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逸脱常轨与怀疑精神(1)

(2006-03-11 07:15:50)
   据说我小时候是个很乖的孩子但偶尔会有一些超常行为。3岁半时,我不大说话,很爱傻笑或模仿汽车马达轰鸣。由于先天缺钙或者还缺什么别的,我那时还不能跑也不大会上下楼。我所在的幼儿园建于上世纪初,名声遐迩,里面都是好孩子。有一天在幼儿园午休时我偷偷爬上二楼,却不敢下来,于是坐在楼梯上大叫,继而骂出一连串脏话不带重样的达几十秒之久,显示出超常的记忆力和语言能力,也证明我不是一个好孩子,因为那个年代好孩子是不说脏字的。结局:母亲被幼儿园阿姨们教育了一顿,我被母亲教育了一顿。可是谁都没查出我从哪儿记住那么些脏话,而教育的结果大多是不了了之。上了小学,由于我是班上唯一一个能够准确写出万寿无疆和身体健康的学生(但是只会用左手),颇得老师喜爱。然老师不久即向母亲反映情况:一,上课时常呆望窗外,浑然若有所思;二,间或在上课时离座在教室后半部踱步一周然后坐下(教室很大,后半部没有放课桌)。
   大约很多儿童都有些超常行为,渐渐在社会化和教育过程中消失从而合乎常轨。然而我的生活却在小学一年级时就脱了轨:在文革动荡岁月里,我辍学在家八年。我没有机会被完整灌输社会规范,倒糊里糊涂地见闻了时代的疯狂。尽管我还是很听话,也并非很敏感,但逸脱常轨的生活本身就具有颠覆的气息。童年经历对于人的一生往往是决定性的,怀疑精神并非与生俱来,和成年后近乎逃避的自我边缘化选择一样,都不仅基于理性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结果。
   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意识和话语,通过各种媒介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在几个主流意识和话语中游荡的过程,所谓时代印记也。所以往往被忽略的是某一陈述背后的预置前提,是种在骨头里的价值观。对当令流行的批判其实容易,愤青和九斤老太都会。我所理解的怀疑精神,不是基于某种其实也可疑的价值取向去评估其他,而是开始于对自身被灌入的观念的分析。
 
我再回到学校时已经十六岁,行为大体正常,偶尔有见到老师脱帽鞠躬引来全班轰笑的小插曲。心智发育基本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我已经开始单相思,有异于常的是我既不苦恼也毫无少年羞涩,而时不常会口中念念有词心情激动有如朝圣般地去那位大我两岁的女孩家里。以今日的话语描述,那女孩当时正在知识小资的初期阶段,在一片蓝灰国防绿曲线全无的年代穿着小花衬衫细腿裤阅读《爱因斯坦回忆录》。我一直感激从她那里借的《爱因斯坦回忆录》,其中很多译文当时有醍醐灌顶的感受。比如我从此相信怀疑比信仰更使人接近智慧,相信人不必相信宗教却不可没有宗教精神。(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下雪的世界
后一篇:为什么写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