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走进剧组《武则天》(续)
但第二年的春天,事情却突然起了变化。
那时《武则天》剧组已经进驻河北涿州影视基地。我在《泪洒台北》剧组结识的那位好朋友也被挑选在戏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听说我也在北京的剧组里,就大老远地跑来香山看望我。朋友相见,分外亲切,各自介绍情况时,她带来了很多有关《武则天》的消息,说这部戏云集了多少大腕,主演是谁等等,她还告诉我,女主角刘晓庆的化妆师还没有确定下来,虽然很多位去试了,但似乎导演和晓庆本人都还在犹豫,要我赶过去试一试。
最后她很有自信地说:“你快点决定吧,凭你的实力,只要你去,肯定会深得大家的欢迎!”
我的一番回答让好朋友非常失望。但她仍不甘心,当天悻悻地赶回涿州后,第二天又杀了回来,说已经给刘晓庆说了,要我明天赶过去试一试。
我说:“我不可能去。我也不想去。”
实在没有办法说动我,她就说:“哪怕过去认识一下刘晓庆也不是不可以呀!”
好朋友的执著和热情让我不好意思再拒绝,但又不敢告诉尤小刚导演。当天晚上,我向尤小刚撒了个谎,说第二天要去城里看一个远道来的朋友。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坐上了汽车。上午十点钟左右,终于赶到了涿州影视基地,第一次见到了陈家林导演和刘晓庆。
那应该是1994年的3月,第一次和刘晓庆面对面。朋友把我向刘晓庆作了介绍,说,“这就是我的朋友毛戈平,曾经画过《杨乃武与小白菜》和《上海一家人》,被我从尤小刚的《京都纪事》硬拉来的。”晓庆很客气地笑了笑,马上就转入了正题,说,“那咱们开始画吧。”
因为出门的时候很急,又担心被剧组的同事们看出什么,我就只把化妆用的笔、刷和油彩盒装进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拎在手上,匆忙上了路。
以前学习化妆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油彩盒上“乱七八糟”的颜色混合以后,是最好的阴影色。所谓的阴影色就是暗色,也就是素描上的灰黑,打在脸部胖的地方,就有收紧的效果,也是塑造脸部立体感的重要颜色。
刘晓庆当然知道阴影色,但从来没有看过用这种方式调出来的阴影色。当我从塑料袋里拿出那些看上去脏兮兮的东西时,她的眉头还是不由得皱了一下。这个拎着脏兮兮的塑料袋去化妆的细节,后来成了刘晓庆无数次取笑我的把柄,时不时地拿出来说。
虽然是第一次给刘晓庆这样的大牌明星化妆,我的心里却没有任何负担。因为我原本就没有跳槽到《武则天》的想法,大老远跑过来,完全是碍于朋友的情面。但在不经意间,我还是把自己的化妆理念和技法展现了出来。那个时候,我一心只想着,要把刘晓庆画年轻一点,画漂亮一点,因为剧中的武媚娘只有十六岁,当然越年轻越好。在化妆的过程中,我没有像常规化妆时那样,一上来就用粉粉的颜色,画得白白嫩嫩的,而是根据她的脸形和骨骼特征,大胆运用了深色的油画手法。先打了很浓重的粉底,再一点点地用浅色去提,把那种高光一点点地提出来,表现出明显的色差和立体感来。这样从镜头上看过去,由于粉底颜色比较深,所以脸部的肌肉就显得特别紧,脸色的白嫩也变得圆润,比较有层次了。
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因为急着想赶回香山去,这个妆画得比较粗糙,色彩也有点脏,虽然整体的韵味和美感都出来了,但我自己明白,这是在交差。
刘晓庆一直对着镜子在看,没有一句话。画完了,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过了一会儿,陈家林导演也悄悄走过来,问刘晓庆:“怎么样?”
晓庆轻轻地说了一声:“就是他吧。”
能得到刘晓庆的认可,我的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但真要我过来,几乎没有可能。
连续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感到有点累了,就趁这个空,走到了屋外。
北方的三月,依旧春寒料峭,但阳光已经有了丝丝的暖意,随风飘荡的垂柳枝条儿,泛着淡淡的一层薄绿。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转身回到屋里,陈家林导演问我:“怎么样小毛,你可以过来吗?”
“来不了,”我说,“我真的来不了。”
“为什么?”我的回答肯定是陈家林导演没有想到的。
“《京都纪事》那边刚开机几天,我没有办法过来。”我的话语虽然不是很坚决,但十分肯定。
陈家林转身走到晓庆跟前,小声说:“他来不了。”
刘晓庆停顿了一会儿,还是没说什么。
紧接着,就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我跟着剧组的工作人员,到了基地外边的一片平房区,也就是他们住宿和吃饭的地方。到了食堂,我盛了一盆饭菜,找了一张空桌子,和朋友一起坐过去,一边闷着头吃,一边想着下午怎么走。
这时候,刘晓庆也走了过来,打了一盆饭菜,坐到了我们这张桌子旁边。我们边吃饭边聊天。刘晓庆问我《京都纪事》的拍摄情况。我说:“也是刚刚拍,事情也很多了。我还是撒谎才过来的呢。”
话题渐渐扯开了。两个人都不再有开始时的拘谨。刘晓庆又问我为什么来不了。我只好又把事情说了一遍。
“从心里讲,我也很想来这儿,但现在调动对我非常重要。”我说。
晓庆依旧不紧不慢地说:“小毛,你想过么没有,我觉得对你来说,这个机会还是很难得的。这个剧本非常好,在中国的电视剧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剧本把一个角色从16岁写到80多岁,无论对演员还是化妆师,都有着特别大的创作空间。只要我们做得好,等将来这个戏播出以后,影响肯定特别大。放弃了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到时你一定会后悔的。”
晓庆更进一步说:“我息影这么多年,这次复出也就是这个剧本好,之所以接这部戏,是因为角色本身的挑战性。这部戏对化妆也是一个挑战,这部戏将来成功了,对我来说只是锦上添花,但你这样的年轻化妆师需要这种机会,这部戏如果你能画好的话,一定会名扬四海。”
我心里想:可能吗?无非是你想让我来画,即便画好了,也从来没有一个化妆师能名扬四海。目前对我来说,第一重要的是要调到北京来。那样,就会有拍不完的戏。
我的回答也很直率。我说:“这个你放心,十年以内,我肯定会出名的。”
“但你想过没有,即使调过来了,也就是一个具体的单位,你的工作就只能局限于这个单位里。而社会上有大量的事,有的是发挥你能力的机会。既然这部戏能让你马上成名,你为什么要等到十年以后呢?”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实在不好意思再一口回绝,只好推辞说,“那我回去再考虑考虑吧。”
那时候,我心底里已经打定主意不接这部戏。我觉得,没有人不想一夜成名。但作为一个化妆师,成名总要靠一部部作品的积累,想着靠某部作品,简直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