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北医三院成功举办健康讲座

标签:
健康睡眠障碍世界睡眠日 |
分类: 神内医生园地 |
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由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2003年由中国睡眠研究会引进。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为“健康心理 良好睡眠”,21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改变去年世界睡眠日的义诊活动,特别举办了一场健康讲座,为近百名患者带来了系统的睡眠健康知识,患者们认真听课并记笔记,结束后还积极提问。
此次讲座由北医三院神经内科叶珊医生主持,神经内科主任樊东升教授首先带来题为《卒中与睡眠》的精彩报告,深入浅出,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报告内容与专访详情见医脉通后续报道。
北医三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燕随后为大家详细讲解“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养成”,张燕医生在接受医脉通采访时表示,与以往的义诊相比,这种讲座的形式更能够普及知识,使更多人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就医。“很多患者安眠药一吃几十年,丝毫不知道长期服用安眠药会引发很多慢性疾病。再好的安眠药长期服用都会成瘾,一定要按需治疗,而且要采用正确的使用方法,对于那些有情绪障碍的病人,短时间应用要增加依从性。”
http://news.medlive.cn/uploadfile/20150330/14276855226034.jpg
樊东升教授
樊东升教授专访:睡眠障碍问题很多,但是有办法
医脉通:刚才听叶老师说,咱们北医三院神经内科每年世界睡眠日都会有一些活动,今年为什么选择以讲座的形式?
樊教授:世界睡眠日的设立以及每年的活动,最大的目的都是希望唤起大家对睡眠的关注,至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义诊可以帮助一些病人解决一些睡眠方面的实际问题,讲座能让更多病人更系统地了解各种睡眠障碍相关知识。
医脉通:2014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城市人群睡眠问题出现两个极端——睡不着和舍不得睡,且睡眠问题引发的慢性疾病逐年上升,对此,您有没有比较好的建议?
樊教授:睡眠实际上是个很大的问题,但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每个人都会有“工作—睡眠—工作—睡眠”这样的一个节奏,大家也都知道睡眠就是一个休息的过程,补充精力,重新获得第二天再工作的状态。
但实际上,睡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一些低等动物和非哺乳动物一年当中都会花很长时间来补充睡眠,对它们而言,休眠是非常危险的,随时会有其他动物的侵袭。但是这些动物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睡眠,也就是说,在生命的维持过程中,睡眠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被忽略掉。
最新的研究显示,睡眠不光是我们想象的通过休息重新获得能量,实际上,在我们的睡眠过程中还有一种活动在发生。睡眠的时候,我们脑子里面有一个系统是开放的,脑子就像是在打扫卫生一样在清除一些有害的物质。所以补充能量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实际上是自我调整的清扫功能。在清醒的状态下,这个系统不会工作。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睡眠不好,他始终处于清醒状态,那么这个系统始终打不开,体内产生的大量有害的东西就不能有效地从脑子里面清除掉,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疾病,所以睡眠比我们实际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研究还显示,睡得多和睡得少对身体都不好。如果睡眠时间超过平均休息时间,每天休息9~10个小时可能对身体有害,这个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方面等慢性疾。而实际生活中,当然也包括临床上,更多见的还是睡不着、睡不好。
失眠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因为偶尔的紧张、焦虑而睡不着,不算太大问题。但如果睡眠长时间不好,会对健康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有长期慢性失眠。
此外,睡眠障碍除了失眠以外还有其他情况,比如说,睡眠呼吸暂停的问题,对于中老年比较常见。
医脉通:失眠跟很多的疾病因素相关,失眠本身可以导致疾病,某些疾病也可以引起失眠问题,能否举例说明?
樊教授:慢性失眠本身就是一种病,美国和中国的指南里对失眠都有专门的定义,慢性失眠包括几个方面,比如说入睡困难,这是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些人上床以后很快就能睡着,但醒的早,也称为睡眠中断,或睡眠不能维持,这个也是慢性失眠;另外还有睡眠质量差,睡眠是有结构的,包括深睡眠和浅睡眠,如果始终处于浅睡眠状态,不断做噩梦,都是慢性失眠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是不管哪一种表现形式,失眠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影响次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慢性失眠的病人时间长了之后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这些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由于呼吸暂停的过程处于严重的缺氧,所以血压波动会非常厉害。而且对胰岛素受体的影响很大,因此糖尿病的发生率也很高。
因此,睡眠障碍本身是一个疾病,反过来,它又跟很多疾病共生,睡眠的问题可贯穿很多疾病从始到终。一般人可能比较重视心脏的问题、脑卒中的问题,但可能不会太重视睡眠的问题,而睡眠障碍一直可能都会伴随疾病的过程,所以在世界睡眠日应该提高公众对这方面的认知。
医脉通:目前国内有没有专门因为睡眠障碍而去就诊的患者?
樊教授: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多了,原来在医院没有专门的睡眠门诊,但随着对睡眠的关注,现在逐渐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睡眠协会。睡眠医学在原有的分类里面提出来一个综合学科,因为它牵扯到各个学科,不管是神经科、精神科、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包括内科的很多亚科都跟睡眠有关系。
睡眠是一个新生的专业学科,没有专科门诊的可能就分散到各个科室去看。更多的医生从各个专科对睡眠有所了解和认识,并在不同的方面给患者提供帮助。由于其他问题来看病的患者,实际上其病根可能是在睡眠上,通过调整睡眠可能会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
医脉通:目前睡眠障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樊教授:非药物治疗,包括了解睡眠知识,睡眠卫生习惯的指导,尽量在睡前保持情绪的稳定。大夫只要有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把这些知识介绍给患者,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慢慢养成一个睡眠好习惯。
不同睡眠障碍,不同起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手段,针对失眠为例的睡眠障碍主要还是药物治疗。随着药物的发展,新一代的睡眠药物由于其受体的高选择性,在成瘾性、认知损害方面、依赖性等问题大大减小,给我们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医脉通:褪黑素目前在改善睡眠障碍的药物中地位如何?
樊教授:褪黑素在调节时差方面确实有效果,但在国内国际的睡眠指南中,褪黑素并不是治疗失眠的主要手段。一线药物还是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如安定)和非苯二氮䓬类的药物。现在三代非苯二氮䓬类的药物逐渐取代了安定这一类的药物,但安定类药物也有它的一些益处,在治疗失眠的情况下还可以治疗抑郁,它的抗焦虑作用是比较好的。三代药物主要是针对睡眠问题,在其他方面就比较弱,这样避免一种药物有多种作用。二代药物的好处是一种药有多种作用,但可能会对一些没有症状的病人造成困扰,特别是对于认知损害的作用。有些药物在用药之后对认知作用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还有一些是造成肌松的情况,用了之后会造成腿发软,摔倒,特别是对于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