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景秀塞上感怀一百韵 |
分类: 奓湖杂谭 |
试读景秀兄《塞上感怀一百韵》(五)
终于读完了。无论是对写还是对读的人来说,百韵排律都是个折磨人的东东。以上的简单解读只是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感受,也许与作者、与其他的读者所感所悟都相去甚远,这虽然是文艺欣赏的正常现象,但与本人浅陋的文学修养也有着必然的关联。我权且将此番解读作为一次最好的学习机会,来努力提高自己。下面,我还想就几个与这首百韵排律相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还请同志诸君多多指教。首先,是关于立意的问题。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以意为主,就是强调诗要有充实、深刻的思想内容。作排律而无“意”,犹如派十万解放军强渡台湾海峡而无首长带队,其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此诗所立何“意”呢?据景秀兄自己的说明,本诗“……从立意到布局都是按屈原离骚来的”。屈原的《离骚》,无疑是咱们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其“意”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充满希冀的理想追求及其破灭,遭受冤屈和不能容忍庸君、谗臣误国的怨愤,最终埋葬“美政”理想的绝望和绝望也无法摧残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与自信,以及对故国故土万死不变的眷恋深情(潘啸龙注评《楚辞》)。《离骚》的立意是与屈原遭人迫害,报国无门,痛苦无诉的人生际遇相契合的。反观景秀兄此作,其立意也很深邃,有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想的追慕,有对人类原始纯真情感的赞美,有对既往的眷恋,有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抨击,有对人生理想抱负不得伸张的愤慨,有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等等,这些纷繁的情感看上去似乎杂乱无章,但作者以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塞外的锦绣风光为依托,以远古蛮荒的时代为象征,借助对自己往事的回忆,将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典丽沉雄、从容浑茫的气氛。这些,也是与景秀兄的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故此诗在立意上,确实与屈原的《离骚》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次,是关于结构的问题。此诗的结构也与《离骚》有些许类似之处,这是作者声明过的。在本人阅读此诗之初,也说明了对此诗结构的看法,整个阅读也是围绕这个结构的分析来进行的,即塞外风光及感叹——远古蛮荒的历史——自己成长的经历——理想的寻觅与回归。无疑,这个结构本身是比较稳妥的。虽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之间的跳跃相对较大,但在过渡得当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在每一个部分,作者的叙述也很有层次,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从整首诗来看,也基本做到了首尾呼应,铺陈得当,一气流转。可以看出作者写作前的整体构思是相当用功的,而不是脚踩西瓜皮的随意而为。再次,是关于问题的问题。自古超长的排律便无完善的佳作,这是连老杜也不能避免的。景秀兄此作也有些值得商榷之处,如个别地方不协律,有些句子稍显勉强,有些词语也有生造之嫌。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景秀兄的这首百韵排律是一首次韵作品,几乎每个韵字的次序都不紊乱。这对于一首四韵五韵的律诗也许不算太难,但对于一首百韵的排律来说,简直就是戴着镣铐在蜀道上跳舞了。在考虑整诗的立意布局词章之外,还要斟酌每一联的韵字,这其间的甘苦,完全可以体会得到。令人震惊的是,这首百韵长律,景秀兄只用了四天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也许这首诗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还能苛求什么呢?要知道,这些问题也许不是我们的发现,作者在写作时难道就没有考虑到吗?但由于时间和格律的限制,往往又不得不暂时迁就之。我在此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回过头来,景秀兄会将此作修改得更加完善。我啰啰嗦嗦自语了这么半天,也不知道说到点子上去没有,反正是学习嘛,就当是上课的发言,错了对了,也许不重要,关键是自己站起来了。最后说一下自己噎了好久的一句话:百韵长律,切莫出手。
后一篇:贺寒颤星弟喜得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