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女儿学校观摩了一场音乐汇演,不由得被现场气氛感染、感动,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激动之情,忍不住要写下一些文字,为了音乐,为了孩子们的纯真心灵,为了音乐人兼教育者的智慧、耐心和激情。
说起音乐的功效,不外乎“冶情养性、舒缓心绪”之类。而音乐课在小学教育中应占着怎样的地位,或,起到怎样的功效,不知道有多少人较过真?
由于一些不便言说的原因,国内现行教育大多带上了急功近利的色彩,原本应该从容享受的东西,也大多成了快餐,成了急就的分数和名声。
如果有这么所小学,音乐老师突发奇想,耗时费力地带领毕业班的孩子们排演一个音乐剧,目的却并不是为了轰动城镇的一场演出,参演人员也拿不到任何“等级证书”,上中学时也不会在择校中加分,而且排练还时不时动用“正课”的宝贵时间,你会不会认为他们疯了?
美国这所公立学校就这么着实疯了一回。音乐老师是一位上了些年纪的“小老太太”(下图),大概缘于对音乐的酷爱,面相还不显老,且说话举止很有激情。就是这么一位“小老太太”,指挥了学校四年级和五年级(美国小学最高年级就是五年级,应该算是“毕业班”了)共六个班的学生,用了差不多一个学期的时间,激情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剧——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
这场汇演其实从学期伊始就在准备着,所选曲目是非常著名的“The Electric Sunshine
Man”(“用电创造光明的人”)。值得一说的是,整个排练都于学生正常在校时间完成,并未动用课余时间的一分一秒。
下面是现场发给观众(家长)的节目单。相机翻拍的:
从经费来说,应该没花多少钱。因为这个音乐剧的演出地点就是本校的多功能厅,现场简单布置即可突显主题。演员服装自行解决,合唱者上身着黄色T恤,印着音乐剧的主题,算是“文化衫”,钱是每位学生的家长掏的(也没几元钱),下身穿的是蓝色牛仔裤,也是学生自己的。那些舞台剧的表演者服装大多自己准备,个别装饰由音乐老师带着“家委会”成员手工制作,一些舞台道具也是如此制作而成,从金钱方面来看,成本极低。
花费的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试想,就这么一位“小老太太”,首先要教会六个班所有孩子10多首歌曲,然后要帮他们合声,再带动他们的音乐感觉和情绪表现(需要补上爱迪生故事的课),此外,那些舞台剧也需要撰写剧本、分配角色、挑选合适的演员,再加上一次次的排练、试装、走台……想想都要脑袋大。而这位“小老太太”却真的把这件事干成了!
最后谢幕时,这位激情的小老太太没忘记感谢各位班主任的配合,因为各班课表不同,排练时一定会占用某班的“正课”时间,如果班主任不配合,排练将不可能顺利。想想是这么个道理——文化课还是很重要的,课程设置也很紧,如果时不时要让位于音乐课这样的“副课”,完不成教学任务,年度统考时不就老师学生一同“现眼”了吗?
下面的话绝不是煽情。听孩子的合唱,看他们的表演,泪水几次在我眼中流连……
爱迪生,这么一位世界极的发明大王,身上映射出的创造激情和敢想敢为的精神,德育教材里可能会提及,语文课本或者文学作品里也会有宣传,但这种激情和精神,绝不是仅仅用一些空洞的说教就可以代代相传的。音乐,这一充满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载体,被这所学校,被这位教育者兼音乐人(小老太太),所借用,歌声和台词里无不充斥着激情和精神的张力。
听——
He did it!(他成功了!)
Nothing is
impossible!(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If you
try, you'll be sure to work it out - by and by.
(只要你尝试,你就总会成功!)
Just
never say “quit”.(绝不说放弃)
……
这些铿锵有力的词句一次次被孩子们合力倾吐,孩子们歌唱着,感受着,激情被燃烧着……
这些可爱的孩子,就是一张张洁白的纸,教育者在上面涂上些什么,他们就是怎样的一幅幅画。
我一边录像,一边拼命忍住眼泪。是的,“没什么是不可能的”,没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敢想,只要尝试,就一定能成功!
演出时间是在上午10点,正是课业时间。而且不仅演了这一场,他们还为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演出了另外三场。可以想象,那些带着温度和力量的歌词和旋律点燃了更多学子的激情。
说实话,孩子们的表演并能被称为“专业”,但以他们的年纪和阅历,能够朴实地呈现这么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的故事,能够用音乐表现那种激情和力量,难道不应该赢得一些赞誉和掌声吗?
主角爱迪生,由Sam
Cassellas扮演,这孩子现场表现很沉稳,不怯场。
小演员,台词很有意思,揭露爱迪生小时候爱幻想,告诉她说,鸟能飞是因为吃飞虫,让她也吃飞虫,恶心吧?
随文附上我现场录制的视频。知道大家没多少时间点击观看,所以只上传其中的几段,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可以再上传一些。
入场及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