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难忘的盛会 难忘的感受 ——陈建明
(2010-05-24 14:59:07)
标签:
转载 |
难忘的盛会
本不想写什么,因为这几天实在太累了,东北朋友还在上海,各分场的聚会陆续开始,今天有四场聚会(五分场、畜牧场、砖厂、宣传队),明天有两场聚会(机关、六分场),我分身无术,只能选择前往。但是,我还是沉浸在那天大会的氛围中,久久无法平静。所以,还是写一点自己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22号那天,从早上8、9点钟开始,杨浦大剧院门前就热闹起来,要不是下雨,还有彩旗、腰鼓队助兴。其实我是有点担心,门前搞得太热闹,会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所以,门前的气氛就低调一些吧,连横幅也没有拉。不过,停车场一早就停满了车辆,参加彩排的演员陆续抵达。原定10点开始的彩排,9点多人就到齐了,看起来大家的确非常重视这场演出。短短两个小时,每个节目只能简单过一下场。下午一点,剧院门前、大堂里已经是人头攒动,我不得不让剧院工作人员提前开门让大家入场。由于人员严重超员,剧场把所有椅子都搬了出来,连过道、通道等有空隙的地方都摆满了椅子。剧场工作人员说,这是大剧院装修以后第一次出现如此多的观众,当他们得知,这些观众都是自己掏钱买票租场子,他们很震撼、很感动。
两点整,我宣布纪念大会正式开始,由于追光灯直接打在我的脸上,台下情况我一点也看不见,连第一排的观众我也看不到,台下非常安静,我彷佛面对的是一个空无一人的会场,只有当掌声响起的时候,我才知道下面坐着800多观众。这是我第一次面对800多人讲话,但我却一点也不紧张,因为坐在下面的都是我曾经的战友、朋友、伙伴。突然想到,有时候在单位开会发言,讲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心里还有忐忑。但是今天我却是如此坦然。因为激动,我眼含泪花,几次停顿。我想到,台下这么多的伙伴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我想到,台下将近300位外地荒友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赶来;我想到,为了这个大会,我们筹备了近300天,期间,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努力,今天终于要成功了!
江家骅代表上海知青发言,他曾经是我们农场第一位走上场级领导岗位的知青。他的演讲与当年一样鼓舞人心,只不过激情中更多了一份思索。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手势,仿佛他又在北安农场某个大会上发言——“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我们付出了本不应该由我们付出的代价,我们承受了让历史学家为之动容的艰难困苦,我们表现了让我们后代为之骄傲的坚韧精神,我们干出了改造荒原、重整山河的壮丽事业,我们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面对广阔天地、向着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坚定而大声地说:我们,知识青年,无愧于黑土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这,就是可歌可泣的知青精神!”
牡丹江知青李让代表东北知青发言,这位63岁的知青,虽然满头白发却捧着一颗年轻的心,他曾打算骑自行车一路南下到上海参加纪念活动。他的演讲煽动人心,没讲几句就把发言稿扔在讲台上,站在台中间脱稿演讲,引起了观众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为了保证后面演出正常进行,我要尽可能早一点结束前半段的议程。所以,在发聘书、献字画的过程中,我们有让大家讲话,两点半,演出正式开始。
当汽笛声响起,舞台上LED电视背景出现当年下乡送别的场景,列车驶过南京长江大桥,“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的歌声在车上响起。一群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意气风发、义无反顾地走向边疆。转瞬间屏幕上出现北大荒冰天雪地的景象。此刻,画外音在剧场响起:“茫茫黑土地,滔滔龙江水,留下了我们难忘的记忆。北安农场,有我们的欢笑与悲伤;二井车站,有我们的思念与泪水。40年岁月,弹指一挥间,4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短的一瞬,在知青的心里却是刻骨铭心的漫长一生。亲爱的战友们,还记得那个寒风呼啸的冬天吗?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吗?还记得我给你写的第一封信吗?还记得你给我唱的那首歌吗?”此刻,台下已经鸦雀无声,许多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夏磊的旁白刚刚结束,第一首歌《那时候》,在深沉而哀怨的音乐中响起,80多人组成的合唱队轻轻唱出——“那时候的雪下得好大,深深的脚印在青春里面安了家……那时候的梦做得好傻,无边的原野在天的尽头开满鲜花。……啊,爱着的人还爱着吗?像那天的雪,那天的泪,飘飘洒洒。啊,念着的人就念着吧,像那天的梦,那天的凝望,牵牵挂挂。”这支由各分场组合成立的合唱队经过几十次的排练,在六分场忻何华的调教下,已经从原来只知道张嘴就唱,唱得越响越好,变成懂得用一些技巧。
一曲《那时候》把大家带到了那个大雪纷飞的黑龙江,这时候,主持人于建婕、王海龙才正式登场宣布:纪念下乡40周年文艺演出现在开始!于建婕一袭红装闪亮登台,彷佛就像当年在文艺宣传队。三首合唱歌曲唱罢,为了撤换合唱队的台阶,我们落下二道幕。由二分场的王国军上场演奏二胡独奏,为了演好这个节目,在青岛的王国军,扔下工作,自己背着二胡来到上海。一位对王国军不熟悉的朋友问我,他是专业演员吗?拉得太好了。我说,在农场的时候拉得没这么好,现在确实达到了专业水平。
一分场的舞蹈《美丽的西藏》登台,鲜艳的服装,整齐的动作,让台下观众感到震撼,这难道是一群年近花甲的老头老太吗?误了这只舞蹈,一分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直到演出前一天,他们还在排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舞蹈是所有节目中付出汗水最多的一个。应了那句话,一分耕耘换来一份收获。
二分场的男女声小合唱虽然排练时间不长,但是一亮相还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特别是那首改编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背景上出现许多老照片、新照片,让人觉得时空转换,人生如梦。
由于实在凑不齐一支完整的队伍,畜牧场、水库、砖厂的朋友们自发组成一支联合舞蹈队,五颜六色的体恤衫、青春焕发的舞姿,奔跑在舞台上。他们中有很多位从未上过台从未跳过舞,要是换在别处,打死他也不会上台跳舞。为了跳好这个舞蹈,他们到处寻找排练场地。甚至到公园、到马路边跳。
六分场的《爱的奉献》是根据不久前发生在我们农场上海知青中的一件感人故事编排的,六分场庄筱玲的儿子突然昏迷,农场人得知后纷纷献出爱心,在短短10多天的时间里,募集捐款9万多元。今天,由于昏迷的儿子不能到现场,他们找了另一位荒友的儿子上台演唱《爱的奉献》,由分场的演员伴舞。庄筱玲也亲自来到现场,上台讲话,对大家表示感谢。
三分场的舞蹈《今夜无眠》可以说是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我曾经看过他们的排练,觉得他们要把这曲交谊舞跳好并不容易。但是,这次亮相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台下一位稍懂交谊舞的对我说,这样的组合跳到今天的程度非常不容易。
我相信,在所有节目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四分场的现代舞《NOBODY》,知道这支舞蹈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支年轻人跳的舞,但是,在四分场这些美女组合下,这样一支舞蹈竟然让一群60岁的老太跳下来了。看看冯仁华拍摄的照片,这是一支多好的舞蹈!这是一支多么年轻的队伍!
看到五分场的男声小合唱《社员挑河泥》,我眼前闪过两个当年的镜头,一,那一年在农场看他们这个节目,也是这些人,也是这支歌;二,演员身上穿的海魂衫,这是当年男知青的时装啊!现在好像市面上已经看不到这种服装了(连解放军海军也不穿了海魂衫吧?)他们是从哪里搞来的?
最后这支舞蹈《北大荒人的歌》我是坐在剧场中间的台阶上看的,席地而坐,虽然样子不好,但是位置很正。我看得很投入,不是因为有自己的老婆在上面跳,而是这首曲子以及这支舞蹈的服装、编舞深深打动了我。红色的服装像一团团火扑面而来,深情的演唱像一股股清泉流入心田。——北大荒啊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即使明朝啊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我被深深打动,看得热泪盈眶。我也知道,当这一曲结束,我们的这台节目也就结束了。老婆回家对我说,她在台上舞动扇子向观众告别时,她也哭了,她在想,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跳这支舞蹈了。
演出结束,大剧院金海岸大舞台的负责人上来对我说,你们演得太好了,我们很多人都被感动了,我们专业团体也不过如此。我心想,以后我们到你们这里来商业演出,行不行?一位乐队的小伙对我说,想要李让挂在胸前的纪念章,我说,他不会给你,我回家找找看,如果有送你一个。因为他父母也是知青。
这些文字本来是为出碟片准备的,但是不写不快,所以提前写了一些,以后还要重写。在这里同时发一下征文,因为我不是所有节目都了解情况,请各分场写一篇这次节目排练过程的文章,将来我要综合到专题片中去。这次将制作两张碟片,一张是演出节目的全过程(无删节),一张是这次活动筹备到结束的全过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