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如一日
(2013-11-11 11:27:44)
我的生日在秋冬之间。过十岁生日的时候,我在故乡小城。爸爸刚换了工作,在城里。我就随着爸爸转学到城里教育质量好些的师范附小,那一年正是我转学的第一个学期。交通不便,平时我就和爸爸住在他单位的集体宿舍,周末才和爸爸一起回家,和妈妈姐姐哥哥团聚,然后周日晚又坐在爸爸二八自行车的后面,回到那小屋。我不记得我的十岁生日是怎么过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插满蜡烛的蛋糕和生日礼物是一定没有的,妈妈做的荷包蛋一个是肯定有的。在我们家,每个人都记得其他人的生日,生日比平时就是多一个饭碗里面的荷包蛋,其他人不得嫉妒,这个家规很清楚。
二十岁生日那年,我住在上海的一个叫做陈家头的地方,还是单位的集体宿舍,也是第一年在这地方。那时候,工资很低,一个月也就一百多元人民币。好在房租水电更便宜,单身汉也没什么固定资产和负债。唯一值钱的是一套在南京路某商场淘来的一套西装,是为了参加同事兼室友的姐姐的婚礼而耗费巨资(大概两三百块,呵呵)购置的,穿在身上感觉走路都飘飘然的。记忆有些模糊,不过好像庆祝了一下。大致可能是借着生日的名义,请了一些姑娘小伙,尤其是自己有意的某位姑娘,喝着上海啤酒嚼着素鸡素鸭大排,在拥挤的三人集体宿舍里面,挥洒了一些青春的朦胧青涩。搞不好,还把宿舍的灯光有意调暗了一些,用收录两用机放了一两盘煽情的爱情歌曲大拼盘卡带,借着酒力邀请姑娘们跳舞。年代有些久远,若有当时在场群众,请一起回忆。
三十岁的那个生日,我印象很深刻。太太和两岁多的女儿十天前刚刚从上海抵达湾区,我们住的是大学里面的宿舍楼叫做 UC Village,我的第一个学期。我提前好几周就广洒英雄帖邀请同学们来,还租了大学村里俱乐部的一个地方。同学校友和朋友们纷至沓来,太太和一个朋友的先生还小提琴二重奏了几曲,真是好不热闹好开心。唯一很不开心的,是我的小女儿。自从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和国家以来,她就变得沉默。听不懂英文,也没有认识的小朋友,女儿开始大哭起来。我赶紧抱着女儿离开喧闹的会场,好说歹说,并拿出气球和糖果哄劝,总算最后小姑娘破涕为笑。这个,有当年的若干照片为证。每次看到这些照片,那次生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要过四十岁生日的一年多前,我就开始琢磨,过还是不过。国人常说,过九不过十。就是过带九的生日,不过带十的生日,避讳“十”这个字。那年的春天,专程回国了一趟,参加大学同学毕业二十年聚会,顺便就回了趟老家看望高中的班主任。和班主任闲聊天,说感谢老师当年对我们的严格。突然就想起一个问题,就问,老师,当年您教我们的时候,多大年纪啊?老师微微一笑,像是很明白我们的心情,说,我不过就是四十多一点,就是你们这个年纪上下。老师接着说,我知道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你们在高中的时候肯定觉得我老得很,而且因为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也觉得我的老师很老,后来才知道,不过四十左右。班主任说这些话的时候,笑得很年青,是那种我们读书时从来没有看到或者看懂的笑容。那一刻,我心里震了一下,说,哇一晃我们就到了当年老师管教我们的年纪了。再一想,可不是么,我的家里,当年那个哭哭歪歪的小姑娘现在已经要上高中了,快要和我一般高了。
受了老师的鼓舞,我回米国后,想还是庆祝一下吧,毕竟是个大生日。不过,请朋友吃蛋糕吹蜡烛唱歌跳舞这种庆祝方式,似乎对这个大生日而言,有些落了俗套了。也正巧,某天我发现一个慈善的自行车骑行,为附近的一个大学的癌症研究捐赠,骑行的日期和我的生日有些接近。作为一个水平很烂然而很自豪的业余公路自行车手,以及一个认准一件事情有意义就非要骚扰全世界一起来做哪怕吃闭门羹或者收到臭鸡蛋的外向非敏感天蝎人,我用了极大的热情和无数的时间,在那几个月像祥林嫂和武训那样,见人就说这事。最后,居然筹集到了近万美金,虽然我只需要募集四百美金。对这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我很自豪也很感激那些朋友的捐赠。
我的四十岁生日那天晚上,我谁都没有惊动,和太太女儿在家吃了顿晚饭,开车请她们一起去看电影。我们看了电影,吃了爆米花,喝了大可乐,嘻嘻哈哈地开车回家,很开心。周末的夜晚,我们住的小镇很安静,树荫下月光下的街道,安详得很。我们听着广播里面的流行歌曲,我的脑海里回闪着过去的生日庆祝场景,转过头开心地感恩地告诉太太和女儿,谢谢她们。就在转回头看道那一刻,我突然看见前面对面车道有辆车,跨越车道,直直地面对着我们的车,打着大灯高速开了过来。我楞了一刹那,赶紧全速换道到右边,全身的血都涌到了头上,心脏几乎要跳出胸口。过了几秒,才听到太太的尖叫。在黑漆漆安静的夜里,那辆车就这么和我们擦肩而过。回到家,我还是不能相信,我们刚才经过的那一幕,也不明白那个司机是怎么了。我只知道,我们全家躲过了一劫,在我的四十岁生日那天。(后来据报载,有可能是一个在附近城市莫名中枪的一名司机,下了高速进了我们小镇,在流血过多几近昏迷的情况下开车。)
五十岁的生日,会是在那一个城市,有着怎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呢?
二十岁生日那年,我住在上海的一个叫做陈家头的地方,还是单位的集体宿舍,也是第一年在这地方。那时候,工资很低,一个月也就一百多元人民币。好在房租水电更便宜,单身汉也没什么固定资产和负债。唯一值钱的是一套在南京路某商场淘来的一套西装,是为了参加同事兼室友的姐姐的婚礼而耗费巨资(大概两三百块,呵呵)购置的,穿在身上感觉走路都飘飘然的。记忆有些模糊,不过好像庆祝了一下。大致可能是借着生日的名义,请了一些姑娘小伙,尤其是自己有意的某位姑娘,喝着上海啤酒嚼着素鸡素鸭大排,在拥挤的三人集体宿舍里面,挥洒了一些青春的朦胧青涩。搞不好,还把宿舍的灯光有意调暗了一些,用收录两用机放了一两盘煽情的爱情歌曲大拼盘卡带,借着酒力邀请姑娘们跳舞。年代有些久远,若有当时在场群众,请一起回忆。
三十岁的那个生日,我印象很深刻。太太和两岁多的女儿十天前刚刚从上海抵达湾区,我们住的是大学里面的宿舍楼叫做 UC Village,我的第一个学期。我提前好几周就广洒英雄帖邀请同学们来,还租了大学村里俱乐部的一个地方。同学校友和朋友们纷至沓来,太太和一个朋友的先生还小提琴二重奏了几曲,真是好不热闹好开心。唯一很不开心的,是我的小女儿。自从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和国家以来,她就变得沉默。听不懂英文,也没有认识的小朋友,女儿开始大哭起来。我赶紧抱着女儿离开喧闹的会场,好说歹说,并拿出气球和糖果哄劝,总算最后小姑娘破涕为笑。这个,有当年的若干照片为证。每次看到这些照片,那次生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要过四十岁生日的一年多前,我就开始琢磨,过还是不过。国人常说,过九不过十。就是过带九的生日,不过带十的生日,避讳“十”这个字。那年的春天,专程回国了一趟,参加大学同学毕业二十年聚会,顺便就回了趟老家看望高中的班主任。和班主任闲聊天,说感谢老师当年对我们的严格。突然就想起一个问题,就问,老师,当年您教我们的时候,多大年纪啊?老师微微一笑,像是很明白我们的心情,说,我不过就是四十多一点,就是你们这个年纪上下。老师接着说,我知道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你们在高中的时候肯定觉得我老得很,而且因为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也觉得我的老师很老,后来才知道,不过四十左右。班主任说这些话的时候,笑得很年青,是那种我们读书时从来没有看到或者看懂的笑容。那一刻,我心里震了一下,说,哇一晃我们就到了当年老师管教我们的年纪了。再一想,可不是么,我的家里,当年那个哭哭歪歪的小姑娘现在已经要上高中了,快要和我一般高了。
受了老师的鼓舞,我回米国后,想还是庆祝一下吧,毕竟是个大生日。不过,请朋友吃蛋糕吹蜡烛唱歌跳舞这种庆祝方式,似乎对这个大生日而言,有些落了俗套了。也正巧,某天我发现一个慈善的自行车骑行,为附近的一个大学的癌症研究捐赠,骑行的日期和我的生日有些接近。作为一个水平很烂然而很自豪的业余公路自行车手,以及一个认准一件事情有意义就非要骚扰全世界一起来做哪怕吃闭门羹或者收到臭鸡蛋的外向非敏感天蝎人,我用了极大的热情和无数的时间,在那几个月像祥林嫂和武训那样,见人就说这事。最后,居然筹集到了近万美金,虽然我只需要募集四百美金。对这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我很自豪也很感激那些朋友的捐赠。
我的四十岁生日那天晚上,我谁都没有惊动,和太太女儿在家吃了顿晚饭,开车请她们一起去看电影。我们看了电影,吃了爆米花,喝了大可乐,嘻嘻哈哈地开车回家,很开心。周末的夜晚,我们住的小镇很安静,树荫下月光下的街道,安详得很。我们听着广播里面的流行歌曲,我的脑海里回闪着过去的生日庆祝场景,转过头开心地感恩地告诉太太和女儿,谢谢她们。就在转回头看道那一刻,我突然看见前面对面车道有辆车,跨越车道,直直地面对着我们的车,打着大灯高速开了过来。我楞了一刹那,赶紧全速换道到右边,全身的血都涌到了头上,心脏几乎要跳出胸口。过了几秒,才听到太太的尖叫。在黑漆漆安静的夜里,那辆车就这么和我们擦肩而过。回到家,我还是不能相信,我们刚才经过的那一幕,也不明白那个司机是怎么了。我只知道,我们全家躲过了一劫,在我的四十岁生日那天。(后来据报载,有可能是一个在附近城市莫名中枪的一名司机,下了高速进了我们小镇,在流血过多几近昏迷的情况下开车。)
五十岁的生日,会是在那一个城市,有着怎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呢?
前一篇:七个月的小二
后一篇:(小二的一封家书)妈妈,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