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明:我是怎样成为“故事大王”的?

(2010-04-12 20:06:53)
标签:

快乐阅读

快乐学习

潜移默化

寓教于乐

六一出版

分类: 文学原创

《快乐识字童话绘本》已经出版了三辑了。令我开心的是,读者对它的热度并没有减下来。今年元宵节前,第一辑荣登当当少儿图书五星榜。我从心底里感谢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读者,才是我心中的上帝!每次有新书出版,我总是像小学生一样,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等待着小读者和大读者的评判。

今天是元宵节,我衷心地祝愿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节日快乐,家家祥和!感谢你们几年如一日地支持我,爱我。下面这篇博文是《快乐识字童话绘本》第一辑出版前写的。今天重读,心里充满了温暖的回忆!

--------------------------------------------------------------------------------------

我的快乐识字童话绘本出版在即,这让我感到非常非常的快乐。因为那是一组会让孩子们感到很快乐的童话故事。当然,它还带有一定的识字功能,但这个识字的过程是在孩子们听故事和看故事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去认识的。这种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识字过程才是最快乐的,而且会永远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最近,有几家母婴类杂志约我写有关幼儿早期教育的文章。希望我能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来介绍这方面的“经验”。于是,童年的记忆像放电影那样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在我上小学以前,我最羡慕的人就是小学生,能当一个小学生,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那时候渴望当小学生,就是为了能认字,因为能认字,我就能自己看图画书了。因为我实在太想知道图画书里的故事了。

妈妈给我买的书包,还没上学呢,我就天天背在身上,从这家走到那家,从街的这一头走到街的那一头。

有件事印象特别深刻。有一天,我们几个小女孩正在玩跳房子,有个中年女人向我们走来,我们中的一个小女孩立刻很恭敬地对她说:“ 卞老师,您好。”

那个女老师向这个小女孩微笑着说:“你好。”

“她是我们学校的卞老师。”看着我们一群小不点儿的仰慕的表情,小女孩一脸自豪。

学校?老师?我望着那位女老师渐渐远去的背影,突然向她跑去,我终于追上了她,喘着气,就像那个小女孩一样向她半鞠躬:“卞老师,您好。”说完,头也不回地跑了回去。

“我刚才和卞老师说话了!”我对小伙伴们说。

后来,只要远远地看到卞老师,我都会大声地喊着向她问好。

我们家有四姐弟,二姐比我大三岁,我们俩睡一个被窝。那时候,每天晚上二姐都会给我讲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雪公主》。我不知道听了多少遍,真是百听不厌。到后来,二姐要是哪一段讲错了,哪一段拉下了,我都会指出来。

每天晚上,我都是在二姐绘声绘色和抑扬顿挫的故事声中进入梦乡的。

那时候,只要二姐对我说:“你再不听话,今天晚上我不给你讲故事了!”我就会乖乖地听她的话。

记得在上小学的前一年,邻居家的男孩得到了一本注音图画书叫《金豆》,我一到他家就会看这本书。那个故事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完全被精彩的图画吸引了,看着图画,我拼命揣摩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于是,我向小男孩借了这本书,让认字的二姐读给我听。后来,我经常会向小伙伴借书,然后让二姐读给我听。二姐经常会因为有其他事而不能读给我听,这让我非常苦恼。于是,我就天天盼着自己能快点上学。

上学后,我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记得上学后没多久,只要是注音读物我都能独立阅读了。我是多么快乐啊。

其实那时候我感到快乐并不是我学了多少拼音字母,而是能自己看懂故事。

有一天,我很神气地对二姐说:“我能自己看书了!以后不用你讲给我听了。”二姐说:“吹牛!”

我拿起那本《金豆》很流利地读给二姐听,二姐和邻居们惊讶的表情到现在我还历历在目。那时候,我还特别想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会看书,经常把图画书里的故事读给比我小的孩子听。每天从学校放学回家后,总会有一大群孩子围在我的身边,听我讲故事。到后来,我还会根据故事情节“添油加醋”,增加一些我想象出来的情节,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对白。我成了那条街上真正的“故事大王”。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在3岁以前大脑细胞的形成已达到了80%以上。3-6岁是儿童的第一语言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的幼儿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我很幸运,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二姐,而且住在一个有六户人家的大院里。二姐让我对文学艺术有了向往和憧憬,而我的生活环境让我有了能够实现表现欲的土壤。

阅读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更从故事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的阅读活动也越来越高级了。我和小伙伴们开始演绎故事。我们经常会为了谁演坏人吵得不可开交。每次都有固定的程序:听故事-争角色-吵架-辩论-表决-服从-演绎。

我们往往会为了一个角色争得非常厉害,还会出现“帮派”,还会有人哭鼻子。

“现在谁也不准吵,也不准插嘴,一个个说道理,谁要是说得有道理,我们就服从谁的命令。”在争吵无果,而且一个个都面红耳赤的情况下,我会这样提议。

就这样,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天要吵一百回,每天好一百回。我住的那条街上,住着几十户人家,我的玩伴非常多。我长大后才知道,这样的童年是多么幸福。

那时候,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家长基本都是“放养式”的,基本不干涉孩子们的“战争”,我们都是自己解决“战场纷争”的。后来,我从事了教育工作后,才知道,我们的父母当时这样做是正确的。孩子们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种社会角色的体验。也是自我能力的提高。就像一只小鹰,它总有一天要自己飞翔一样。

现在,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比别人早认字,就会比别人优秀。就能够“赢在起跑线”上。

且不说谁输谁赢,这种教育方法是违背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的。如果把早期教育仅仅以认字多少来衡量,那只会扼杀儿童蓬勃的求知欲。

塔夫脱大学教授Maryanne wolf在《阅读大脑的故事和科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阅读需要把大脑不同部位复杂的功能综合起来。这包括视觉、听觉、语言、概念生成等等。这些功能的整合,要依靠所谓的‘髓鞘形成’。……髓鞘形成’一般要在5-7岁之间完成。男孩在这方面则偏晚一些。”这个研究结果,和蒙台梭利长期观察得出的儿童阅读敏感期要在5岁左右才能到来的结论,是非常吻合的。

回想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阅读的狂热时期应该追溯到4岁左右,5岁时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种对阅读的狂热,让我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渴望。所以说,一个良好的早期阅读的启动,会让一个孩子爱上学习。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儿童在3-6岁时,接受词汇量的多与少,将决定性地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业表现。“儿童时期学的知识是刻在脑子里的,成年时候学的知识是写在沙滩上的。”这句话也道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早期教育仅仅只是认字。我觉得让孩子产生对阅读的兴趣,这个重要性远远超过认字的本身。

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在学习认字、数学这些抽象知识之前,孩子需要有大量的直接经验,当具体的感知丰富到一定程度,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抽象的知识发生兴趣。也就是说,孩子首先要对知识有探求和获取的欲望。

如何才能让孩子快乐地接受大量的词汇呢?看好看的故事,听好听的故事,对于好看和好听的故事,孩子是百听不厌的。家长一定不要忽视孩子的“百听不厌”,这个“百听不厌”的过程,就是孩子积累和丰富词汇的过程,就是一个让词汇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大脑仓库里诸存词汇量的过程。通过“故事”这个载体,来让孩子了解一些汉字的识字规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智慧。在我们常用的三千多个汉字里,有87%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由象形文字演变过来的汉字妙趣无穷。

对于学龄前的幼儿,你不可能和他们说这些深奥的理论和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会把他们吓跑的。

在这六本故事书里,每个故事都会让孩子认识一个偏旁部首,而且会随着故事的演变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个偏旁部首的特点。由于有故事和图画做快乐的桥梁,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这些字有些奇妙的地方。

通过故事来认识这些汉字的造字规律,不但让孩子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还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知识。非常符合“真正阅读的需要”。这样的阅读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并让他爱上阅读!

这套“快乐识字童话绘本”,能由在出版界和幼教界享有盛誉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欣慰。相信这套丛书能让小读者在快乐阅读的基础上,发现中国汉字的造字奥秘,从而让孩子们把识字当作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成为阅读的主人!

 

这套丛书第一辑由:《面包太太和面包小仙子》《北极熊逃走了》《大鼻子牙医的豌豆》《会讲故事的壁炉》《草莓酱阿姨》《柠檬王的故事》组成。

     赵明:我是怎样成为“故事大王”的?

赵明:我是怎样成为“故事大王”的?

赵明:我是怎样成为“故事大王”的?

赵明:我是怎样成为“故事大王”的?

赵明:我是怎样成为“故事大王”的?

赵明:我是怎样成为“故事大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