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small/486f847bg996f4e6bc020&690
7th city @Scharoldstr.6
09/01/2011
21:01
今天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车上,碰到一个中国人。他留着很中国的发型,还有中国人特有的谦逊的神情。言谈之中知道他是在这边来读bachelor的。但是他都三十多了。这是什么状况呢?也就是说他可能是在国内都读完大学了,或者还工作过了,又过来在德国从本科读起。说到他的专业,那就让我羡慕了。是日耳曼文学。古高地德语横亘在他的专业中。
复习完一门课之后写了一篇心得。让我有些压力的心得到了合理施放。
自从那天在书架里遇到了《镜与灯》的英文原版之后,我就已经打算长期驻扎在这个区域。
有时候在图书馆的长期驻扎让我有一种回到大学时代的幻觉。记得那时候,江安图书馆常常把我留到闭馆的时候,出门就是长桥晓月的时候。那时候江安图书馆的闭馆音乐是法文版《伊莲》,和音乐《安妮的仙境》。太美丽的音乐,那里是在催我们这些被图书馆留住不走的人呢,明明徒增我们的犹疑。我曾经梦想拥有那一座宫殿!
而如今我拥有了这座宫殿,却离这座宫殿很远。
我什么时候还能回到宫殿里呢?当我年轻的时候。
就像那个三十多岁还在读日耳曼文学的人,如果我们把读书当做一生的事业,是不是将永恒拥有那座宫殿呢。
这样的看法是不是正确的呢?真的,如果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只当做爱好而不当做专业,就能真正永恒拥有了吗?我怎么感觉到一种狭隘的自我满足感?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我和普通读者一样读着奥兰的风流史,那伍尔夫的意识流的宏观意义我就能真正明了吗?
**********************************分*************割******************线*************
Questions
1.
如何一生都在经验里?
2,什么语言最适合写作意识流的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