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孤老,谁来认养?
“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到今天已经19天了,强地震和余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员伤亡、房屋倒塌、设施受损。截止5月30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858人遇难,366586人受伤,失踪1861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68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4.7565万人。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9304次。
灾害发生后,地震灾害牵动着全球华人的心,上至中央领导,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把目光聚焦在四川、聚焦在汶川。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众多友好人士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投身到抗震救灾斗争中:人民子弟兵来了,医疗队来了,特警部队来了,志愿者来了……在极短的时间里各方力量迅速集积到抗灾第一线。
灾难可以摧垮我们的房屋,却摧不垮我们的坚强的心!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灾难铸就了民族的空前团结。突然到来的山崩地裂,让中华民族承受了一场巨大的灾难,承受了本质上属于整个人类的悲剧。
但是,在剧变、巨痛面前,中国人民没有退缩,没有被压垮,没有被打倒,十三万万之众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斗争,赢得了全世界舆论的理解和赞誉。
在前方抗震救灾的同时,全国各地的各种募捐、义务献血等活动如火如荼、有条不紊的开展。截至30日12时,全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399.24亿元,实际到账款物合计352.77亿元(其中到账捐款297.49亿元,物资折价55.28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106.72亿元。
残酷的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物质的缺失可以重建,而人的失去却是无法弥补的生命之痛。在大地震中,有的全家遇难,有的失去了多位亲人,有的留下一身的残疾……最牵挂人心的是失去亲人的“地震孤儿”和“地震孤老”。
童年是一个人最无忧无虑的阶段,但“地震孤儿”特殊的经历是漫长人生永远的基础和走不出去的宿命。
地震孤儿,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受巨大的双重创伤——失去父母和经历惨痛(目睹地震中的大规模死亡)。他们的身心状况,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他们未来的人生。反过来说,即将进行的社会安置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人性化,也取决于是否适合于他们的身心状况。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汶川孤儿”。
据5月21日,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克福透露说,初步统计,目前包括临时孤儿在内的地震孤儿已有4000多名(现在数据估计有所变化)。无论在心理关怀还是在收养助养上,中国人,甚至国际友人都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相比“地震孤儿”来说,“地震孤老”承受了更为巨大的心灵折磨和煎熬,俗话说:“最伤心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眼见着亲人们一个个去了、房屋没有了,风烛残年的他们本是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的时候,却要承受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孤独折磨的多重折磨,伤何以忍?情何以堪?
本人无法统计在灾害中究竟有多少“地震孤老”,从这次地震的破坏性来看,应该不是小数,起码有上千人之多吧。在众多关注“地震孤儿”的目光中又有多少在关注这些默默忍受痛苦的老人呢?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中华古老文明几千年的积淀。当人们把大多的目光投注在“地震孤儿”的身上时,又有多少人把关注放在“地震孤老”的身上?他们更需要照顾,他们也需要心理治疗,他们也需要安慰。
民政等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地震孤老”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类似领养“地震孤儿”的“地震孤老”认养机制和操作程序,动员全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不光领养“地震孤儿”,也认养“地震孤老”,让在大地震中的受害者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也呼吁所有爱心人士,在关心“地震孤儿”的同时,把你们温暖的目光也放在“地震孤老”的身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