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据不完全统计 (第二篇)

(2008-01-28 15:14:48)
标签:

据不完全统计

星期一恐惧症

美国

枪战

海归

十八岁

成年人

分类: 牦牛背上看世界
续前 "据不完全统计" (第一篇)

67% 的上班族患有轻度到中度的星期一恐惧症,发作时间一般开始于周日下午下午开始至晚饭前,可持续数小时直到周日深夜. 最快的治疗方法就是在周日下午就和不同时区的地方开始电话会议, 以毒攻毒. 最掩耳盗铃的办法就是玩电脑游戏 :-).

66% 的白领管理层有超强的组织行为记忆症. 具体发作时间点 (按照发作程度重轻排队)一般在 1)全公司组织机构大调整; 2) 公司总裁宣布全新业务策略; 3) 顶头上司换人; 4) 新来的同事建议做某件以前公司做过的事情. 症状基本为: 一脸惊愕地问,"怎么又要这么折腾了?!"

65% 的公司 CEO 退休(或被迫退休)的时候, 都会把大部分功劳归功于自己的卓越领导能力, 把大部分责任(无论是股价的下跌,公司文化的消弱, 产品的质量)找到合适的人来责备. 越是大的老的上市公司, CEO 退休后的自传或演讲,都是很诚恳表功, 深刻推卸.

64% 的公司创始人离开自己打造的公司时, 都会把大部分功劳归功于自己的团队 - 不论是合伙人, 投资人还是管理团队 - 同时把大部分的责任揽在自己的名下. 越成功的公司, 创始人血淋淋揭自己伤疤, 笑着回顾自己狼狈着留着泪留着血创业的日子的可能性, 越大.

63% 的普通风险投资人(VC)很喜欢搓堆和跟风. 今天如果可更新能源是热点, 你会发现一堆 VC 很自豪告诉你, 他们最近刚刚在哪里哪里投了几个风力发电厂, 哪里投了几个生物燃料基地. 等到明天如果流行大家去火星滑雪, 他们也会很骄傲地告诉大家他们"刚刚"又投了几个在火星的度假村. 在风险投资论坛中, 他们总是很激动和兴奋地告诉你他们有多么创新的投资理念, 如何如何快速地发现了天才公司并不可思议地为此创造了天文价值. 但是过了一两年, 你连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天才公司一起都不记得了.

62% 的大师风险投资人就象疯子和自恋狂. 当他们进入一个新兴行业的时候, 他们那些精明的同行都在 Sand Hill Road 的办公室里面算了又算, 捧腹大笑, 等着看他们的笑话, 很多时候这些疯子确实被人笑话不少. 而当他们死守一个自己看准的传统行业的时候, 他们就像极度自恋的摇滚歌星一样, 顽固而自大. 在公众演讲中, 他们老是讲些老生常谈的投资常识, 令人失望, 但是过了很多年, 你发现他们说的是他们真正相信和实践的东西.

61% 的国人第一次访问美国的时候, 都纳闷为什么居然连一次街头枪战都没遭遇上,为什么花花公子和阁楼的杂志只在机场书店书架的最高处才能踮脚看见, 还有美国女同胞的身材和好莱坞电影里面的相比, 为什么这么严重失实.

60% 的美国人碰到留美的中国人时, 一般都要夸奖一下, 第一句总说 "你的英文讲得真好". 第二句就是, "比我的中文好多了" - 虽然他们的中文一般限于 "空嘿菲揣" (恭喜发财) 或者 "腻耗妈" - 而面前的中国人可能在斯坦福拿了个英美比较文学的博士.

59% 的海归没有办法和别人讲二十分钟的话, 不使用或夹带一个英文单词的, 或者不用一点英文语法讲中文句子. 如果你问他们 "天气怎么样? 下雨了还是下雪了?" 中文基础最好的会说, "天气没有下什么".

58% 的海外华人二代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老是要强调"记住你是中国人啊". 反正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每年有一个父母亲要庆祝的节日, 那几天父母总是笑嘻嘻地, 还给孩子一个红纸包着现金.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的事情一年就发生一次.

57% 的中国父母养育儿女的时候, 都多多少少地希望他们长大的时候, 能够在自己的身边成家立业, 不仅能够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而且也能老有所靠.

56% 的中国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都多多少少地想象过长大以后, 要离家越远越好, 不仅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情, 更有不胜父母管教的烦恼解脱. 等到自己成了别人的父母, 发现离自己父母十万八千里的时候, 霎时明白了当年的父母心.

55% 的人一生中的朋友认识时间最长的, 第一类别来自高中同学, 第二类别来自同寝室大学同学或者同居室友, 第三类别可能原本是远方的陌生人, 从来没有一起上学, 居住或工作过, 就那么如水君子之交, 淡淡地持续着.

54% 的人一生中可能认识的人在五千到一万五左右, 但是那些可以称作朋友的, 在一个拥挤的派对上不用查手机通讯录就能叫得出他/她的名字, 知道他/她的过去和对未来的期望, 并且可以在失去联系的若干年后重逢时, 无论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相对话都不感到陌生, 好像昨天晚上才刚告别的, 可能不超过十五个.

53% 的人在十八岁以前, 知道自己很多东西都不知道, 从心智到体型都是个未成年人. 很多人到了三十岁左右, 以为自己从心智和体型都已经是个成年人, 也就真成了成型的中年人. 只有很少的人, 一辈子都保持十八岁生日那种渴望成长的心理, 对他们而言, 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没有必然联系.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歌识男人
后一篇:婚姻是什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