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的黒胶唱片(一)
(2012-06-27 05:11: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往事沉沉不敢忘(回忆点滴) |
小序
下班路过的一个小型购物中心,自经济衰退以来日渐萧条,除了沃尔玛、WHOLE FOODS和TJ MAX一如既往外,倒有一小半铺面陆续关张。于是原本不打眼的一家旧书店,多少醒目起来。书店愈来愈少的网路时代,我不禁好奇这家旧书店如何坚持。在天色暗去时分,走进书店,一进门却看见许多黒胶唱片静静地立在那儿。
二十多年没有听过黒胶唱片了。去年秋天回北京时,与家兄从故居找出的唱片重逢。是1988年夏天从仙台扛回去的,那时年青,能拖着三只箱子上下楼梯、火车和地铁。我翻看了一下,记忆浮现,而装唱片的纸箱落满了尘埃、唱片套多已发黄。
我已没有气力再把这些唱片搬回美国,只挑了些儿时照片和两本少年日记带回来。我本也不曾想再听唱片,虽然偶尔在音乐论坛见网友说起黒胶的声音是多么温暖。不过在书店看到它们,觉得亲切,就走过去看看有些什么。讵料一看之下,竟有许多值得珍藏。一个小时后,我抱着斯特拉文斯基指挥斯特拉文斯基、大卫?奥斯特拉赫在1950年与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阿巴多指挥帕瓦罗蒂担纲的《麦克白》全剧等离去。
那天晚上,因为没有唱机,也就领略不了温暖的声音;但老唱片的岁月感带来温暖的回忆。上大三时,公寓隔壁屋的系鱼川学长身材瘦小、说话文静,专业是宗教社会学、爱好是听音乐。公寓里七个房客,除了系鱼川和我是文学部的,其他几位是理学部和工学部的,每日在山上做实验很晚才回来,所以晚上多半只有我和系鱼川在。木结构公寓不隔音,入住不久,他专门来问我他听音乐是否吵到我,我答只要不嫌我听音乐吵他就感激不尽了。从此和系鱼川偶有往来,他学梵文、听巴赫与爵士乐,有点腼腆却知道很多我不熟悉的东西。一次他邀我去他屋里喝酒,十平米的房间里,有一套音响和两三百张唱片。听着萨克斯管喝着加冰威士忌,我暗下买唱机的决心。学生时代银子有限,便时不时去仙台车站外驿前街上一家门面不起眼、新旧唱片兼卖的小店。八十年代中期,一张新唱片近三千日元,旧盘则在千元上下。我当时每月奖学金加打工所得,大约八万左右,日常生活之余,大约两三万,其中能够用于买唱片的不多。因此也常常租唱片,听一两遍,录成卡带。洗唱针、拂尘埃、轻轻放下唱头的景象,也录进记忆。最开心的自然还是买到好盘夹在胳膊底下,穿梭林荫小巷唱着歌回家。
如今已不再唱歌,而是听着音响驱车在中西部小镇平坦笔直的路上。回想半生,坚持不做的事情不少,坚持下来的事情不多,听古典音乐是其一。既然买了唱片,自然需再买唱机。好在如今亚马孙敲几键,不数日UPS寄来。我其实没太多期待:重温旧梦只能在电影里;再说当年改听CD,大多为没了噼啪杂音高兴不已,没几个怀念黑胶。记忆往往不可靠,奇迹在第一时间发生:我从来没有想到,唱片的音色竟然如此迷人,保真效果之好,仿佛乐队在我面前。上次听贝多芬第五交响乐,该也是八十年代的事了,此时听史特考斯基指挥伦敦爱乐演奏的《命运》,直让我屏住气息、两眼发直、双拳紧握。我一直想写回忆,个人史固然微不足道,却是一个人触摸命运与历史的弯曲小路。然而,过去更像是互不相干的许多片段,被时间之绳串成念珠,周而复始、起点回到终点。如果时间之绳一断,就洒落满地,无从说起。曾经几度开头,却在光阴的断层里停笔。此刻我忽然明白,时间是否有方向,还是去问海德格尔吧。本不必沿着岁月追溯,往事是一张张黑胶唱片,或短或长、或完好如初、或噼啪作响。
几天后,在一个单身老人家的地下室里,购得卡朋特的金曲集(Carpenters, The Singles 1969-1973),第二面的第一曲便是Yesterday Once More。听得至熟的歌,三十年后却听出新意来:“那些我曾深爱的歌/却已再度归来/仿佛失散多年的老友”。当年信以为真,如今知道没有什么会回来,只有这几句是真的:“我一切最好的记忆/清晰地回到我心中/有些竟会让我哭泣”。
下班路过的一个小型购物中心,自经济衰退以来日渐萧条,除了沃尔玛、WHOLE FOODS和TJ MAX一如既往外,倒有一小半铺面陆续关张。于是原本不打眼的一家旧书店,多少醒目起来。书店愈来愈少的网路时代,我不禁好奇这家旧书店如何坚持。在天色暗去时分,走进书店,一进门却看见许多黒胶唱片静静地立在那儿。
二十多年没有听过黒胶唱片了。去年秋天回北京时,与家兄从故居找出的唱片重逢。是1988年夏天从仙台扛回去的,那时年青,能拖着三只箱子上下楼梯、火车和地铁。我翻看了一下,记忆浮现,而装唱片的纸箱落满了尘埃、唱片套多已发黄。
我已没有气力再把这些唱片搬回美国,只挑了些儿时照片和两本少年日记带回来。我本也不曾想再听唱片,虽然偶尔在音乐论坛见网友说起黒胶的声音是多么温暖。不过在书店看到它们,觉得亲切,就走过去看看有些什么。讵料一看之下,竟有许多值得珍藏。一个小时后,我抱着斯特拉文斯基指挥斯特拉文斯基、大卫?奥斯特拉赫在1950年与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阿巴多指挥帕瓦罗蒂担纲的《麦克白》全剧等离去。
那天晚上,因为没有唱机,也就领略不了温暖的声音;但老唱片的岁月感带来温暖的回忆。上大三时,公寓隔壁屋的系鱼川学长身材瘦小、说话文静,专业是宗教社会学、爱好是听音乐。公寓里七个房客,除了系鱼川和我是文学部的,其他几位是理学部和工学部的,每日在山上做实验很晚才回来,所以晚上多半只有我和系鱼川在。木结构公寓不隔音,入住不久,他专门来问我他听音乐是否吵到我,我答只要不嫌我听音乐吵他就感激不尽了。从此和系鱼川偶有往来,他学梵文、听巴赫与爵士乐,有点腼腆却知道很多我不熟悉的东西。一次他邀我去他屋里喝酒,十平米的房间里,有一套音响和两三百张唱片。听着萨克斯管喝着加冰威士忌,我暗下买唱机的决心。学生时代银子有限,便时不时去仙台车站外驿前街上一家门面不起眼、新旧唱片兼卖的小店。八十年代中期,一张新唱片近三千日元,旧盘则在千元上下。我当时每月奖学金加打工所得,大约八万左右,日常生活之余,大约两三万,其中能够用于买唱片的不多。因此也常常租唱片,听一两遍,录成卡带。洗唱针、拂尘埃、轻轻放下唱头的景象,也录进记忆。最开心的自然还是买到好盘夹在胳膊底下,穿梭林荫小巷唱着歌回家。
如今已不再唱歌,而是听着音响驱车在中西部小镇平坦笔直的路上。回想半生,坚持不做的事情不少,坚持下来的事情不多,听古典音乐是其一。既然买了唱片,自然需再买唱机。好在如今亚马孙敲几键,不数日UPS寄来。我其实没太多期待:重温旧梦只能在电影里;再说当年改听CD,大多为没了噼啪杂音高兴不已,没几个怀念黑胶。记忆往往不可靠,奇迹在第一时间发生:我从来没有想到,唱片的音色竟然如此迷人,保真效果之好,仿佛乐队在我面前。上次听贝多芬第五交响乐,该也是八十年代的事了,此时听史特考斯基指挥伦敦爱乐演奏的《命运》,直让我屏住气息、两眼发直、双拳紧握。我一直想写回忆,个人史固然微不足道,却是一个人触摸命运与历史的弯曲小路。然而,过去更像是互不相干的许多片段,被时间之绳串成念珠,周而复始、起点回到终点。如果时间之绳一断,就洒落满地,无从说起。曾经几度开头,却在光阴的断层里停笔。此刻我忽然明白,时间是否有方向,还是去问海德格尔吧。本不必沿着岁月追溯,往事是一张张黑胶唱片,或短或长、或完好如初、或噼啪作响。
几天后,在一个单身老人家的地下室里,购得卡朋特的金曲集(Carpenters, The Singles 1969-1973),第二面的第一曲便是Yesterday Once More。听得至熟的歌,三十年后却听出新意来:“那些我曾深爱的歌/却已再度归来/仿佛失散多年的老友”。当年信以为真,如今知道没有什么会回来,只有这几句是真的:“我一切最好的记忆/清晰地回到我心中/有些竟会让我哭泣”。
2012年3月草
前一篇:北美匆匆已廿年
后一篇:賀唐鄭二先生風城紹講湖湘文化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