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管理:从机场和饭局传播开始

(2006-08-20 22:47:34)
分类: 谈史论经
半年前写过一篇《饮食文化和网络媒体》是比较严肃的话题,今天这篇完全从不同角度,但是很有意思,起缘于昨天中午的一顿饭局。
 
说起这饭局的参加者,就挺符合目前还有些热乎(就快过气)的 Web 2.0 人际关系网络的基本原理:发起人 A 是我的大学校友,她邀请了我,她的S商学院校友 W 和S商学院同学 J, 然后 J 邀请了她现在北京做实习期间的同事和室友 S, S 顺便邀请了她的H商学院同学M.
 
本来是一顿普通的午饭,大家闲聊着一些业界的长长短短和北京的天气之类的话题,但是最后到达的 W 先生使我们的话题最后凝聚在中国文化上,颇为有趣。需要交待一下的是,六个人之中,有两位韩国友人(都讲着流利的中文并在中国常住工作过), 有两位海外华人(马来西亚和巴西), 以及两位曾在北京和上海都常住过的海内华人, 共同点是大家都是 MBA.
 
话题是这样开始的,W一入座,就伸手抓起茶壶,给每位的茶杯里满上水,然后才开始提筷。在大家稍有诧异之时,W 解释到这是他在机场候机时买的一套讲述中国式管理的碟片中学习到的一招,其中蕴涵着中国文化里的讲究和谐和注重群体意识的一点,相比吃西餐的人,绝对不会入座后给其他人满上一杯咖啡或柠檬茶,而是各自打理自己的吃喝,也是他们文化中个人精神和自给自足的一种体现。
 
这让我立刻想起有一次在机场候机在一个书店里看到的电视内容,演讲者(曾仕强先生)就是在用这些貌似简简单单的日常事件,讲述中国式的管理里面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我和W 还开玩笑地说,我们没准在同一机场候机时站在一起看的同一部片子)。我不见得完全同意他的某些看法,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有几点我是很赞赏很有些想法的:
 
1. 中国人,尤其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我自己包括在内)-80后就更不用说了-需要用正确的眼光,态度和方式来学习,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一想到传统文化,就觉得不时髦或者完全以批判地方式来看。我们自己对自己祖先创立的灿烂文明,在还没有了解之前,就已经自行放弃或枉加评论,实在是不智行为。
 
2. 整个社会,应该多有象曾先生这样的人士,能够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和风趣随和的演讲风格,尤其是本身对当今中国社会思想的了解和体验,把中华文化娓娓道来。不能一想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就希望年轻人都多去看京剧或听昆曲或逛博物馆(这些很重要但可能不能成为主流渠道)-这种DVD宣讲和甚至提供网上购买下载(声明:我不是在为曾先生做广告)的方式,很适合年轻一代的生活消费习惯。
 
3. 一个国家的对外发展,最初级的可能是输出自然资源(阿拉伯半岛的石油原油,和非洲的钻石开采)或劳力(菲律宾的女佣和印度的建筑劳工),中级的是输出劳力密集型产品(珠三角的电子品工厂),中高级的输出智力密集型产品(如波音的飞机),而最高级的输出的是文化(无论是好莱坞的美国大片还是韩国的大长今连续剧)-越往上,对输出国本国的投资回报和附加值越高,对输入国的经济影响和依赖性更长久。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谁要是不重视自己的文化市场,你输掉的经济利益不仅多而且长久。
 
再拉回我们的饭局讨论中来。 大家看我和 W 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我们对中国式管理碟片的感想,都对曾先生有了兴趣。M 提及 H商学院每年有个亚洲商业论坛,可以邀请曾先生参加;A 想起来 S商学有门课专门介绍如何在中国做生意,可以邀请曾先生做客座。
 
中国文化的传播,就这么从机场,登堂入室,穿过我们的饭局,又飘洋过海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