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山东人。可是到了我这一辈,却成了地地道道的杭州人。每当我沉醉在迷人的西湖美景中时,我就会想,人的命运真的是太不可预知了,如果当年我的父母没有参军,没有南下到杭州,我怎么可能生在杭州长在杭州呢?如果不是我的外公坚持让我母亲念书,我的母亲怎么可能遇到我的父亲,怎么可能一起参军?人的命运有时候就是由那么多那么多的巧合组合在一起的。
成年后的我,越来越发现,基因这东西实在是太强大了。虽然我生在杭州长在杭州,但我骨子里就是一山东人。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从小我就对面粉特别感兴趣。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把面粉看作了一个无所不能的魔法师。千变万化,神奇无比!
我的父母特别擅长做面食。饺子、葱油饼、发糕、各种各样的花卷和馒头。我最喜欢吃爸爸做的油渣香葱花卷,爸爸把猪油渣切得很小,撒在花卷的面片上,吃起来那个香啊。还有各种各样的包子、薄如蚕翼的芝麻薄饼、糖三角、枣花朵馒头、面疙瘩。
我最喜欢家里包饺子了,从大人剁肉馅、切菜馅,加调料,拌馅,一直盯着看。每次妈妈拌好饺子馅后,就会先做几个饺子,下到锅里,然后每人尝一个,尝尝咸淡。
最开心的时刻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我最佩服爸爸了,他只要用手一捏,就是一个饺子,然后他就让饺子稳稳地立在盖垫上。妈妈包的饺子特别秀美,那些褶子均匀地粘合在一起。
每次包饺子的时候,妈妈就会给我一小块面团,让我玩,于是,那块面团从白的玩成了黑的,一会儿是小兔子,一会儿是小老鼠,再一会儿就是一条鱼或一条狗。
后来,我升级了,每次爸爸妈妈做饺子时,我开始当小帮手。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把面剂子压成小小的,扁扁的面团,把包好的饺子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盖垫上。
我妈后来回忆我小时候时,说我实在是太缠人了,每天要问无数个为什么。说包饺子不累,被我问得累死了。比如我看到下饺子时,我妈要往锅里点三次冷水,就要问这是为什么?还有,为什么每个饺子放到盖垫上时要蘸一点面粉?为什么要在肉馅里加肉冻?为什么麦子是绿的,面粉是白的?等等。
我们大院里住了好几家人家,每次包饺子,妈妈就会送给各家一小碗。邻居们都说我家的饺子太好吃了。那可是真正的皮薄馅多汤汁美的饺子啊。由于面揉得恰到好处,所以皮虽薄,但却有嚼劲,那股麦香加上饺子馅的美味,让人吃过就忘不了。
每次包饺子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讲一些特别好玩的事情,讲山东老家的那些有趣的传说。讲饺子的来历。
爷爷去世后,爸爸把奶奶接到了杭州。奶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却绝顶聪明。手上的绝活真不少啊。她包的饺子真是让人舍不得咬下去,一个个都像艺术品似的。只要是面食,奶奶几乎没有不会做的。奶奶的三寸金莲和满肚子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从奶奶那里,我知道了面粉的来历。她生活的那个山东小山村像一幅幅图画在我眼前浮动。
面粉,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扮演了一个快乐天使的角色。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耳濡目染,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做面食。在我后来的生活里我感悟到,会做饭,实在是一个人极重要的生存能力,而且乐趣无穷。和现在的孩子比,我童年的生活环境,简直就是天堂!
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需要,我到我们省里的几个重点幼儿园去体验生活。这几家幼儿园都设有小小厨师体验教室。孩子们每周有一天可以在这里自己动手做饼干、做面包、做蛋糕、包饺子、包馄饨,他们穿着小厨师的服装,开心地玩着面粉。老师告诉我,每次吃自己做的面点,孩子们都会吃得特别多,而且吃得特别干净,比平时的胃口要好很多。哈哈,自己的劳动成果,吃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啊。
我后来创作的童话《面包太太和面包小仙子》和这段体验生活是很有关系的。
四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了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其中就有符号敏感期,他们开始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假如家长把这个“敏感期”当作是孩子热衷于识字的开始,那就惨了。关于阅读与识字之间的关系,我曾在多篇博文中专门进行了阐述。也多次作为亲子阅读的主题演讲。(相关博文请见我在最下方的相关博文)
《面包太太和面包小仙子》后来选入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快乐识字童话绘本》(第一辑)中。这也是我写的有关面粉的第一个童话。当然,这个系列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让孩子们通过看童话,满足他们来自“符号敏感期”的识字欲望,既看童话,又能发现中国汉字中形声字的一些“秘密”。







长大后的我,还是对面粉情有独钟,还有了各种机器来为我助阵,哈哈,展示一下我早期的一些成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