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2009-09-28 22:33:00)
标签:
好书引路精神养料陶冶性情知书达礼赵明育儿 |
某天到超市购物,发现书就像青菜萝卜大红枣一样进了超市,翻了几本,发现质量好的书几乎没有。“天下文章一大抄”在这些“超市书”里真是比比皆是。心中先是一阵激愤,然后是一阵悲凉,咬牙切齿地在心里发誓,俺以后要是有了孙子或孙女,绝对不会带着他们到超市来买书。
想起我小时候,只有在每年的六一节时才能得到一本心爱的书。能在儿童节得到这样的礼物,在那时候会让多少孩子羡慕啊。而在买书之前,我得像个书探一样钻到书店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挑到一本看一本,静静地挑个地方看啊看。《小布头奇遇记》《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十万个为什么》《儿女风尘记》《强盗的女儿》《神灯》《小迷糊阿姨》《林海雪原》《苦菜花》《格列佛游记》《狐狸列那的故事》《昆虫记》……那时候,新华书店是我最神往的地方,就像我心中一座神圣的宫殿。我一走进新华书店,举止行动就完全像一个小淑女了。
对书的敬畏,先是从对文字的敬畏开始的。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这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文字,文字能记录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能把这个世界很多很多年前发生的事记下来。在中国古代,纸上要是写上了字,这张纸就不能乱踩乱扔了。父亲还告诉我,中国古代的时候能认字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女孩子要是能认字看书,那是很了不起的。于是,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对文字和书籍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敬仰。
现在看到在超市里,有的书是“论斤”来出售的。真想大喝一声:这是对文化,对书的亵渎!
前几天,听到一个更震惊的消息,说是中国的出版社可能会在两年内关闭40%以上,而且这还是最保守的数字。国家已经不可能再为那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赤字的出版社买单了!所以,现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已经是“事”改“企”了。
我想,事改企也好,书进超市也好,这是体制与机制的问题。
中国出版业不景气的根子并不在体制与机制上,是在创作理念与观念上。中国有三亿多少年儿童,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啊。只要书好,不但家长喜欢,孩子更会喜欢。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参加某次儿童文学研讨会时的发言稿。这些年来,我在创作上一直以此文的理念作为创作的精神支柱。我在创作中体现的是“爱与好奇”,让我们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吧。好奇心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因此而伟大!
要使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优秀起来,要使它们具有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致湮没传之久远,既要努力捕捉生活,用儿童稚气的笑容照亮时间的夜空,又要深入探寻生命,用理性的光辉照亮作品。生活的灌注,可以使儿童文学的面容变得生动,理性的冲击,可以使它的内涵变得深刻。
所谓生命状态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以大自然当中的生命群体作为作家观察、思考、剖析的对象,通过对这些生命群体的诸种生存状态和繁衍历程的描述,表达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艰难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开创这样的一种新的儿童文学形式,是让作家打开视野,把目光投向人类以外更广阔的生命领域,通过对自身以外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来观照人类世界,从更本质的层面上探索文学与生命的意义。
在大自然的生命法则面前,任何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可能不充满艰辛与磨难,都必须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痛苦的拼搏,与大自然进行英勇的抗争,这是一种有限对无限、短暂对永恒并试图超越的挣扎。尽管所做的一切努力有时会注定失败,但给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这种拼搏精神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一种对生命的强烈热爱。
生命状态儿童文学让我们在充分领略大自然壮阔的同时,感受到生存的艰辛和生命的瑰丽。生命物种在其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量、意志、精神等,正是我们对生命认识和思考的最终目的,即生命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