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悠悠岁月不了情

(2007-02-04 14:53:02)
标签:

心湖云影

人生况味

散文

笔调

孙喜玲

分类: 评论

 

悠悠岁月不了情

——孙喜玲散文集《心湖云影》谈片

乔随根

 

认识孙喜玲,真正地说,是在读罢她的散文集之后才有的感觉。这本散文集子共分三辑。《人生况味》是作者对青春岁月浪漫的抒情与质朴的思考,其深沉、明澈的情愫如同一潭秋水,透视出一个女性对自然、对生命、对历史文化的独到体验和感悟。《洪荒地》系列八篇中,作者对童年,对血脉相连的黄土地吐一腔吐不完的乡愁,写一笔写不尽的乡怨,唱一曲唱不断的乡思,在黄土高原的一隅寻到了孕育自己的根,寄身都市的孤独,用疲惫的心去感受亲情、友情的抚爱和滋润,也就编制了一个温馨的情结。作者把这些感受称作《苍海依望》。    细细品味过每一篇精美的短章,觉得很难用几句精当的话来概括这本集子的特色。应该说,作者的思想、个性和气质正表现出一种成熟的稳定,这也决定了她的散文以及功能超越了纯情抒发,而更重于凝重深沉,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真正的孤独是身处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中也无法排遣的。那是一种灵魂的孤独,心性的孤独。”“寂寞难耐时,往往能唤出被嘈杂挤落了的灵感和悟性。痛苦和悲哀又多使思想迸溅火花。”(《独处一得》)“常常不知路该怎么走,人该怎么做;更不知自己寻求什么,又能得到什么。”“生命在这反反复复中被困扰,被侵蚀。累。醒时累,睡时也累。”“梦醒之后,才知人生的变与不变全在自己的感觉。”(《一梦糊涂三十年》)“秋冬的苍茫灰青褐白也是美丽的色彩恰似春夏之金黄玫红翠绿缺少其中任何一种你的人生都算不得丰富完整。”“让所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往事,一切不会重现的良辰美景作为温馨的记忆伴你走向黄昏。如此生命会尽肌体会朽心却永不凋零。”(《告别青春》)作者不是用笔在写一些美丽的文字,而是用心在吟唱一曲酸涩而丰富、平淡却绝不苍白的生命恋曲。读者随着她体会生活甘苦的同时,会投入地和她一道去认识生活,感知生命的缤纷和可爱。    

作者用一个女性的细腻和一个作家的艺术敏感,使每一篇文章的笔调都充溢着一种浓厚而独特的情韵和气氛。其文似朴而美,其味似淡实浓,令读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而又浑然不觉。那独居斗室的淡淡情怀;那握别青春的怅然无奈;那独向黄昏的凄然感伤;那些清晰而又朦胧,平淡而又深刻的感触;那些罩着一层暖色的生活的角角落落,分明又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那些意境是许多人都曾拥有过,触摸过的。如何把散文的语言美与文章本身的情调、气氛,与作者的个性色彩融合,作者也是苦心经营、颇费匠心的。《人生况味》中,语言典丽凝重,风姿潇洒,在意象的营造、感觉的流动中,作者完成了对自身的审视和对生活的理解。在《洪荒地》系列八篇中,语言则表现出一种隽逸朴讷之风,像一条舒缓的小溪,清新自然。《苍海依望》中,语言疏淡、静婉,作者满蕴温柔,微含忧愁,涂抹着对生活含蓄、深挚的爱。在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中,作者在承袭传统的审美格局与构思模式的同时,有意识地在追索近年来散文创作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审美倾向和品格。在构思的视角上,更深刻地透视人的自身,揭示人性、人情、人的命运与环境、时代的某一种深刻联系。在艺术思维上,开始把理性思维融于感觉活动,突破了散文狭小的时空框架,赋予了文章较深的悟性。在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方面,也都在刻意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笔调,寄浓酽的情感于冷峻的独白,托感知的灵哲于随意的行文。这些特色在第一辑《人生况味》中表现得比较集中。    

从这本集子看,如果苛求,还是可以找出这样或那样一些不足和缺憾。当一种积淀已久的渴望叩动作者灵感的时候,显然作者已经来不及精细思磨,选材上显得铺张和奢华,影响了主题的开掘和提炼,这是我在阅读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感觉。其次,在一些文章中,文字、思想的密度比较大,严谨中缺少一种变化,流畅中缺少一种跌宕,凝重中缺少一种空灵、错落,抒情线路还觉艰涩。因为对散文艺术研究不多,故而讲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感觉。  

孙喜玲在这本集子中的《跋》中写道:“当这一篇篇零散的文章最终成书问世时,我希望它能找到自己的知音。”我想,知音会找到的。那片心湖不会平静得没有人驻足,那抹云彩也该不会永远的飘泊。只要心灵的源头不会枯竭,流淌出来的便永远是长青的生活,美国著名诗人朗费在《生命礼赞》中吟唱道:我们注定的结局和道路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而是为了每一个明天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生活是这样,为文亦然。  

这大概就是我读罢《心湖云影》之后,写这篇短文的所有意义。

 

1997年发表于《山西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