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作为科研人员学术业绩的一项评价指标,时下正备受争议,有好事者编出SCI就是Stupid Chinese Idea的缩写,倒也蛮有创意。
客观地说,近几年来SCI的引入,大大推进了中国科技论文向国际迈入的步伐,一大批本土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交流,其积极意义是毋庸质疑的。
于是就有人开始给各高校做SCI排名榜,就个人而言更是直接与职称、俸禄、名誉、地位挂钩,尔后的情形就是国人的聪敏才智开始以令人始料不及的方式应对SCI。就像前几年要求必须在“中华”或“中国”牌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才能提职称,全国立即就在一夜间突然冒出无数“中华”或“中国”冠头的垃圾杂志一样,近来据说有高校的教授以每年四、五十篇的速度制造SCI垃圾,而那些东西不过是以一种方法去测各种不同物质的结果,每测一种就整一篇,每篇幅长不过半页,IF不及0.05,着实让人哭笑不得。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又有学者因三年发不出一篇像样SCI论文被逼离职进而跳楼自杀,死后文章却陆续被国际有影响的专业杂志接受发表,成为一条对当今中国科技人才与成果评价体制令人心酸的黑色幽默。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Hirsch提出一种定量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指数(H代表“高引用次数”),据说已开始在美国应用。一个人的H指数,是指他至少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最少H次,如Hirsch本人的H指数是49,表示在其发表的众多SCI论文中,被引用49次以上的论文至少有49篇。该指数的意义在于:一个人H指数越高,表明其论文影响力越大。
然而,一个SCI就已经把中国科技界搅得昏天黑地了,若在其上再叠加一个H指数,跳楼的大概就不止一个两个,而是要陪上整个中国科学家群体了。不过,事情也很难说,以国人的奇才异智,再制造一些H指数垃圾,相信也不是什么难事。达尔文早就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总不至于指望着大家都去跳楼吧。
你能相信这些是平行线吗? 结果它们确是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