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影剧院观说唱剧:《解放》

标签:
解放小脚张千一张继刚山西民歌说唱 |
分类: 摄影作品 |
总编导:张继刚
演出单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丈夫拿回两张票子,问我,看不看,我问什么东西,说是《解放》,我一听以为是革命内容,说,不看。说完不甘心,索过门票仔细看了看,见上面赫然写着:总编导:张继钢,作曲改编:张千一。张继钢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近几年因千手观音一夜成名的导演,张千一可是太熟悉了,不说别的,单一首《青藏高原》就足以让我想对他下跪了。再看内容,是写小脚妇女的故事,于是兴趣来了,毅然决然说:“看”。
山西近几年文艺舞台上不乏优秀的产品,看过的有《司马光》、《范进中举》、《天水》等,让我因感动而形成文字的有话剧《立秋》,晋剧《傅山进京》也可谓是珠联璧合的一出好戏,酣畅淋漓足以让人震撼,但并非所有的晚会都是精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也很普遍,能让人愿意花费时间去看的节目并不很多。
《解放》取材古老的话题——女人的小脚,着眼于女人的小脚,在文艺舞台上却是一个全新的题材。全新的不止是题材,还有手法。
一开场的天足之舞让人怦然心动,让人突然间意识到我们今天女人的幸运,意识到那一双双白白嫩嫩的脚丫,曾经会在撕心裂肺的哭喊中被缠裹的皮烂骨折,才能成为男人们手里把玩的三寸金莲。历史的红尘已然远去,却又实实在在的近在昨天。中国妇女的命运轨迹似乎很久了没有人去思考去追思了,那些缠裹这小脚的老一辈人,纷纷谢世,和小脚有关的悲惨故事随着她们的离去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于是面对这个陈旧的话题时,我们突然觉得这一切原来有那么多的可道之处,让昨天的哭喊声从远处回溯到耳畔,女人们那一双双残废的双脚,记录了中国历史中最为黑暗的一页,可怜的女人啊,你是怎么样咬紧牙关痛苦地走过了这几百年……
全剧使用了评书,民歌,戏曲,舞蹈、音乐剧等元素,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剧种:说唱剧。原生态的山西民歌揉进了剧情里,一口唱出来,就把你打动的一塌糊涂,我在台边一边拍摄,一边感觉到了心脏猛烈的跳动和呼吸的急促。
《解放》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情节淡化到可有可无,在剧情里几乎成为综合艺术手法的一个载体,小小和亮亮是否有情人终成眷属,已经不是观众主要关注的问题,甚至你不会去关心他们最终的命运,不会去关心小小的脚究竟是裹了还是没裹,不去关心亮亮走了去了哪里,是什么命运在等待着他们,而是被那依偎在门口默默等待的女人那悲凉的身影所牵扯,那一束冷调的蓝光,说尽了多少孤独的往事,村口老槐树下伛偻的剪影,蕴含着女人们的千年寂寞,那丰富的想象和意象,功夫在诗外的手法,足以让你为之倾倒。
而穿插每一幕首尾,用来交代剧情的评书,说的似乎不那么精彩,但正是这种形式把你带回到古老的从前,那个点着煤油灯的乡村夜晚,说书的人被村民围拢着,手里的惊堂木啪的一声,摇唇鼓舌,飞沫四溅,说的人口生莲花,看得人蹙眉开颜,紧要三关处给你买个关子……这些被我们称之为民俗文化的形式,曾经濡染过多少孩提混沌的心灵,曾经照亮过多少个静谧的乡村夜晚,而此时正在引领我们走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全剧的华彩是小脚老太太的表演,一举一动,一起一坐,前身背影,可以说全是生活细节的再现,丰富而生动。老太太手里挥舞的笤帚疙瘩驱赶暗恋小小的亮亮,还有那条缠裹着中国妇女多少年噩梦的裹脚布,让我们想起了年迈的奶奶,姥姥,母亲们的熟悉不过的身影,给人传递了一种类似亲情般的温暖……,山西民歌的大段演唱里,演员用了捶胸顿足,拍大腿,坐下来哭坟的动作,配合令人揪心的唱词和声情并茂的表演,把女人们的苦楚如数的道了出来。《姥姥哭》,当年阮章竞就是用了这段旋律谱写了《妇女自由歌》:“旧社会,好比是,黑咕隆冬的古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的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看不见那太阳,看不见那天,数不尽的日月,数不尽的年……”
老话重提,却绝不是妇女翻身解放的老调,而是着眼于一双脚,着眼于使用旧有的素材,蒲剧的数日子,山西民歌的原词原调,舞蹈语汇的独特,形体语言的创新,音乐的简单明快,都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用,糅合了以上种种元素,就有了全新的阐释和视角。可以说讨好而不出力,凭借的就是理念二字。
至于会纳鞋底的小小究竟多大,是否过了裹脚的年龄,裹脚的小女孩是否已经情窦初开,那个岁月是否有大脚丫的绣花鞋,都不是重要的问题了。借用一句俗话,叫一好遮百丑。
发表于《太行晚报》
该剧使用了评书、民歌、戏曲、舞蹈、音乐剧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模式,称之为:说唱剧。
白天里想你不敢吭,黑夜里想你点不着灯。想你想的迷了窍,寻柴火跌进了山药窖。
想你想的手腕腕软,拿起那个筷子端不起碗。(不一定是这首,光顾拍照没大弄清,大致差不离就是这些东西)
裹脚布之舞。
石磨上纳鞋底,只是装扮多少现代了些,年龄弄不清。能纳鞋底的年龄是不能再裹脚了……
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翻山越岭找你来呀,阿格呀呀呆……
第一次去你家你呀不在,你妈妈劈头打了我两锅盖……老太太的表演是全剧的华彩……
烟锅锅点灯一点点明, 小酒盅量米哥哥呀不嫌你穷……
情哥哥亮亮走了。
亮亮在的时候老娘嫌烦,亮亮走了,剩下了孤独和寂寞,而最寂寞的是寡母……
老人开唱,原生态的山西民歌,唱从前妇女的难妇女的苦,一唱泪如雨,三唱痛断肠……道不完的苦水,说不完的辛酸……
在起坐之间都是戏,用了捶胸顿足,拍大腿等农村老太太常用的动作,夸张而不造作,加之声情并茂的原生态民歌,博得观众一阵阵的喝彩。
一个悲凉的背影,比呼天抢地更能打动人心。
中间冷不丁的来一段蒲剧,一天一天的数日子。
自己给自己裹脚,这个动作对吗,好像只有脚裹成了才能自己给自己裹,开始的时候一定不是。
给妹妹带回来一双大脚女人的绣花鞋,可是妹妹的脚裹过了……(这个情结不合情理,裹脚的丫头最多五六岁,再大点裹不成了,而五六岁的丫头是情窦未开的……)
终于盼到解放了,女人不用再裹脚了……(这是革命最人性,最闪光的一点)
解放了
剧终,演员谢幕。
一出富有创意的好戏。不出力,很讨好。
千古人生一出戏。现在我们的生活想必也是后人舞台上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