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肃:被罗贯中谋杀的英雄

(2007-07-17 14:45:08)
标签:

武汉名人

墓茔

鲁肃

分类: 奓湖杂谭
鲁肃:被罗贯中谋杀的英雄 
——武汉名人墓茔杂志之鲁肃篇
 文/姚泉名
 
  穿过汉阳鹦鹉大道的琴台地下通道,就可以到达龟山的西麓。从这儿开始登山似乎是最好的。

  新修的花岗岩阶梯在山坡上故意蜿蜒着,弄出很多曲折迂回的花样,但毕竟是小山,没多久还是让我很轻松地登上了山顶。

  武汉的龟蛇两山有个共同点,就是山脊上都有一条麻石铺就的林荫小道。山脊狭长,且不再有大的波澜,走这小道便很轻松惬意,尽管大武汉的市声就随着风在耳际弥漫,但仍能有种世外之感。由于是在山顶,又由于小道两旁有些别样的木质小门面,专门售卖些手工艺旅游纪念品,于是也就称为“天街”了。

  “天街”尽头,路分为二。直行上,是一大青铜鼎;直行下,则不知通向何处。向大鼎而去。

  鼎后为一道观模样建筑,甚为荒废。循着它的院墙向右边走下去,一片浓荫中,我就见到了鲁肃墓。

  其实我的路线不对头,如果从龟山公园的南门上山的话,就能直接找到它,而现在我却是在它后面出现的。

  鲁肃墓面朝大江,与黄鹤楼隔江遥望,墓址选得很有眼光。

 鲁肃:被罗贯中谋杀的英雄 墓前石阶仄窄陡峭,穿过一道小小山门,拾级而上,就能见到花岗岩的矮矮的墓墙和一块墓碑。碑文曰:“吴汉昌太守鲁肃墓”,树碑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六年春二月”,即公元1900年,也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庚子”年;碑左小楷书“知汉阳府事长沙余肇康题”。碑后杂草丛生的土丘里,躺的似乎应该就是“老实的”鲁肃了吧!

  鲁肃是被罗贯中“害死”的。

  按《三国志》注引《吴书》的说法,鲁肃其人非但不是像《三国演义》中那样老实巴交,以致沦为诸葛亮的传话筒,而且也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文士。

  首先,鲁肃生得“体貌魁奇”,且“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在东汉末年,世将大乱之际,年青的鲁肃显得嗅觉灵敏,也有些蠢蠢欲动。

  一方面,他努力学习击剑和骑射,从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来看,他的箭法,倒真的很不错。那次他带着同乡三百多男女,打算南渡长江,转投他人。州郡派兵来追。鲁肃一人一骑押后,对追兵说:“不要逼我!”还将一面盾立在地上,连射几箭,箭箭都将盾给射穿。这下可把追兵给镇住了,于是得以脱身。我们试想一下,鲁肃如果对自己的箭术水平没有自信,他怎么会这么做呢?万一失手没射穿,或跑了靶,可是要掉脑袋的啊!

  另一方面,他“招聚少年,给其衣食”。这就是准备有所作为的样子了。他们这帮“少年”,大约在当地很张扬,他们不但往来南山中射猎,而且“阴相部勒,讲武习兵”,已经有正规军的架势。但这种“私人武装”毕竟是不合法的。所以当地的一些保守的父老长者就说:“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狂儿”,用现在的话说,基本就是“古惑仔”一类的人物了,这可不好说是老实人。

  其次,鲁肃颇能“识人”。鲁肃家住东城(今安徽滁县西北),是当地的富豪。性情慷慨,乐善好施。他结交得最成功的一个朋友,应该就是当时任居巢长的周瑜。据说有一天周瑜带着几百人故意路过鲁肃家,鲁肃:被罗贯中谋杀的英雄并向他借粮。鲁肃家里有两囷米,每囷三千斛,鲁肃手一指,就送给周瑜一囷。让专门来敲竹杠的周瑜大吃一惊,“遂相亲结”。鲁肃并非熊包,他之所以这么大方,想来也是看准了周瑜的不同凡响。

  鲁肃在老家做“狂儿”闹得正欢时,当时占据安徽一带的袁术竟也听说了他的名字,想聘请他担任东城长。但鲁肃的眼睛竟是如此的亮——“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然后很果断地“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找到老朋友周瑜,一道投奔江东。而当他在几经周折,终于投到孙权麾下后,孙权对他也是另眼相看,“与语甚悦之”。等宾客们一散,孙权单独留下鲁肃密议天下大事。这种礼遇完全证明了鲁肃离袁术,投东吴的选择是多么正确。

  第三,鲁肃具有非凡的政治预见力。就是在这次密议中,鲁肃对孙权所说的一番话,则完全是东吴版的“隆中对”,他说:“今之曹操,犹昔项羽。……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怎么会是一个老实人所能说出的话?就算是当时东吴第一智囊张昭也没有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从时间上来看,鲁肃说这番话也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要早七个年头。

  后来孙权自称帝号,志得意满之时,鲁肃已死,孙权对周围的公卿们说道:“昔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鲁肃的“明于事势”,还体现在赤壁大战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和决策中。

  赤壁之战前的公元207年,刘表病亡,鲁肃料到曹操必将南征荆州,便建议孙权联合刘备以拒曹操。注《三国志》的裴松之也特别写道:“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诸葛亮只是同谋而已。赤壁之战后,为了联刘抗曹,鲁肃又力排众议,将荆州南部四郡“借”给刘备。曹操听说,大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可见鲁肃此举正中曹操痛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临死举荐鲁肃为都督,认为鲁肃:被罗贯中谋杀的英雄只有他“智略足以任事”。鲁肃也果然不负所托,孙刘联合的局面在鲁肃生前一直未曾破裂。

  从这些历史真相来看,鲁肃确实被一心抬举诸葛亮的罗贯中给害惨了!

  当然,说罗贯中“害死”鲁肃,只是一句笑谈,但史书中对鲁肃之死也语焉不详,《三国志》只是说“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公元217年)”。卒于什么地方,葬于何处,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历来对鲁肃归葬之地,多有争议,最有影响的有两家:湖北汉阳龟山说和湖南岳阳说。

  据《湖北通志》记载,鲁肃死后葬于汉阳龟山,也就是我现在所站立凭吊的地方。鲁肃之子鲁淑在吴永安年间(公元258—264年)曾驻守汉阳,修造鲁肃墓,改龟山为鲁山。唐代以后,鲁山上还建有鲁肃祠。

  而在今天湖南岳阳市距岳阳楼三四百米处也有一座鲁肃墓。我没有去过,但听说曾经只剩下一个大坟包,一些相关的建筑,都被当年镇守岳阳的北洋军阀曹锟给拆除了。但现在想必是该恢复甚至是扩建了吧,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旅游资源啊!周瑜死于巴陵,就是现在的岳阳市,鲁肃代周瑜督军也是驻军巴陵,那么,鲁肃死后葬在巴陵也是有可能的。

  这两处地方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跟着争来争去瞎起哄,看热闹就是了。

  谁能留给后人一些可以争夺的东西,谁就还算没在世上白走一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