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安的粉: 想了二十年

(2008-03-09 16:20:18)
标签:

旅游

故乡

吉安

米粉

分类: 中年回忆录
注: 本篇为专题 <<七城小记>> 的第二篇.

第一篇 "
旧金山湾区: 不下雨的葡萄酒庄园" ( 写于2007 年 8 月 20 日 )

连载文章简介:
从出生到现在, 在不少地方晃悠过: 或是求学, 或是求生, 或是瞎忙活. 有天被人突然问道, 你在这些个地方呆过, 感觉如何? 到底喜欢哪个城市?

问者无心, 听者有意. 问话时我正焦头烂额地忙着处理一些火急火燎的事情, 完全没有心情搭理那个问这个问题的冒失鬼, 于是耽搁到现在.

屈指一数, 有那么七个城市值得我品味和回忆,趁着记忆还没有衰退过剩, 慢慢叙述着那些过去的风景,就好像坐在一列火车里面, 手里拿着一张联程车票, 看着已经经过的车站, 端着一壶茶, 悠悠地喝着静静地想着.

=================================================================

我离开打小出生长大的故乡出门求学然后四处漂泊, 到今年夏天, 已有整整二十年了.

和我那两岁多就坐飞机越洋, 到现在小学二年级已经在三个国家换了六个学校的女儿不一样, 在我第一次离开故乡之前, 我甚至连省城都没去过一次, 也没坐过火车. 我去过最远的地方, 是一个叫做井冈山的地方, 在我小学五年纪毕业的时候. 父亲正好那时在井冈山开会, 于是就带着我一起上了山, 在山上住了大概一两个星期.

所以绝大部分的十几年的时间, 我就在江西吉安市, 一个当时据说只有十万常住人口 (现在可能最多翻了一番 ?) 的山清水秀的赣中小城, 慢慢成长.

吉安虽然并不大, 可是我过得很开心. 小学的时候, 我在市郊区一个工厂的子弟小学长大. 同学的父母都是父母的同事, 我们住的工厂宿舍楼楼上楼下都是同学或者同学的兄弟姐妹. 放了学做完作业, 随便出来一逛, 都是一群小朋友在外做游戏, 随时加入. 我们家正好在宿舍楼的拐角, 父亲就围了片空地, 也就成了个小院子, 院子边缘有棵郁郁葱葱的树. 平时搭根绳子晒晒衣服. 到了夏天放暑假的时候, 小伙伴们就在我家的树上经常爬上爬下抓金金虫 (天牛的吉安话), 或者我们的小肚皮趴在树荫底下做暑假作业.

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 我还从宿舍区旁边的小溪里面, 捞过小蝌蚪来孵青蛙 (最后发现长出来的东西好像癞蛤蟆, 就赶紧扔掉了), 去工厂的厂区里摘桑叶养过蚕宝宝, 去旁边军用机场的农田里挖过田螺, 还去雨过天晴后的机场草坪上刮过风起云涌的地菇 (一种类似木耳一样但是长在草从里的植物) 回来炫耀给爸妈做菜吃 (一包地菇, 要洗半天, 才能把沙土洗干净, 所剩可吃也无几, 不过爸妈还是很夸奖). 这种城乡结合部长大的少年经历, 可能对我至今对回归大自然的热爱痴情, 有很大影响.

初中开始, 因为父母工作变动, 我们家搬到了市中心政府机关大院的宿舍楼. 那个时候机关食堂提供福利, 有大型的电动蒸箱, 每家早上送自家的饭锅, 放好大米放好水, 到了中午下班回家吃饭前, 取了蒸熟的饭锅, 回家抄几个菜, 就可以吃饭了. 下午上班前, 又是一样, 送配好大米和水的饭锅, 然后下班时取饭回家.

这么巧, 我们家和另外一家合放在一层, 上面两个男主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他姓许, 家里有三个漂亮的女儿, 大女儿和我在一个中学一个年级, 不同班. 有时我帮家里去送和取饭锅, 好奇, 就揭开许家的饭锅看看, 呵呵. 后来和许大小姐成了同学, 也成了好朋友, 但是还记得当时那种 "就是那家和我们放在同一层蒸饭格的邻居" 的感觉.

上中学的五年, 我每天基本上两点一线, 骑车来回. 至今我还可以非常清晰地记得上学可以有三条路线候选:

第一条是经过署前街 (不知道现在名字是否变了), 然后左拐沿江路上坡一直前行到吉安市一中. 这条路的好处是, 一直沿着赣江向北, 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很明显. 沿江路也又宽又直, 方便一边胡思乱想而不至于错过什么或交通事故.

第二条是先上行署大门前的那个大坡, 然后穿过一个崎岖蜿蜒很窄的小弄堂, 然后穿出来到沿江路的甘雨亭处, 一直前行. 因为我当时有个好朋友 (绰号 "郭篼", 足球踢得很好, 后来做了异常英武彪悍的特警)住在小弄堂口, 我经常选择这条令人筋疲力尽的线路, 这样我们两个可以一起搭着肩膀骑自行车上学.

第三条我比较少用, 就是在沿江路的白鹭洲商场处左转, 然后从马铺前的弄堂里面穿行, 到了北门以后, 再折回一中的后门. 我通常选择这条上学的路是在下午上学时, 和老妈一起走. 一手搭龙头, 另一手搭在老妈的肩膀上. 老妈不高, 这么搭着正好合适. 我慢慢地蹬着自行车, 她慢慢地走着, 走到路上, 碰到熟人, 她满面笑容自豪地告诉别人, "是啊, 我们家老三都这么高了, 上初/高中了", 这么上学, 也是母子间一件开心的事情.

吉安(乃至江西) 也许对外界而言, 是个不知名的小地方. 但是吉安的人, 尤其是学生, 对外界一点都不陌生和怯生. 江西读书的传统, 是从当年"五里一状元, 十里一进士" 和唐宋八大家江西一省就占了三大家 (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和直到最近江西都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培养得/逼得江西的学生往外地考, 而且往往都是考全国顶尖重点大学. 每年的全国或全省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 作为省重点的吉安市一中, 都少不了输送若干选手. 后来时兴考少年班, 我的校友们也纷纷上榜. 我们中学最辉煌, 最为老师们炫耀的, 是在 1983 年, 所有高三应届毕业生全部百分百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一般都在 80-90%), 着实让当年的教育界和那些重点大学的招生办主任对这个小城中学敬重不已.

从小, 因为父亲是 60 年代的北大毕业生, 又在北京和杭州工作若干年, 他老人家又极其健谈 (呵呵,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有些明白我这超级话痨的家传基因了吧), 从小, 我听他说北大和这两个城市的轶事都已经听得出了茧子, 基本上 by default 我很早就确定自己必然会读北大, 至于什么专业倒还没有确定.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我, 居然从来没有意识到, 虽然十五岁前我连两百公里以外的省府南昌, 却都没去过一次, 却有充足的自信来相信自己能上北大和经历外面的世界. 每天我骑着自行车, 看着身边或平静或汹涌的赣江水流, 脑子里就在胡思乱想, 大学我应该读什么专业呢? 那个以后要和我相守一辈子的女孩, 她现在在哪里, 在做什么呢? 二三十年的故乡, 会是什么样子呢?

那时有句吉安流行的口头禅, 叫 "你想粉恰" (你想米粉吃), 翻成当代普通话就是 "做你的大头梦", 或者英文 "No way". 这里面, 就直接表明了吉安人对吉安特色米粉 (无论是汤粉或者抄粉) 的热爱和自豪. 米粉, 以吉安地区峡江县出产的最有筋头, 所以每次有人去峡江出差/下乡, 都会有人要托带两斤峡江米粉回来.

从小, 在家里吃父母亲做的抄米粉, 都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后来出门求学工作, 虽然上海有类似的上海炒面, 或者温州炒粉, 美国也能买到江西米粉 (越南出产) 或者新竹米粉, 总是吃不到那种味道. 父母来看我, 有时我也要求重温一下那种感觉, 好像也不完全一样.

六年前, 我确定了出国的行程, 预计此去西关无故人会颇有一阵, 就特意回了趟吉安, 住在老同学家. 老同学是房产公司老总, 要尽情盛情款待我, 除了家宴, 包房豪华宴, 还有在赣江船上的鲜鱼宴, 还唯恐不周到, 问我, "你哇, 想恰咋个?" (你说, 想吃什么?)

我说, 呵呵, 我想粉恰.

同学说, 你开玩笑吧. 看我很认真的样子, 同学一拍大腿, 说, 嗨, 这还不容易, 明日早上带你去恰吉安最好恰的粉.

早起, 同学电话叫了个他的专车司机, 报了个地名. 离家这么久的我, 已经不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了. 到了一个地方, 同学下了车, 让司机开车先走. 我下了车, 看到一条马路的街沿上, 有个平平常常的摊头, 旁边放着一两张简易的桌子和几张凳子.

摊主看起来和同学很熟, 打了个招呼, 问要吃什么. 同学指着我说, 这是我同学, 格么多年在外地工作, 而今马上要出国读书, 我专门带得来, 因为他哇他想粉恰. 所以我就带他来吉安最好的粉摊恰个饱.

摊主开怀笑了. 既是笑我这么直爽的回答, 又是对我同学这么强烈推荐的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 他没有再说什么, 手上没停歇, 不大功夫, 一碗堆得高高的米粉端了上来.

这碗粉, 我吃得很香. 哦, 故乡的粉, 我怎能不吃得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