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系列 - 上海,Shanghai!
(2012-04-11 22:36:12)
标签:
我和高尔基上海宁复兴公园钱柜我的大学在上海文化 |
分类: 中年回忆录 |
到目前为止,我居住过时间最长的城市里面,除了我的故乡吉安,就是上海了。
在上海读了四年大学,又工作了十年。太太在上海居住了九年,闺女在上海出生玩耍到两岁离开。整个家庭加起来,总共二十一年,不算短了。我在上海读书,买房,成家,生娃,有相当多的同学,朋友,同事在这座城市,也有不少家人在这里生活,上海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出国几年后有一次回到上海出差,那是一个九月份的晚上。我坐在出租车里,从复兴西路向东开,一路看过去的街道,都是当年刚刚大学毕业上下班骑自行车的熟悉街道。暗黄的街灯下,这些街道仿佛没有多少变化,梧桐树还是依旧,我心澎湃。这一路,每个街区都好像是在向我打招呼,那一刻,我又回到了当年的时光。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我的大学,感觉很好。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名气大,而是因为,正对着校门的是一条林荫大道,和我们的中学很像。读书的时候,常常能够两三个月都不出校门,考完试才出校门逛一两次,觉得校园里面真安静。这辈子,我好像对有树和树荫并且视野开阔的地方,情有独钟,后来也住过不少有大树的城市。
象当年大多数上海本地人 (尤其是上只角的上海人)一样,我在大学毕业前,从来没有去过很多也是上海的街区,比如大杨浦。读书期间当年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在徐家汇方圆五里,或者淮海路到外滩及南京路一线。所以,当我毕业时,去了一个在杨浦区的工作单位,第一次发现,原来上海也拥有很宽的马路而且完全没有拥挤的人流,我的吃惊程度估计达到或者超过了普通上海居民的吃惊程度。
都说上海人欺生,几十年前不会讲上海话的外地人,都没少受气和歧视,尤其是在公共汽车和商店里。所以大学里面,俺就拿出学英文日文德文的劲头,开始钻研上海闲话。慢慢地有了些进步,有一次就斗胆和一个五六岁的上海伢子聊天。小伢子听了我的洋泾浜,很从容地说,侬唔是上海宁。我想,得,还得好好改进。小孩接着很淡定的说,侬是浦东宁,对哇 (彼时的上海,不认为浦东是上海的一部分) - 基本肯定了我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口音改造已经成功了一半! N 年以后,当别人听到我流利的上海土语的时候,常常很肯定地问一个问题,“侬爷娘是啥辰光知青下放到港西的啊?”当我回答我就是港西宁的时候,多半大家会有几秒钟的冷场,完全达到我希望的效果,呵呵。
估计上天为了补偿我大学做了四年的象牙塔上海人的苦闷,大学毕业的十年里,我搬了无数次家,在伟大的上海大都市基本上每个区 - 杨浦,虹口,闸北,南市,浦东,黄浦,普陀,卢湾,闵行,静安,虹桥开发区等等 - 都工作过或者生活过或者流窜过,而且还干过从杨浦区的这个角落骑自行车到虹桥的那个角落往返这种事情。老实说,如果我去应聘做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的调度的话,估计我脑子里面的活地图也够用了。可惜,后来地铁逐渐开通,手机也开始智能化,GPS 开始普及,我这活地图也开始退化了。不过,这也是上海这所城市,除了给我一个大学毕业证书以外,最宝贵的人生大学教育。
我的一位好朋友著名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常常在复兴公园的钱柜和我唱 KTV 时,很感叹地对俺说,我的大学在人间。我准备下次和他喝花酒的时候,很郑重地告诉他,我的大学在上海。
在上海读了四年大学,又工作了十年。太太在上海居住了九年,闺女在上海出生玩耍到两岁离开。整个家庭加起来,总共二十一年,不算短了。我在上海读书,买房,成家,生娃,有相当多的同学,朋友,同事在这座城市,也有不少家人在这里生活,上海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出国几年后有一次回到上海出差,那是一个九月份的晚上。我坐在出租车里,从复兴西路向东开,一路看过去的街道,都是当年刚刚大学毕业上下班骑自行车的熟悉街道。暗黄的街灯下,这些街道仿佛没有多少变化,梧桐树还是依旧,我心澎湃。这一路,每个街区都好像是在向我打招呼,那一刻,我又回到了当年的时光。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我的大学,感觉很好。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名气大,而是因为,正对着校门的是一条林荫大道,和我们的中学很像。读书的时候,常常能够两三个月都不出校门,考完试才出校门逛一两次,觉得校园里面真安静。这辈子,我好像对有树和树荫并且视野开阔的地方,情有独钟,后来也住过不少有大树的城市。
象当年大多数上海本地人 (尤其是上只角的上海人)一样,我在大学毕业前,从来没有去过很多也是上海的街区,比如大杨浦。读书期间当年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在徐家汇方圆五里,或者淮海路到外滩及南京路一线。所以,当我毕业时,去了一个在杨浦区的工作单位,第一次发现,原来上海也拥有很宽的马路而且完全没有拥挤的人流,我的吃惊程度估计达到或者超过了普通上海居民的吃惊程度。
都说上海人欺生,几十年前不会讲上海话的外地人,都没少受气和歧视,尤其是在公共汽车和商店里。所以大学里面,俺就拿出学英文日文德文的劲头,开始钻研上海闲话。慢慢地有了些进步,有一次就斗胆和一个五六岁的上海伢子聊天。小伢子听了我的洋泾浜,很从容地说,侬唔是上海宁。我想,得,还得好好改进。小孩接着很淡定的说,侬是浦东宁,对哇 (彼时的上海,不认为浦东是上海的一部分) - 基本肯定了我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口音改造已经成功了一半! N 年以后,当别人听到我流利的上海土语的时候,常常很肯定地问一个问题,“侬爷娘是啥辰光知青下放到港西的啊?”当我回答我就是港西宁的时候,多半大家会有几秒钟的冷场,完全达到我希望的效果,呵呵。
估计上天为了补偿我大学做了四年的象牙塔上海人的苦闷,大学毕业的十年里,我搬了无数次家,在伟大的上海大都市基本上每个区 - 杨浦,虹口,闸北,南市,浦东,黄浦,普陀,卢湾,闵行,静安,虹桥开发区等等 - 都工作过或者生活过或者流窜过,而且还干过从杨浦区的这个角落骑自行车到虹桥的那个角落往返这种事情。老实说,如果我去应聘做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的调度的话,估计我脑子里面的活地图也够用了。可惜,后来地铁逐渐开通,手机也开始智能化,GPS 开始普及,我这活地图也开始退化了。不过,这也是上海这所城市,除了给我一个大学毕业证书以外,最宝贵的人生大学教育。
我的一位好朋友著名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常常在复兴公园的钱柜和我唱 KTV 时,很感叹地对俺说,我的大学在人间。我准备下次和他喝花酒的时候,很郑重地告诉他,我的大学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