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画家人物 |
分类: 新加坡纪事 |
花样世界与炙热融情(2)
----记旅居美国和新加坡的中国女画家莫尼和她的绘画艺术
二:如风的生命:从“萌动”到“囚鸟”
有时想四川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种想法在我懂得莫尼的时候越发地强烈起来。莫尼出生于中国四川,直爽是四川人的代名词,然钟毓灵秀是莫尼让我领略四川人的感受。在童年,虽然父母均是画家,耳濡目染的,莫尼对画的接触自然比常人多,但那时莫尼陶醉在音乐的韵律里,她特别酷爱小提琴,不可自拔。即使现在,每当提起小提琴时,莫尼的神情立刻飞扬起来,周身的肢体亦立刻有了音乐流动的韵感。也许艺术本身就是相通的,如果不选择绘画艺术,中国也许会多了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也说不定。
莫尼说她小时候非常叛逆,那时她在住的机关大院是出名的,自小就显出与众不同来。不过她幼年时并没想到要在绘画上作出些名堂来,除了小提琴,她在舞蹈方面亦有许多天赋,更差一点被一个知名的文工团招去,献身歌舞。我常想她的作品中流露出的舞动的线条和明快有力的节奏感也许得益于她禀赋的才艺。她作品中意想不到的大胆用色和笔锋的切换都令业内人士叹之不已,为之灵动。
莫尼选择了绘画,这已构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的生命今生今世已和绘画紧紧地融在一起了。莫尼常常说她要感激孙其峰先生,是这位当代中国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看出了莫尼的潜力,并把她收为自己唯一的女弟子。孙先生赠送了一幅亲写的书法给莫尼,这两句话伴莫尼在绘画道路上走下去,那就是:“长安在何处,只压马
蹄下”。从孙先生身上,莫尼学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所应有的全部素质和人品,她敬重孙先生,亦从孙先生那继承了中国画传统凝重而又深厚的功力。
孙先生对他唯一的女弟子,可算是厚爱有加。当他得知莫尼要在新加坡举办画展时,远隔重洋,从中国亲自给莫尼题词:“自行其是,另成一格”,赞赏莫尼传统的绘画功底很厚,又能不拘泥于传统技法,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颇有青出于蓝之势。其实,当莫尼在天津美院学习的时间里,孙先生就多次鼓励莫尼举办个人画展,厚望莫尼能早日脱颖而出。在孙先生悉心的调教和自己刻苦的颖悟下,莫尼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实,亦有许多美术界的知名人士对莫尼在中国画上的造诣啧啧称赞。中国中央美院国画系前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主任郭怡琮先生也对莫尼的画给予了很大的肯定,特别是对她的“萌动”系列,分外赞赏,希望莫尼能留在中央美院国画系再深造学习。
纵观莫尼的画,纯水墨的中国画竟然能感觉到刀刻的力度来。莫尼在她的作品中尝试着用了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她不经意地把版画的画技蕴藏在软软的毛笔笔端,她的作品便有了透视的立体感来。你能在那纯正的中国画中领略到明暗的层次,甚至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感。这对一个中国女画家来说,的确是独有的突破。
我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看到莫尼的“囚鸟”系列的,那组画乍看起来酷似油画,但哪里是油画,分明依然是她挚爱至深的中国画,那组系列撼住了我,于是
我知道莫尼已超逾了她的以往。鸟和花融在一起,构图的比例和用色上,传递的信息却不仅仅是画面本身,而令人感受到更多的生命和人性来。
莫尼的代表作可称“萌动”系列、“胡姬欲”系列和“囚鸟”系列,三组系列都表现了人性这一主题,但借助的载体是中国画中常见的花鸟,“艺术就是创造生命”是莫尼对她的绘画信念的诠释。正是遵循着这一信条,莫尼在她的画中加入了生命的强烈色彩,赋予了她的绘画动感的生命。
“
萌动”系列是她在几年前所创的作品,从中明显地可以看出莫尼对最初生命
产生和萌动的见解,但她用一种含蓄而又微妙的手法来表现。从画面偏暗的色调和充满想象力的构思以及布局和细节的勾画上,都给人一种无尽的遐思和对远古的追忆。“胡姬欲”系列是莫尼在新加坡生活的一个特殊时期非常的感受,亦是她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将浓烈的色彩泼洒在画面上,分层的立体效果使人们对中国画的视觉冲击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囚鸟”系列则是莫尼对绘画概念和立意的突破,将一种无形的感觉以一种有形的表现形式阐述出来,虚实之间,生命的许多无奈和奋争便以一种委婉的图面勾勒出来。
有一个澳大利亚的律师多密尼非常欣赏莫尼的才华,在新加坡公干的短暂期间,他专程拜访莫尼,并出高价收购了莫尼的一幅称之为“角落”的画,虽然语言不通,但他对画的理解和莫尼竟是异曲同工,他能够充分领略莫尼在她的画中表达
的东西。当时我给莫尼作翻译,多密尼说他相信有一天这位东方的女画家会惊世
界殊。他一直都很关切着莫尼的动态,不时地写信来,询问莫尼的情况。
新加坡也许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虽然莫尼心中的艺术圣地是巴黎,但在新加坡,她亦以自己横溢的才华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声。在莫尼即的画展的宣传册上,这位独殊的女画家道出了她对绘画的观念:“我喜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绘画,因为情感的抒发在每一个时期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三:游子的轨迹:从“交缠系列”到“云中的脸”
时间如梭,一晃十年过去了。这十年中莫尼依然是原来那样潇洒和执著。她的艺术生涯在她的执著中,又有了十足的攀升。她又办了几次慈善画展。2001年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赞助,莫尼举办了“交缠系列”作品展。这是她的绘画生涯中一个更高的里程碑。
在这组交缠系列中,她更加大胆地突破了以前的表现形式,绘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独特意境:人与自然中的生命息息相关,相互相存的关系并非是用语言能沟通的。任何生命对情感的抒发是一样的,它们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更存在着相互依附、相互尊重和相互爱护的需求。那似人似兽的场面,相拥于大自然中,莫尼力图表现人与理性、善良与动物的凶猛温存的结合。它们需要空间自然与和谐。那强有力夸张的笔触在整个画面中流动,强烈的色彩更让观者热血沸腾。
有一位观者形容莫尼的作品时表示“在常年处于34度热带的新加坡,观莫尼画的感觉已处于38度高温中,让我们热血沸腾。”很多观者对莫尼的作品不仅仅只限于作品的表现力,更加感兴趣热烈讨论莫尼是以什么思维在构思和选择不同的材质传达她对绘画艺术的表现。
2001年是莫尼在艺术成就上更丰富的一年。新加坡一家出版社推出了她的作品集《莫尼画集》。她前后参加了多项重大美术作品展,更让她自豪的是她的作品在2001年7月荣获“新加坡大华银行绘画作品第二十届大赛”一等奖。这个奖项在新加坡是对一个专业画家肯定的荣誉。莫尼她做到了。她的作品并被大华银行收藏。但领奖的那天,她却飞往了美国、、、、、、
同年她放弃了在新加坡的辉煌,悄然重返中国,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导师组博士生高研班学习。莫尼放弃了一切荣誉,也就等于放弃了金钱。在中央美院三年,她潜心钻研了中国的楚汉文化,在她的绘画中进一步尝试飞动与朴拙的结合、传统与现在的糅合以及南洋与中国文化的渗透。在一片极度开放的中国绘画市场中,莫尼默默地钻研她自己的学问。她的作品与游记及论文《南洋绘画的形成及艺术特质》先后发表在中国国家级的美术刊物中。
2003年莫尼的作品入选中国花鸟大展,展于北京上海等地。2003年中国名家名画系列出版了《莫尼现代花鸟作品》集。2004年莫尼的毕业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三年的学习积累,莫尼创作了《花鸟世界》,巨大的画面上花与鸟融为一体,飞动流畅的线条与色彩和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引来无数的观者。
总有一个问题想与莫尼探讨:“请问你是怎样做到以中国画的颜料而在生宣纸上把色彩表现得如此强烈与流畅,产生出油画的效果的?”在中国画的绘画材料中的宣纸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生宣,一种是熟宣。专业画家都知道生宣的渗透力是需要画家的技法的控制力。正是生宣纸那种丰富韵味的渗透表现力,让莫尼的作品在丰富的色彩与墨色的渗透中突显那无穷无尽的生命、、、、、、
莫尼一直都在创作她的作品。接下来,“花仙子”系列和“云中的脸”系列都以她自己的生活方式经历表现生命的过程:愉快、期盼、发泄、痛苦及沉默与升华。生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验过酸甜苦辣之后,一切都变得生命原本的面貌:如此平凡而重要。
“花仙子”系列是莫尼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她用流动的画笔表现出一种美好的东西:人和自然以及动物的和谐。在这组系列中,花中有人,人中有物,物中有花。然而你不觉得画面的突兀,只觉得画面的流畅和视觉的享受:原本自然和人的共融是可以如此通过绘画艺术来表述中来的。
“云中的脸”是莫尼目前倾心创作的一组最新艺术作品。此作品是莫尼多年旅居海外的游子心境的抒发:游子就如漂浮在天空的一朵云,有雨后如彩虹般的辉煌,有时又如乌云密布般的失落和忧伤。这也恰恰表现了莫尼的一种人生哲学:宠辱不惊,闲开庭前花开落;去留无意,慢观天外云卷舒。
莫尼现在颇有古时隐士一般隐居于美国:小隐于林,中隐于寺,大隐于朝。她现在任教于费城艺术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水墨画和中国书法。这是费城艺术大学第一次聘请中国画家教学。但莫尼的课程颇受欢迎,莫尼也为自己能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和艺术而感到欣慰。
当然绘画创作仍是莫尼的追求。因为有感受,莫尼才画出一批独特风格的作品来;因为热爱生命,她的作品才洋溢着浪漫而又充满活力的韵感。未来的路也许依然很长,但莫尼已为自己曾走过的路画上了一个美丽的分号,那么接下去,也许有更精彩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