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山庄(13)
(2010-07-03 11:18:56)
标签:
上龙潭茶楼顶棚金华杂谈 |
分类: 散文 |
李永兴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他。只用了一天的工夫就用编织布把餐厅的顶给遮了起来。遮挡之前还用农药把房梁上的蛀虫杀了一遍。
顶是遮起来了,但花花绿绿的很难看,软塌塌的,看上去窝窝囊囊,山风灌进来,那顶棚就像会呼吸似的,一收一张,鼓起来又瘪下去,发出呼蹋呼塌的声响,听起来着实有点恐怖,感觉那顶篷随时会塌下来似的。虽然不再有木屑和红腿蜈蚣往下掉,但吃饭的客人们被这样的顶篷发出的巨大响声弄得惊恐不安,于是发话了,说:“这么大个公司,连个顶都吊不起吗,不就几块三合板,能花多少钱呢。听着这样的声音吃饭,感觉真是不爽。”
我只能解释说,正准备吊。
柳芸来了,看见这样怪异的顶棚说:“谁让搞的,这么难看。”
我说:“是我啊,还能有谁。”
柳芸说:“你可真有创意。一定要弄这个吗?”
我说:“如果不弄,不定哪天上面掉下东西来,遇上刁蛮的顾客投诉我们就有好果子吃了,轻则罚款,重则停业整顿,餐饮业我懂,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很多,在没有获得你同意前,如果我不想办法处理,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你该追究我的管理责任了,你说哪个划算呢?”
柳芸沉吟了片刻,说:“实在需要吊那就吊吧,就让柳萧做这件事情好了。”
我说:“简单点,钉几根木条,铺一层普通三合板,一刷油漆就好了。不花多少钱的。”
柳芸说:“不,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漂亮。”
我看了看她,有点不理解,说:“这么简陋的建筑,做那么好的吊顶,第一不协调,第二没必要。那是冤枉钱,何苦乱花。”
柳芸说:“不,你不了解我,我这人做事一向是追求完美,要么不做,要么做好,就这么定了。”
我不好说什么,沉默了。
过了两天,柳萧上来了,带来了包工队,木头卸了一大堆,院子里响起了电锯声和叮叮当当的施工声。
一个星期后,顶吊起来了,密集的木条上钉上了一层厚厚的实木。风格是仿南方民居的二层土楼的样子,民居的二层是因为阁楼上要储存东西,人也要上去走动,所以要弄得很结实才行,可是这样两座简易的半露天餐厅,把顶棚做得这么坚固,有什么意义就不得而知了。
晚饭时分,我和李永兴说:“老李,你说这些钱有必要花吗?”
李永兴说:“鬼才知道,不让我管的事情我是不过问的,一般和经济打交道的事情,柳董都是让她的弟弟直接负责的,其他人都插不上手。”
柳萧笑吟吟走过来问我:“怎么样,我做的顶漂亮吧?”
我说:“漂亮,很漂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柳萧不再和我闹别扭,表现得非常配合,至少从表面上看,对我十分尊重。
柳萧说:“孙总,一会儿我要回市里,给拿一箱啤酒吧,再给我弄点杨梅酒。”
我说:“好吧,我让悦悦给他从仓库里取了他要的东西,按规定悦悦和他本人分别在出库单上签了字,让郭小勇送他走了。”
柳萧五官周正,称得上是一位靓男,但脸色略显青黑,按照中医理论言,那种气色是属于肝脏不好的标志,或许是因为喝酒过多也未可知。
每次从山庄大门往上走,都要看到水渠边玉兰树下用蓝色蓬布裹着的大包,那种蓝色和周边的自然景观格格不入,显色扎眼而丑陋,我一直忙着其它没有工夫过问,一天突然路过此处又看见了,才向李永兴问明白,原来那蓝色的防雨布下面包裹着一堆红色的牛皮大鼓,是柳芸买来准备挂起来供游人敲着玩的,却不知为什么放在了露天的树下,一放就是两三年。趁着柳萧做顶棚,我建议他多进点木料,在外面建一个廊盖,把那些鼓解放出来,不然该烂掉了。柳萧很爽快地说:“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
很快,那堆鼓也架起来了,早早晚晚的能听到游客敲击的鼓声,咚咚咚的,给这座大山添加了些人气。
好久没有到山里走走,瞅了一个惠风和畅的天气,我叫了司机郭小勇和李永兴一块去爬山。一场大雨过后,听说下面的防洪堤坝被冲塌了一段,修建在堤坝上的休闲茶楼也快倒了,我得去看看情况。虽然基建不归我管,但我有责任及时了解情况向上汇报。
在九峰山的大峡谷中,有三池绿水静静地辉映在群山之间,如同镶嵌在大山之间的三颗巨大的绿宝石,绿的纯粹绿的艳丽绿的有些失真,色彩异常的瑰丽鲜亮,当地人分别称其为“上龙潭”、“中龙潭”和“下龙潭”。龙潭的水质纯净,清冽,碧波在微风里款款荡漾着,和四周红色的山体形成了色彩上的鲜明反差,青山红石绿水,这景观就有些奇特有些个性了,三个龙潭,是整座芙蓉山的灵魂。
山间道旁铺满了各色野花,杂草纵横,峰峦叠翠,巍峨中透着一种原始的荒蛮,正是一处洗涤尘心,回归自然的绝佳境地。
走过中龙潭,有一片供游人野炊、烧烤以及露营的地方,是芙蓉山景点“渊明三径”的所在。左边一条深邃的峡谷,叫黑熊峡,黑熊峡的前面是一片竹林,竹林掩映着一间小小茅屋,那茅屋房门上了锁,本是用来存放建筑材料的。茅屋旁边垒砌着民工们做饭用的土灶。就这么一点不是建筑的建筑,营造了一种地老天荒的味道。我第一次来就看好这片风景,认为在此地搞一个“陶令庐”景点一定会成为这座山的亮点。想着按照陶渊明“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的意境重新建造几间简朴原始的茅屋草棚,供游人歇脚,同时让游人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情怀,该是一件不费力却十分讨好的事情,能够成为诸多景点中最贴近主题,最富人文色彩的主打产品。对于这个构想我在上任之初就和柳芸谈过,柳芸听了很高兴,说我接手后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构思去打造。但来了之后,却没有了下文,因为基建不归我管。看得出柳芸也不大想继续投资,或者因为她没有了能力,或者因为不看好这个项目,说不清楚,我自然也不可以越权行事。但每每走过此地,心中就有一种类似创作的冲动,为这么一块好的地方没有被有效利用充分挖掘感到深深的遗憾。其实不过是营造一围竹篱笆,再有三间茅草屋,种一片菊花,竹子是现成的,地理条件是现成的,实在不花几个钱的。亏得柳芸是人文学院的教授都没有文人应有的理念,给了一个没文化的企业家来经营,又该怎么样呢?或许是修造些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玩意儿,或许搞了色情服务,或许弄成一个游乐场,这样看来,不如干脆不开发任其蛮荒的好,因为这么美的自然风景是不可再生的也是经不起破坏的。想到这里,倒觉得柳芸也许自有她的高明之处。
渊明三径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一位名叫于石的诗人写得一首诗,诗云:
信步跻攀感旧游,寒烟衰草思悠悠。
西风白发空惊老,晚节黄花独耐秋。
宇宙几人欢喜饮,江山一片古今愁。
渊明三径今犹在,自笑不如归去休。
“渊明三径”一词,来源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也就是陶渊明常走的三条小路。游人到此,在这里露营一宿,吃点烧烤,寻找一下陶渊明当年归隐林下的生活,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不知是什么人的无品创意,竟然在拦洪坝上修了一座全木质结构的茶楼。大雨过后,山洪一冲,大坝的基座就塌了很长的一段,茶楼正中被架空了,出现了明显的倾斜,如果不及时补救,这座茶楼将会彻底报废。我问李永兴,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李永兴说:“钱,只要肯花钱,都好办。大坝被冲毁的事情迟早会发生,因为施工的时候就是偷工减料做出来的。归根到底,钱没有花到位,一直压价,最后包工队不得不草草收场。再补救要从根本上解决,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样的话,今天补好这里,明天那里又坏了。”
我品味着李永兴的话,哦了一声,说:“按照你的意见回去给我起草一个山中茶楼的修复方案,并附上预算,我给柳董递上去,听不听由她,可该说的话我们得说,不然果真这座茶楼哗啦一声倒下了,该说我们没有及时向上反映,失职呢。”
李永兴说:“好吧,我回去就弄,可是我敢说没有用,你白费心呢。”
我说:“白费也得费,省得落后悔。”
中龙潭是位于大山深处的潭,也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叫“龙潭烟雨”,大雨过后,水位上涨,漫出的水形成瀑布哗哗的倾泻在深沟里。瀑布两边是一丛丛艳丽的黄色野花,和飞流的瀑布相映成趣,平添了一段风情。
金华有一个著名的双龙洞。在当地有一个说法,叫“双龙无真龙,真龙在九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很久以前,金华一带年年风调雨顺,粮食多的吃不完。老百姓就把多余的粮食拿来喂猪,结果猪肉也多的吃不完,老百姓就把猪腿腌晒起来,制作出了著名的金华火腿。有一天,太上老君路过金华,向玉帝奏了一本,说金华人暴殄天物,糟蹋粮食,该罚三年旱灾,以示惩罚。玉帝准奏,传令蛰居在双龙洞的黄龙和青龙返回天庭受命。黄龙和青龙不忍心金华人遭罪,偷偷的下了几场雨,触犯了天条,令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来擒拿双龙归案。黄龙见事不妙,让青龙赶忙逃往东海龙宫,自己留下来对付玉帝派来的天兵天将。结果黄龙牺牲在九峰山,被砍断的三截身子化做了现在的三个龙潭。金华人为了纪念黄龙,每年正月都要扎起纸龙,为黄龙接起全身,这就是金华龙灯的由来。也是民谣“双龙无真龙,真龙在九峰”的由来。后来我把这段故事写进了导游词里。
雨水把岸边的石头冲刷的干干净净,走累了,双臂作枕,卧在水边的石头上,看看辽阔的天空,看看天空飘动的白云,听听鸟鸣,嗅嗅芳草的清香,感悟人生难得半日闲的真味,感觉真好。
一位老乡走过来,和李永兴用地道方言拉着我听不懂的话,边说着就从挎包里掏出些小甜饼来给我吃,说是当地的名小吃,正好有点肚子饿了,我说了声谢谢,接过来吃了两个,入口干呼呼的,很费唾沫,需要嚼半天才能吃出一点味道,吃了一块,喝了点郭小勇带的矿泉水,就觉得差不多已经饱了。过后才知道那种饼子叫“金华酥饼”,金华酥饼是一种以酥香取胜的点心小吃,在当地享有盛名,特点在于形如蟹壳,两面金黄,分层如纸,咸香酥脆。但广告中说的“食后留香,回味久长”的感觉我没能品尝出来。
郭小勇人很机灵,文化不高,却是绝顶聪明,为人也很仗义。他从小在山里长大,对芙蓉山里的一切非常熟悉,这个优势正是芙蓉山庄的司机需要具备的。此外郭小勇认识很多中药材,工作之余我常让他领我到山上辨认中药材。芙蓉山上有200多种中药材,因为是野生,药效非常好,当地老百姓有病了,多是自己采了医治一番,包括被蛇咬了都是自己采药解毒,很少有到医院去看病的。
整座山上到处是天然的洞窟,李永兴一个人长年累月领着一名叫方晓阳的员工,把步道旁的洞穴都清理了出来,垫平洞口,铲出石阶,因地制宜,在山洞里面放置了用竹子绑成的简易长条凳,供游人避雨和歇息。李永兴在甬道边用茅草和树干搭建成的简陋的亭子,成为山中最有特色的人文点缀。我很感佩他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员工能够这样不计报酬认真主动积极的做事情,实在是企业的福分。
李永兴说:“公司没有钱,又要开发,我们做为员工,只好做些既不花钱,或者说花很小的钱就能做的事情,也是为公司分忧吧,柳董对我这样做很满意,主要是不花钱。”
山中有一条很长的水泥藤架走廊,如今只剩了架子,干干的立在那里,我问为什么没有藤,李永兴告诉我说:“原来花了不少钱买了名贵的藤,结果天旱都给干死了,我想就把山里的野生紫藤挖些过来,长成了也挺好看,这样又省钱,又方便。即便活不了也不损失什么,孙总你看呢。”
“那能这样太好了,你就尽快安排人来做吧”。
李永兴爽快的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