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舞剧《西厢记》音乐个性

(2006-02-04 10:19:05)
标签:

西厢记

舞剧

音乐

分类: 评论

    “七艺”节期间,笔者有幸观看了来自故乡山西的舞剧《西厢记》。看过之后,最使人震撼的,应当首推舞剧的音乐。作为舞剧的灵魂,《西厢记》的音乐当之无愧地完成了这个使命。通篇饱满和谐,凝重深沉而又空灵活泼。贯穿始终的浑厚感和爆发力,体现出作曲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功底。音乐中对于民族器乐的使用非常大胆、独特而娴熟,对传统手法极富挑战意味。源自山西晋南的蒲剧被作为了该剧音乐的创作素材,鲜明生动的地方性,形成了该剧音乐的个性。
    《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山西晋南的“普救寺”,想必这是作曲家所以选材晋南地方戏“蒲剧”的原因,而用蒲剧的音乐风格来表现大悲大喜、如怨如诉,如悲如泣的情绪,着实是太丰富,太深刻了,有着无可比拟无可取代的独特韵味,那韵味是山西晋南的,更是中国的。崔莺莺第一次出场,一段板胡的旋律就表达了人物寂寞悲凉、凄婉哀怨的内心情怀,令人耳目一新。板胡和大提耳鬓斯摩、和谐委婉地缠绕在一起,展现了主人公花前月下的缠绵悱恻,那是张生和莺莺互诉衷情的爱慕与相思,手法独到,别具匠心,且应用自如,浑然天成。在“兵围寺院”一段中,使用了大段的敲击鼓边并配入弦乐低音的拨奏,准确而夸张地营造出了一种焦灼、焦躁、紧张、无奈的气氛。间或一段古琴弦韵悠然荡起,注释了剧中人物出自书香门第的贵族气质。值得称道的还有音乐对于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成功借鉴,在鼓板吧嗒吧嗒的敲击中,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了剧情需求的氛围。音乐的主奏乐器是西安音乐学院研制出的特色乐器——秦二胡,用的大胆泼辣,随意挥洒,如行云流水般,穿插在整部剧中。也只有这样的乐器,才能把那蒲剧中的升4和降7,发挥到淋漓尽致,蒲剧板胡的偶尔出现,进一步深化了音乐对舞剧的诠释,使得取材自戏曲的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充分融化在手法不同形式不同载体不用的艺术表现中。听来余音绕梁,让人心灵为之震颤,神魂随之游走——那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唯音乐所特有的神性啊,是作曲家令人击节的神来之笔!
    遗憾和不足在于,幕间的过渡和转换,使用了男声朗诵,词作是元曲风格的,文采飞扬而讲究,但放在剧中,就略显陈腐、生硬和突兀。在尾声部分,背景是秋风落叶,前景在纱幕上书写了“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很文化,很浪漫,很经典,也很古典,表现落叶翻飞的舞蹈,编排的也十分新颖,把人带进了浓浓的离愁别绪中,氛围酝酿和铺垫到一定程度后,感觉应该有一段抒情的女高音就要呼之欲出了,却冷不丁又是几句生硬的朗诵,令苦心营造出的悲凉气氛唰的就掉了下来,令人扼腕。
    《西厢记》的舞蹈语汇兼容了民间舞、戏剧、芭蕾舞和现代舞的元素。使一个家喻户晓的旧题材,综合成为一个全新的富有创意的艺术品,焕发出了神奇的光彩。但作为一部舞剧,淡化了情节,淡化了人物,用大写意的象征手法来表达犹如铜墙铁壁般的封建礼教的不可逾越,是创新,是现代审美理念的观照,是对传统的颠覆,但同时也是硬伤。在本就已经十分抽象的舞剧模式上,用了更加抽象的手法,使《西厢记》作为“剧”的力量削弱了,于是看起来就感到冗长、拖沓、重复,如果给不了解剧情的观众看,有可能会不知所云。

                                               2004年发表于《山西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江南行
后一篇:祭亡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