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铭刻的记忆(66):桑的片段(下)

(2023-07-28 07:58:20)
标签:

茧子

古代蚕事

文化

毕竟不是农家孩子,和蚕、桑相关的记忆大多只是些片段。小时候我们吃螺蛳要用桑剪先剪去螺蛳的屁股,其实桑剪是那时农家的重要工具,所谓桑剪,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剪桑树枝条的,蚕讯过后,农家便要及时修剪桑树,便于后期桑树的健康生长提高桑叶产量。剪下来的桑枝剥去皮后叫桑梗,桑梗皮据说是上好的造纸原料。大约是我读小学初中那个时段,母亲参加过一段时间剥桑梗皮的工作,那工场在北新桥西岸的最北端。那时在我们这一带庄稼地里常常是大片大片的桑林,因为过于庞大密集,几乎望不到边,桑林里面阴森森的,有很多坟茔、响亭(一种内藏棺木类似小房子的建筑物),还有蛇,挺吓人的,我们小孩子家甚至变身为少年后没有胆量的根 本就不敢进去。读初中时一次去三长参加“双枪”劳动,傍晚沿着乡间小路回家,施同学一个人竟然超近路穿越恐怖的成片桑地抢在大家面前先期到达苏露桥,足足早了十多分钟,成为了班里众口一碑的大英雄。现在这样的盛况早已不再,附近农村的桑树越来越少了,马家港和浔东那边省界处有几枝野桑倒是长得很茂盛,几乎成了疯长,特别是省界那边有一两支几乎长成了“参天大树”,树荫足有二十多平米。其实那也不足为怪,桑树被人称为“东方神树”,它既是速生树种又是长寿树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曾买了一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那里面说了这些话,据说自然生长的桑树寿命可达千年以上,不由人不为之惊叹!

铭刻的记忆(66):桑的片段(下)
      蚕茧大丰收

我家里的人真正和蚕桑有缘分的要算烟爷(父亲)了。他解放前是吃“丝行饭”的,丝行开在西木巷,父亲在丝行的职能是负责土丝的“验货”。土丝上市的时光,西木巷东向的河埠头停满农家卖丝的航船,父亲常常抢着跳上船头,和船家达成交易,因此同行都叫他跳船头小张。后来丝行倒闭了,父亲失业了。父亲重新找到的一份临时工作就是每年蚕茧上市时给茧站当“验货员”,一年春夏秋三季“茧差”,和失业没有或少有“进账”相比,收人算是相当“丰厚”了。这也算是托了蚕桑的福。我和蚕桑的缘分除了饕餮桑果之外,还在高中毕业后养过一次“蚕宝宝”,虽然是尽己之力精心养护,但结果收获的却是两条“白肚蚕”,令我十分伤心,“失败感”满满。在横街代课的那几年,我住在店家浜,身边就是六宝家养蚕的家什;不远处的“共育室”我也光顾过几次;农民售茧忙的宏大场面也常常“见识”,不过这和后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惊心动魄的“蚕茧大战”一样,我充其量只是个“吃瓜群众”。如今,我唯一和蚕桑的交集就是每天服用的由桑椹等提取的《南太湖桑宝》,那里面的有效成分是花青素,对保护视力颇有功效,桑宝的生产单位是好友林江的柳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江的无偿提供使我感激万分。(2023.6.15

铭刻的记忆(66):桑的片段(下)
        古代的蚕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