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红叶病的防治

标签:
草莓红叶病 |
分类: 果树栽培技术 |
草莓红叶病的防治
近几年,本地草莓红叶病也有发生,严重影响草莓的种植效益,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结合本地的情况,整理下文,以供农户参考。
1、危害症状
草莓红叶病因病菌侵染叶片导致生长受损,影响植株对水分、养分的传输及供给,地上部危害症状十分明显。湖北地区调查发生主要表现症状为植株定植初期正常生长,结果期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底层叶外边缘焦枯,主叶脉一侧呈红褐色点状斑,逐渐扩展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呈红褐色,中央呈灰白色,病斑周围褪绿,具有黄色晕圈,后期至整叶呈褐红色,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萼片周围呈焦枯状,而根茎结合部剖面未见有明显的变色。但育苗期田间植株发病只是零星表现症状。【1】
2、病原菌
从东西湖区发病植株上分离得到的多为棒孢拟盘多毛孢国内外已有报道,Chamorro 等[1] 首次报道了由新拟盘多毛孢侵染草莓可造成根冠变色及棕褐色坏死斑。中国在北京、青岛和安徽等地也发现该病原菌可侵染草莓叶片和根系[2-4],温浩等[5]鉴定了从北京昌平、山东诸城、云南保山及广东惠州等地感病植株所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均为新拟盘多毛孢。目前,从国内外已有报道来看,引起草莓红叶病的病原初步认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1】
3、发病特点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包括拟盘多毛孢属、新拟盘多毛孢属和假拟盘多毛孢属,是黑盘孢科中的无性形真菌类群。棒孢拟盘多毛孢是一类弱寄生病原菌,赵景楠[2]发现从草莓上分离的寄生性或致病性较弱,可通过伤口侵染,但不能直接侵入。棒孢拟盘多毛孢病菌在病叶上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雨或梅雨季节,病残体上或病叶上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盘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病菌从伤口侵入,借雨水、耕作等传播蔓延。【1】
4、防治措施
目前对感病植株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草莓红叶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选用无病苗及种植前苗的处理、园地轮作和土壤处理、种植后的栽培管理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4.1 苗木
购买北繁苗,要了解苗木产地该病害发生情况,选购无病苗,并要求苗木在起苗前摘除老叶并喷施防治药剂。
苗木在种植前检查摘除病叶,用45%咪鲜胺水乳剂1 000 倍液等处理;
4.2 园地和土壤处理
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园地,灌溉水源应清洁和便于排灌。水旱轮作。
土壤处理:撒施贝壳灰50公斤/亩,灌水犁耙后浅水撒施石灰晒田晒田至自然落干;撒施腐熟有机质肥、尿素后起垄覆膜晒垄。
4.3 栽培管理方法
草莓棒孢拟盘多毛孢致病力弱,不侵染无伤口植株,因此栽培过程中尽量减少造成植株伤口的措施。降低土壤湿度;成活后及时喷施预防药剂等。覆膜前畦面撒施石灰。摘叶应选择晴好天气,摘叶后即喷药防病。
4.4 化学药剂预防
据报道,双苯菌胺对该病菌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推荐为首选药剂[5],其次咪鲜胺的毒力作用也较强,可作为推荐药剂。另外,戊唑醇、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对该病菌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作为替换药剂。药剂防治以育苗期为主,定植后大田土壤湿度大,防治效果不理想。【1】
生长期感红叶病草莓 图片来源:宁志怨
参考文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