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俞正声对湖北的印象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栏目播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与央视节目主持人的对话。今天,<武汉晨报>把这次对话的全文登了出来。对话一开始电视主持人问于对湖北人的印象,俞正声同志说:湖北人有很多长处,最大的长处是刚烈、勇敢、刚强,这是我对湖北印象最深的。我觉得,央视主持人这个问题提得不当,俞正声同志回答得却很巧妙。
为什么说问题提得不当?因为缺乏科学性。对偌大一个省、六七千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湖北还有众多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地域有山区、平原,历史文化分布也不同。鄂西北的十堰、襄樊基本上是中原文化;恩施、宜昌基本上是巴蜀文化;鄂南湘文化色彩比较重。他们与江汉平原文化差异是不小的。山区与平原的文化风俗也不同。地域文化风俗对人的群体性格性情有巨大的影响制约作用。也就是说湖北各地人群的性格性情是很不同的,是很难概括的,甚至是无法概括的,既不好做定量分析,也不好做定性分析。所以说,这个问题出得太大,容易使人以偏概全。
俞正声同志以“刚烈、勇敢”对之,这四个字的含义是很宽泛的。如,我们可以从湖北是革命老区来理解。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义,这里爆发过有名的“二.七”大罢工、大冶兵暴,湖北是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还有后来的中原突围。这都是最能体现湖北人“刚烈、勇敢”的,是可歌可敬的,尤其是“勇敢”二字,是很正面的。至于“刚烈”,这是个中性词,它包含着刚直激烈,也含有缺少中庸、温和、温软、涵养、娟秀等。但後面这些优点;在湖北不少市县还是有的,如宜昌人就比较温和娟秀。我不知道俞正声同志说的“刚烈”,是不是主要是对武汉一部分的印象?我是长期生活在武汉的外省人,觉得武汉人是有很多优点,当然也有缺点。我和不少来自武汉以外的人常有议论,感到这缺点就是“刚烈”,人的脾气燥,容易吼起来,动粗。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就是“汉骂”,不少年轻男女和小孩子常把“老子”、“婊子”挂在嘴上,特别是一些年轻妇女说脏话,这在湖北其它市州都是很少听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坐公汽,我就经常遇到女售票员用这些污秽不堪的语言骂乡下进城的乘客。乘错车,坐过站,北方人顶多骂人家个“傻蛋”,这里便以“老子”自居,骂人“婊子养的”、“苕”。有一次,我从水果坐公汽到航空路,就遇到我前面一对衣着穿得挺不错的约30岁左右的女性,一路上不停大声地满嘴“老子、婊子”的口头语。我听得直皱眉头,两站以后,我就挺无聊的数记起来,结果从中南商场站到航空路站她们下车,一个女的就用了70多个“老子”。我到省委党校去,就和人说起我的这个路上耳闻。这叫不叫“刚烈”?满嘴“婊子、老子”的男女,叫不叫“烈夫烈妇”?我想省委书记俞正声对“汉骂”也会有所耳闻吧。
我还常想,武汉一部分人的这种刚烈,除了与火炉城太热因而生燥,另外还可能与“码头文化”有关系。我对码头文化的理解比较负面。码头是宝地。旧社会各种势力争码头、占码头,这中间就有看谁凶,能斗狠。斗狠,一线的人就要以脏话、狠话乃至动粗吓人。解放后这风气没了,码头是国家的,这种争凶斗狠的俗气也少了许多。实行市场经济后,占地、占摊位,恶性竞争的事一下子多了起来,还有执法者的动粗,于是“汉骂”又进入了旺季。于是,前几年武汉的媒体专门开展过对于“汉骂”的批评性讨论,因为有市领导感到它太损武汉的形象了。
“刚烈”有它好的一面。就这词来说,究竟不如“敦厚”、“温和”、“娟秀”好,也与刚直有区别。所以,我感到“刚烈”二字用的巧妙。
我的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一些武汉网友不高兴。这仅是我个人的所思所感。失敬之处,还敬请包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