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铭刻的记忆(66):桑的片段(上)

(2023-07-18 14:19:06)
标签:

蚕桑

江南巨富之镇

采叶

喂蚕

文化

人们常说杭嘉湖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说到丝绸,便必然要溯源蚕桑。桑与蚕,这一对相映成趣的姊妹犹如珠联璧合的美人,数千年来一直是江南繁荣的化身。自小时候以来,我们这一带的蚕桑业都十分鼎盛。我们所在的一个小小南浔镇,南宋之前还只是几个村落,尚未形成集镇。后来就是靠了蚕桑业逐渐发家、逐渐膨胀而成了名闻遐迩令人咋舌的江南巨富之地。遗憾的是,仅仅一眨眼的功夫,蚕桑业令人惋惜地“停摆”了。“辑里湖丝”这个曾经震惊海内外的品牌,现在只能到东大街的“辑里湖丝馆”去寻根了。不过,东头不亮西头亮,蚕桑业不适合经济高度发达的杭嘉湖,但政府已经适时地把它转移到广西等内地省份去了,在那里赫然成为一项农业支柱产业。

 铭刻的记忆(66):桑的片段(上)
      采桑叶

我虽然不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和蚕和桑扯不上什么关系、攀不上什么亲家,但在我们这块风水宝地,曾经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一不小心就会和蚕桑亲密接触。小时候直至青少年时代关于桑的片段蚕的故事几乎像刀刻一般镌刻在大脑皮层里,永远鲜活。比如每到5月份前后,桑叶长得很有些“规模”了、农家阿姨忙着採叶喂养“蚕宝宝”的时候,我们一群小男孩便慌不择路地在放学后和礼拜天去洗粉兜或东南西北栅的“乡下”找桑地採桑果。一边採一边吃,往往把小嘴巴吃成一片紫色;如果“资源”丰富时还不忘带点回家,那时还不兴马夹袋,要带回家的桑果都往口袋里塞。我穿的上衣是母亲用本色“龙头细布”做的,等我把桑果带回家“孝敬”姆妈烟爷(即父亲)时,不少桑果早被挤瘪了,那果汁张扬地渗出口袋,就此留下永远的斑驳的紫色。那时候对于我们来说,桑果算得上是难得的不花钱的水果。不过在採摘时我们常常有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又大又紫的桑果往往生在高枝上,我们小孩子攀不着摘不到,就拼命往树上爬,甚至千方百计地把高枝往身边往地上拉,有时都把枝丫攀断了,几个孩子心知闯了祸,便一哄而跑。有时被农家叔叔阿姨发现,就会骂我们甚至追我们,但那只是吓唬吓唬而已。这种好吃桑果的“习惯”一直持续到青年时代,那时我已经在横街店家浜小学当代课老师了。一次周六在社中心教师活动后返回南浔,和李士民老师结伴同行,那天天气晴好,时间尚早,行走在那既算不上大路又不是小径的路上,两边尽是葱绿的桑地,有些枝桠上密密麻麻的桑果把桑枝都压得弯弯的,怎能不使人口馋?反正路上少有行人,我们两人边採边吃,净挑又大又紫的下口,流下紫色的汁液就擦一下嘴。忽然我听到路旁的渠道沟里传来“啪啪啪”的声音,过去一看,竟是两条因水浅被羁绊在那里的鲫鱼,每条约半斤大小,我慌忙下去逮了,折了一条细细的桑枝条穿了。那一刻,一位二十岁一位三十老几的大男人都快活成了小学生。这次妙趣横生的採桑(果)逮鱼行深深镌刻在我俩的记忆里,直至很多年后他患了绝症我去看望时还重拾美好的记忆,李老师甚至还露出了久违的孩子般的笑容,他不忘再次重申自己是“老青肚皮”,我笑着说,有点另类,就算“周百通”吧。

铭刻的记忆(66):桑的片段(上)
       可爱的蚕宝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