湿带下;阴痒肿痛;风湿痹痛;湿疮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做成坐药、栓剂;或研细末调敷。
采收储藏:夏、秋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晒干;或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落果实,筛净或簸去杂质。
炮制目的:主要是为了去除麻辣副作用。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筛去泥抄,洗净,晒干。对蛇床子分别与盐、酒、醋、姜、蜜、黄土水共炒法进行筛选,结果以后者为最佳,即用黄土水将蛇床子浸泡一夜,再用文火炒,俟辛香味出为度。
1、《雷公炮炙论》:凡使蛇床须用浓蓝汁,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时,漉出日干
2、《日华子本草》:蛇床,凡合药服食即挼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作汤洗病则生使。
用药禁忌:
1、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相火易动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
2、《本草经集注》:恶牡丹、巴豆、贝母。
3、《本草经疏》:肾家有火及下部有热者勿服。
4、《本经逢原》:肾火易动,阳强精不固者勿服。
5、不良反应:口干、嗜睡、胃部不适,外用可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瘙痒。
6、不良反应机制:果实中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轻微刺激作用。
紫花地丁——
别名:铧头草、光瓣堇菜、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地丁草,宝剑草,犁头草,紫地丁、免耳草,金前刀,小角子花、米口袋、多花米口袋、毛紫云英、疔毒草。
处方名:
商品名:紫花地丁、地丁,以色绿、叶整、茎叶及蒴果皆生茸毛、干燥者为佳
科属:堇菜科、堇菜属
性味:苦、辛、寒,无毒 ;《滇南本草》:“性寒,味苦。”②《纲目》:“苦辛,寒,无毒。”
归经:入心经、肝经。《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②《要药分剂》:“入肝、脾二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3两);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熬膏摊贴。
采收和储藏:①紫花地丁、犁头草:
炮制:拣净杂质,用水洗去泥土,切段,晒干。
备注:1)紫花地丁多用于热毒壅盛之时,内服多配合银花、连翘、野菊花等同用;外用可取新鲜地丁草捣烂外敷疮痈局部。
考证:出自《本经逢原》。《纲目》:“紫花地丁,处处有之。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普济方》云,乡村篱落生者,夏秋开小白花,如铃儿倒垂,叶微似木香花之叶。此与紫花者相戾,恐别一种也。”
用药禁忌:
体质虚寒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