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湖云影人生况味散文笔调孙喜玲 |
分类: 评论 |
悠悠岁月不了情
——孙喜玲散文集《心湖云影》谈片
乔随根
认识孙喜玲,真正地说,是在读罢她的散文集之后才有的感觉。这本散文集子共分三辑。《人生况味》是作者对青春岁月浪漫的抒情与质朴的思考,其深沉、明澈的情愫如同一潭秋水,透视出一个女性对自然、对生命、对历史文化的独到体验和感悟。《洪荒地》系列八篇中,作者对童年,对血脉相连的黄土地吐一腔吐不完的乡愁,写一笔写不尽的乡怨,唱一曲唱不断的乡思,在黄土高原的一隅寻到了孕育自己的根,寄身都市的孤独,用疲惫的心去感受亲情、友情的抚爱和滋润,也就编制了一个温馨的情结。作者把这些感受称作《苍海依望》。
作者用一个女性的细腻和一个作家的艺术敏感,使每一篇文章的笔调都充溢着一种浓厚而独特的情韵和气氛。其文似朴而美,其味似淡实浓,令读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而又浑然不觉。那独居斗室的淡淡情怀;那握别青春的怅然无奈;那独向黄昏的凄然感伤;那些清晰而又朦胧,平淡而又深刻的感触;那些罩着一层暖色的生活的角角落落,分明又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那些意境是许多人都曾拥有过,触摸过的。如何把散文的语言美与文章本身的情调、气氛,与作者的个性色彩融合,作者也是苦心经营、颇费匠心的。《人生况味》中,语言典丽凝重,风姿潇洒,在意象的营造、感觉的流动中,作者完成了对自身的审视和对生活的理解。在《洪荒地》系列八篇中,语言则表现出一种隽逸朴讷之风,像一条舒缓的小溪,清新自然。《苍海依望》中,语言疏淡、静婉,作者满蕴温柔,微含忧愁,涂抹着对生活含蓄、深挚的爱。在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中,作者在承袭传统的审美格局与构思模式的同时,有意识地在追索近年来散文创作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审美倾向和品格。在构思的视角上,更深刻地透视人的自身,揭示人性、人情、人的命运与环境、时代的某一种深刻联系。在艺术思维上,开始把理性思维融于感觉活动,突破了散文狭小的时空框架,赋予了文章较深的悟性。在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方面,也都在刻意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笔调,寄浓酽的情感于冷峻的独白,托感知的灵哲于随意的行文。这些特色在第一辑《人生况味》中表现得比较集中。
从这本集子看,如果苛求,还是可以找出这样或那样一些不足和缺憾。当一种积淀已久的渴望叩动作者灵感的时候,显然作者已经来不及精细思磨,选材上显得铺张和奢华,影响了主题的开掘和提炼,这是我在阅读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感觉。其次,在一些文章中,文字、思想的密度比较大,严谨中缺少一种变化,流畅中缺少一种跌宕,凝重中缺少一种空灵、错落,抒情线路还觉艰涩。因为对散文艺术研究不多,故而讲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感觉。
孙喜玲在这本集子中的《跋》中写道:“当这一篇篇零散的文章最终成书问世时,我希望它能找到自己的知音。”我想,知音会找到的。那片心湖不会平静得没有人驻足,那抹云彩也该不会永远的飘泊。只要心灵的源头不会枯竭,流淌出来的便永远是长青的生活,美国著名诗人朗费在《生命礼赞》中吟唱道:我们注定的结局和道路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而是为了每一个明天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生活是这样,为文亦然。
这大概就是我读罢《心湖云影》之后,写这篇短文的所有意义。
1997年发表于《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