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蕾的专访稿件已见报(1月30日《文化艺术报》戏苑百家栏目),由于版面所限,不得已对稿件做了一些删减,现将5000余字的原稿发在这里,两厢对比,或许您能从中看出一些门道。至于删减是否得当,定是见仁见智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陕西梅花奖演员系列访谈
绍兴、宁波、深圳、西安、北京、苏州、宁夏……最近两个月,任小蕾忙得不可开交,或是演出,或是领奖,或是排戏,或是录制戏曲晚会,真是一刻也闲不下来,以至于原本约好的采访被搁置到了现在。终于,在2008年第一场瑞雪飘落之时,这位刚刚荣获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秦腔演员带着满身疲惫坐在了记者面前。地点就在她的家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访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任小蕾
作者:刘勇(文化艺术报记者)
与屋外银装素裹、寒气十足的世界相比,任小蕾的家显得很温馨,处处充盈着艺术的气息。简洁明了的油画、清新淡雅的国画、古色古香的摆设错落有致地点缀着整间屋子,随意摆放的演出照片清晰地记录着任小蕾不同时期的美好回忆。
“新鞋鞋,新打扮,毛毛穿上真喜欢,爹爹看了咪咪笑,妈妈叫我乖蛋蛋。”当任小蕾用稚嫩的声音说出这几句类似于数来宝的台词时,台下的观众笑了,掌声亦随之响起。那一年,任小蕾8岁,那是她第一次登台表演。
提起任小蕾的父母,在陕西戏曲界可谓人尽皆知。母亲崔惠芳因出色的演技和完美的唱腔赢得了“西府名旦”的美誉,父亲任永华因出演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的春生一角而被众多戏迷所津津乐道。虽然出生于戏曲世家,可任小蕾最初并没有当演员的念头。若不是那次偶然的机会,她或许会拥有另一种人生,“有一天我妈说在《祥林嫂》中扮演阿毛的小演员病了,正急着找替补,便问我敢不敢演。”没等“敢”字出口,崔惠芳便从女儿的眼神中得到了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第一次登台的任小蕾便赢得了满堂喝彩,“其实根本不是我演得好,而是观众看我小,鼓励我呢!”正是因为有了观众的鼓励,任小蕾渐渐地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放学回家后,她就将床单、毛巾披在身上、胳膊上,模仿母亲演出时的动作;邻村唱戏了,她便独自跑去“欣赏”,连饭都顾不上吃。
因为任小蕾的父亲曾和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瑞芳搭档演出《梁秋燕》,所以李瑞芳每次到宝鸡演出,必定会去看望他们。每每见到乖巧可爱的任小蕾,李瑞芳都满心欢喜,总愿意将这个小女孩带在身边,抱着、哄着,晚上睡觉时还为她暖脚,而任小蕾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这位“妈妈”。一次,李瑞芳演出时差点被石头绊倒,任小蕾见状立即跑了过去,用脚狠狠地踩着那块石头说:“踩死你,踩死你,谁让你绊我妈妈。”看着天真的任小蕾,李瑞芳被感动了,当下就认她为干女儿。至今,任小蕾仍亲切地叫李瑞芳“妈妈”。
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80级学员,任小蕾独自在西安度过了充满欢笑与泪水的7年。7年间,这位痴迷于碗碗腔的女孩付出了太多,“功底扎实”是老师们对她的评价,尤其是在启蒙戏《桃园借水》中的表现,更为人称道;“人很热情”是同学们喜欢和她交往的主要原因。不知不觉中,让人艳羡的机会正悄悄地向她靠近。
1986年,秦腔《千古一帝》进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将其“电影化”便成了众人最大的心愿。当时的任小蕾绝不会想到,自己能在电影中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魏姬。回忆起自己在秦腔电影《千古一帝》中的表现,任小蕾有些不好意思,“现在再看那部电影,觉得自己傻乎乎的,除了形象和嗓音外,其他的都不行。那时年龄也小,根本不懂怎么去演戏,尤其是角色的心理变化很难把握,全靠我妈在旁边教我,什么时候该流泪,什么时候该怎么唱,和木偶差不多。”虽然有太多的遗憾,但年纪轻轻就能在电影中露脸,这对戏曲演员来说,实属不易。可这已是任小蕾第二次“触电”了。第一次拍电影是任小蕾进训练班后的第3
年,在陇剧电影《万家春》中扮演女主角的女儿,“那是一部宣传计划生育的片子,当时剧组在省艺校、省歌舞剧院选演员,不知怎么就选上我了。”
如果没有秦腔电影《千古一帝》,任小蕾不可能出演“魏姬”,更不可能与北京电影学院失之交臂。拍摄《千古一帝》时,恰好北京电影学院在西安招生,熟悉任小蕾的朋友便劝她去试试,没成想却被执拗的任小蕾以“我是戏曲演员,我喜欢唱戏”为由给挡了回去。第二天,任小蕾的好姐妹想去面试,要她陪着壮胆,任小蕾这才到了考场。“哎,你是干啥的?”主考官看着愣在一旁的任小蕾说。“我是陪考的。”“你怎么不考啊?”“我没打算考,我正在拍《千古一帝》呢!”“来试试吧!”面对主考官三番五次的邀请,任小蕾“迫不得已”上了阵,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又是朗诵,引得主考官连声叫好。临走时,这位热心的主考官还让任小蕾参加下午的小品考试。听到考官的赞扬和鼓励,任小蕾的心动了。可当她将自己想考电影学院的想法告诉父母时,立即遭到了母亲的反对,“那时我妈就说我没良心,马上要毕业了,怎么能说走就走!而且那天下午临时加了一场我在《千古一帝》中的戏。”虽然时间冲突,但任小蕾仍抱着一线希望,结束了《千古一帝》的拍摄,来不及卸妆,她就马不停蹄地赶往考场,可惜考试已经结束,任小蕾顿时就哭出了声。当主考官看到哭花了脸的任小蕾时,安慰她说:“不要紧,回头来北京复考!”
由于毕业临近,复考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一点遗憾。”任小蕾有些伤感地说。
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后,由于专业所限,任小蕾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漫长的跑龙套生涯。时间一长,就有了情绪。这时,任小蕾便有了继续求学的想法——去上海戏剧学院,可院领导和母亲的一番话又将她硬生生地拉了回来。
当时青年团由于诸多原因,陷入了无人顶梁的境地,正当任小蕾满怀信心地向院领导提出继续升造的申请时,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小蕾啊,你看现在团里正缺人呢。”母亲也说:“现在团里有困难,你怎么能走?怎么忍心走?”“走还是留”成了任小蕾的一块心病。母亲继续劝慰她:“团里虽然困难,但对你来说,也是个机会。”最终,任小蕾留下了,为了自己喜爱的戏曲艺术,也为了院领导的重视,还为了母亲的淳淳教导。没过多久,团里就分配给了任小蕾一项艰巨的任务——10天之内拿下秦腔传统戏《鬼怨杀生》!这对从未演出过此戏的任小蕾而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当时我真想放弃,可想想既然选择留下,就一定要坚持。”10天很快过去了,当领导观看了任小蕾的《鬼怨杀生》后,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欣慰和表扬。之后,任小蕾在团里的分量越来越重,甚至每次演出都离不开她,“我很感谢那段日子,虽然压力很大,也非常辛苦,但充实的生活让我心里可舒畅了。”
提起任小蕾的代表作,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碗碗腔《桃园借水》。这个描写农家少女桃小春与落榜秀才崔护桃园偶遇,由相慕、相爱到以身相许的爱情故事因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而广为流传。1997年,任小蕾凭借《桃园借水》在“陕西地方戏曲荟萃”晚会中一炮而红,戏迷的认可、专家的赞誉、老师的掌声如潮水般涌向了任小蕾。著名作家陈忠实曾撰文说“任小蕾以她俊俏的扮相,精确细腻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的表演,把一个率真清纯、情窦初开的村姑塑造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令人不仅欣悦,而且启迪思路、眼界拓宽。”
可是谁又知道,当时的任小蕾对桃小春这个角色并没有太多的把握,“当时我真是又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可又害怕自己演砸了,毕竟这出戏已经有10年没演过了。”于是,任小蕾每天都请导演说戏,回到家还要母亲指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琢磨和刻苦排练,任小蕾重拾信心,终于走上了舞台,走到了全国观众面前,“就是现在每次演出《桃园借水》,我都能体会到年轻时恋爱的心跳感觉,这可能就是爱情记忆留给我的灵感吧!”说此话时,任小蕾一脸灿烂。
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全国巡演400余场,女主人公乔雪梅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俗语说:红花虽好,也需绿叶相衬。在这部广受好评的现代戏中,最引人注目的“绿叶”便是任小蕾扮演的“宫小花”。
“宫小花”这个角色,起初并没有引起任小蕾的重视,“就一反面人物而已”便是她当时的想法,按照以往在古典剧中的经验,任小蕾将一个养尊处优、贪图享受、追赶时髦,而且多少有些讨人厌的女性形象摆在了院领导面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蕾啊,你最好再把剧本仔细看看,如果要这么演,这个戏就毁到你手里了!”听到领导严厉的批评,任小蕾一下子就懵了,随之而来的是满腹委屈,“那时我在想,不就是一片绿叶吗?怎么能毁在我手里?”泰山压顶般的感觉让任小蕾喘不过气来。和编剧一起研究剧本、找导演交流、独自揣摩角色性格……当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大度宽容、关心同学的“宫小花”重新立在院领导面前时,领导欣慰地笑了,悬在任小蕾嗓子眼的大石头也落地了。
如果说“桃小春”是任小蕾的最爱,“宫小花”是最具颠覆性的角色,那新编秦腔历史剧《雀台歌女》中的“来莺儿”便是最能激发任小蕾创作欲望的人物。9米飘绸舞、大段唱腔、复杂的内心戏,每一个细节对任小蕾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戏曲舞台上从未有过这样的角色,所以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难度非常大。”回想起排练《雀台歌女》的日子,任小蕾感慨万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压力也特别大,整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剧本、唱词。”原本活泼开朗的任小蕾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家人怕她累垮身体,劝她休息,得到的回复是“没时间”;朋友叫她去唱歌,放松一下,得到的回应只有一声“谢谢”;领导让她劳逸结合,得到的答案只有满脸的微笑。
任小蕾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雀台歌女》的创作中,旁若无人地思考着、排练着。就是在这段时间,朋友们送给任小蕾一个绰号——戏奴。提起这个,任小蕾心里的五味瓶倒了,“戏虽是我的最爱,可加上这个‘奴’字,就有点让人郁闷了。不过每次听到这个绰号时,心里的喜悦感还是占了上风,总觉得朋友们是在夸我。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当‘戏奴’不丢脸,我愿意当‘戏奴’,永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秦腔舞台上辛勤耕耘的任小蕾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凭借《雀台歌女》先后荣获“第四届陕西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最终斩获中国戏剧最高奖——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作为演员,任小蕾将一出出好戏献给了广大戏迷、观众,而作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师,她又将古老的戏曲艺术带到了莘莘学子中间。
“今天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些秦腔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希望大家以后更多地关注秦腔、喜欢秦腔。”任小蕾颇具感染力的开场白立马将同学们的注意力聚拢了起来,讲解戏曲知识、亲身示范动作、邀请同学上台表演……看到年轻学子对秦腔有了好感,任小蕾一扫刚开始时的紧张和忐忑,讲得更带劲了。一位曾经听过这堂课的大学生在网上说:短短的120分钟,任老师以精湛娴熟的表演阐释了学无止境的艺术精神,将生动鲜活的秦腔带进了大学课堂,激发了许多年轻而懵懂的心灵对秦腔艺术的钟爱,用自己的行动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艺术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据某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如今每4个网友中就有一个拥有自己的博客,当然,戏曲界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演员开始在网上开博,或与网友沟通交流,或透露自己的最新动态,或发表一些心得体会,大有愈开愈烈之势。而在秦腔界,将博客经营得极为出彩的演员可能只有任小蕾了。简约的界面、丰富的剧照、细腻的文字、精彩的视频、及时的消息,不仅让网友们认识了任小蕾,而且也使任小蕾学到了很多,“有些网友本身就是‘戏虫’,掌握的资料比我还要全面,通过网络,我就可以向他们请教,而且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分享我在生活中的点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窗外,大雪纷飞;屋内,笑声四起。不知不觉,已近黄昏。若不是有人敲门,任小蕾和记者还会继续聊下去,一如志趣相投的老朋友。
“妈,我回来了。”门开了,一个活泼的女孩出现在记者面前,“妈?任小蕾都有这么大的女儿了?”任小蕾或许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便笑着说:“这是我干女儿。”原来,任小蕾和这个女孩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
1997年,任小蕾去陕西安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拍戏,无意间认识了这个小女孩,“拍戏的几天,女娃每天都在旁边看,而且很乖巧,属于人见人爱型的。”戏拍完了,剧组也要回西安了。临走时,任小蕾特意到小女孩家告别:“阿姨要走了,再不来了。”忽然,小女孩转身跑了出去。只一会工夫,小女孩手里捧着一包山杏走到任小蕾跟前,说:“阿姨,给你。”那一刻,任小蕾有种想流泪的冲动。看着家徒四壁的小女孩,任小蕾便对女孩的父亲说:“你家条件这么艰苦,要不我把娃带到西安,供她上学,咋样?”没等父亲开口,小女孩便摇头谢绝了任小蕾的好意。望着倔强的小女孩,任小蕾留下了自己的电话,依依不舍地走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任小蕾每月都会寄钱给小女孩,200元、300元、500元,甚至小女孩来西安上大学的所有费用,她都包了,“娃家里条件根本不可能供一个大学生,咱只是尽一点力罢了。”任小蕾用无私的爱感动了小女孩,而“妈妈”这个伟大的称谓便是小女孩送给任小蕾最真诚的礼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