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英语系教授访谈2 孙亦丽教授
(2008-07-07 22:58:15)
标签:
北大英语系孙瑞珩孙亦丽上海孙瑞璜 |
分类: 我的访谈 |
学问与人生
——北京大学英语系 孙亦丽教授访谈录
[访谈手记] 在北大校园里,我们常常看见一位仪态优雅的老人驾驶着一辆电动车缓行在燕园内,气定神闲的老人给忙碌的学子们平添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温馨。她就是北京大学英语系的退休教授、本次访谈的主人公——孙亦丽教授。
2006年5月9日下午摄于孙亦丽先生寓所
问:感谢孙老师接受我们的访谈。请问您的家庭对您的成长有何影响?
答:我父亲孙瑞珩[1]是个爱国总工程师,1949年从美国回国,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天津下船看见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感到自豪”。母亲是个极其善良的家庭妇女,当过小学教师,晚年在街道帮忙。她是个热心肠,经常义务帮忙双职工邻居买豆腐,盘子上贴好条,标好价,往一家家送。由于我父亲被调往昆明工作,我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奔寄养在上海大伯父家,直到我初中毕业。大伯父名叫孙瑞璜[2],是个爱国民主人士,担任过上海新华银行的副总经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们小孩讲伦理学,教我们做人要老实,正派。我小学成绩特别优秀,毕业时获得直升初中三年免学费的奖励。高中毕业于上海清心女中(现在的第八女中)。毕业时正值上海解放,我考上了四个大学,两个在上海,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京。最后我选了北京清华大学外语系。一则是因为清华是全国的名校,二则是我喜欢学英语。考上的其它三个学校都是理工科。
关于中学如何教英语,得从小学说起。小学五年级开始由出国留学回来的老师教。 在清心女中,中外老师共同教,外国老师主要教口语,课外活动比较多,师生关系密切。中国老师教阅读,语法讲得不多。没有上过专门的语音课。只是模仿外国老师。
[1] 孙瑞珩(1906— ) 高级工程师。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1927年毕业于浙江工业专门学校。曾任清华大学技术员,教员。1935年赴英国汤生公司电机制造厂实习,1938年回国。先后任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四厂组长、副厂长,昆明分厂、上海电机制造厂...
[2] 孙瑞璜 , (1900-1980年)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1917年进国立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纽约大学,后进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任天津南开大学商科教授,后经王志莘推荐任南京建设委员会总稽核,1930年3月任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副处长。同年10月任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副经理,协助总经理王志莘积极革新行务,如开办纪念储金,代理客户委托投资。经营房地产和证券。代理发行公司债券,革新人事,改革管理,鼓励员工进修,培养员工的事业心。对中小工商企业大力放款,为便利中小工商户往来,增设办事处,机构之多,在上海商业银行中位居第一。1933年2月孙又与王志率等发起设立中国国货公司。1935年原中国证信所董事长辞职,由孙继任。抗战爆发后,新华在重庆设立总管理处,领导后方各分行业务,同时保留上海总行,由孙瑞璜主持,管理沦陷区的上海、北平、天津、厦门等分行业务。当时上海各主要商业银行业务停滞,孙趁机增设市内办事处,积极开展代理业务,吸收社会资金,存款总划一度居全市商业银行之首。http://baike.baidu.com/view/553040.htm 2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