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2008-07-16 19:02:16)
标签:

珊珊5354

四川

成都旅游

龙抄手

钟水饺

春熙路

杂谈

爱在中国行

分类: 各省美食

  前几天,有个网友对珊珊说,现在看5354的旅游文章,已经感觉不到以前珊珊旅游时那些感慨的味道了,的确,我是变了,因为,现在珊珊出游,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去流浪了,通过出去旅游,更加了解对方。

  今天,带大家去品尝另外两道四川成都的名小吃: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龙抄手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今天,傻佬带5354去了春熙路南段的龙抄手。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汤浓色白,为蓉城小吃的佼佼者。龙抄手的得名并非老板姓龙,而是创办人张武光与其好友等三个伙计在当时的“浓花茶园”商议开抄手店之事,在切磋店名时,借用“浓花茶园的“浓”字,以谐音字“龙”为名号(四川方言“浓”与“龙”同音),也寓有“龙腾虎跃”、“吉祥”、生意兴“隆”之意。“抄手”是四川人对馄沌的特殊叫法,抄手的得名,大概是因为包制时要将面皮的两头抄拢,故而得名。成都的“龙抄手”1941年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迁往新集场,60年代后又迁至春熙路南段至今,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龙抄手”于199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如今的“龙抄手”店,已经发展成为营业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小吃餐厅,在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四川名小吃的招牌。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而且价格一点都不便宜。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来一碗原油抄手,10块。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知道傻佬在干嘛吗?

在隔油给老婆吃!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这龙抄手,其实就好像广东人经常吃的云吞,不过不一样的就在于,广东人的云吞里面,通常都是啖啖肉,而且皮比龙抄手要薄,而龙抄手呢,肉馅还是不少,但我更喜欢的是它那滑溜溜的皮,醮上那酸麻辣的汤汁,真的会让人吃上瘾的。

 

  很难想像一个正宗的广州人,来到四川,吃着这满碗红油的云吞时,还可以吃得如此的津津有味吧。

 

   之前看过一份资料,里面说:今人一般认为,馄饨(抄手)是由饺子演变而来的。事实上,是先有馄饨后有饺子。《演繁露》说,世言馄饨是“虏中浑氏、屯氏为之,则其来久矣”。后来,人们将馄饨做成偃月形,就成了饺子。据史料考证,我国汉代已有馄饨,真正的饺子则台于隋,盛于唐,距今约一千四百多年。唐代,饺子已传到边远地区。考古学家在吐鲁番的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里,发现过完整的饺子。

   钟水饺就是成都甚至四川水饺的杰出代表。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钟水饺

  相传钟水饺创制于1893年,由名叫钟燮森的小贩经营,后设店于荔枝巷。因为其调味重红油,故又被称为“荔枝巷红油水饺”。钟水饺绝在选料,妙在调味。红油是选用成都“二筋条”红辣椒面,用菜油炼制而成;酱油采用特制的复制酱油,再加以蒜泥汁水、芝麻油等多种调料,巧配妙合而成。香味浓郁的调料,红亮色泽,与饱满馅心的清鲜味相配搭,形成多滋多味的风格。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钟水饺1990年获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成都市名小吃”的称号。钟水饺现在的店址在提督街7号,西玉龙街146号设有分店。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这里没有龙抄手那么壮观,吃的东西也很便宜。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一碗钟水饺 5块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这碗钟水饺,虽然叫水饺,但里面的水并不多,反而是有着那红亮亮的红油和花椒,吃起来有一股很香的蒜泥的味道,肉馅并不像广东水饺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馅料,而是单纯的猪肉馅,肉馅剁得很细,吃起来特别的顺口,而且还有那不太辣的味道,这种辣,让人吃起来很舒服,因为里面放了糖。

品尝让我们学会了包容:龙抄手&钟水饺

     北方水饺馅心多为韭菜,成都水饺则是肉馅。

   每次,身边的朋友去吃外地吃不惯的食物时,评价通常都是那句:不好吃!但当自己这一次去评价这些美食的时候,却并不觉得其难吃,或者对于5354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美食是特别的好吃,或者是特别的难吃的了。因为我喜欢去研究美食,我只是觉得每次出游都有让我惊喜的地方,都让我好奇:到底这些东西有什么特色,让其流传了那么多年。

   回想起来四川这段时间,从对辣椒的抗拒到慢慢接收,到喜爱,到上瘾,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过程,我不知道这个转变是从什么阶段到什么阶段,反正就是一步步的走过来了。

   其实这个适应的过程,就是包容!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在各自不同的环境里,有着自己的烦恼,有着自己的经历,但这些经历,除了自己以外,那怕你和人分享,别人都不一定会明白这是什么感觉的。

   所以,这就造就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品味,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口味。

   因为不一样是必然的。我们吃不惯四川那麻辣麻辣味道的同时,四川人何尝不是吃不惯广东人那平平淡淡,样样八分熟的做法呢?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更加懂得去包容,去体谅别人。

   我们吃不惯,但并不代表它难吃。

   我只是害怕,有一天我回广州以后,吃什么都放辣椒,放花椒,甘,富哥就大锅拉!

 

相关连接:

那是小时候的味道-韩包子

我们看过去,当然觉得很简单拉-赖汤丸

没有“肺片”的“肺片”-夫妻肺片

凉糕和诸葛亮有啥子关系阿?-四川锦里美食大杂烩

60块人民币看的东西:武候祠

老人家那句:“认不得了”-和一味豆腐花

有些事,不知道比知道快乐-三合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