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幼儿认字混淆早教鱼目混珠贻害幼儿赵明浅析 |
分类: 育儿观点 |
现在有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很多人把早认字与早教划上了等号。把早认字当作是让孩子早点学知识。于是各种各样的学前班应运而生。
文字只是记录事物的符号,我们的祖先发明这些符号是为了记录自己狩猎的成绩和财富的积累。使用这些符号的是那些最富有打猎经验和权威的人。从最早的时候把这些符号刻在龟壳上到演变成现在的汉字,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我们现在的家长,最害怕孩子早恋、早熟,可是你想过吗?让孩子早早地就去记住这些符号,其实是在让他“早衰”。
因为早认字并不等于早教!早认字更不等于学知识。
虽然儿童在3岁以前大脑细胞的形成已达到了80%以上。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具备了一个人80%的智力。也就是说脑细胞与智商并不能划等号。
因为人的智力是和人的体力和阅历成正比的。对于幼儿来说,让他认字或写字,实际上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一些符号而已。这样说吧,这80%的脑细胞就好比是人生唯一的“白纸”,这张白纸还不会进行“选择”,只会任人涂写。难道作为父母的你,愿意让这张人生最宝贵的“白纸”记录下一些机械的符号吗?
也许有人会说,你看,80%的脑细胞都已经形成了,不用岂不是浪费了吗?
可是,你想过吗?虽然80%的脑细胞已经形成了,但身体的其他部分还是很稚嫩的。
按照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的第一语言黄金时期是3-6岁,第二黄金时期是7-10岁。
以我在小学从教20年的耳濡目染和教学实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弊端:(本文论述,神童除外,关于神童,今后有时间专题论述)
一: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背道而驰
学龄前儿童腕关节和小臂肌肉还很稚嫩,力度与耐力都比不上小学生,有意注意力的时间也较短,由于身体的机能和脊椎还很稚嫩,自控能力也很弱,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正确坐姿。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功课,会让幼儿的身体感到疲劳,腕关节受损而变形,而不正确的书写姿势还会损害脊椎和机体的生长发育,压迫心脏,严重的会引起幼儿脊椎变形,变成小驼背。而且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对日后的正常的小学语文学习会产生抵触情绪,带来很多负面反应。
二:过早用眼,损害幼儿的视力
学龄前的幼儿由于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喜欢新鲜有趣,色彩艳丽,变化多端,节奏明快,充满刺激的事物。这些鲜艳的色彩和充满动感的活动有助于儿童视网膜和眼功能的发展。过早让幼儿去认字、写字会让幼儿的眼球受损,让稚嫩的眼肌处于疲劳状态。人的视力资源就是有限的。把幼儿宝贵的视力资源用在重复学习上(因为这些知识上小学后,会由专业人士进行教学),难道不是一种提前支取和浪费吗?
三:早认字不等于早教,更不等于学知识
这个误区会这么大,我确实没有想到。
真正的早教绝对不是让幼儿早早地去认字和写字。真正的早教是教幼儿去认识和体会身边更多的事物。什么是山?什么是海?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去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真正的早教让幼儿养成好习惯,练出好体魄,培养好品性!热爱生活,健康而阳光!
四:错失人生语言发展的第一黄金时期
我们会发现,3岁后孩子的问题会非常多,简直像个“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幼儿发出的信号,他的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来到了。
这个时候的幼儿,大脑就像一块海绵,吸吮着一切他感兴趣的东西。体会着由于身体机能日益强大和大脑活动日益丰富所带来的快乐。
这时候,如果让幼儿在并不专业的指导下认字、写字,不但是无用的重复劳动,而且将错失幼儿的第一语言黄金时期。
想以自己在多年前的一篇日记来佐证以上论述:
真没想到,这次搬家竟然找到了儿子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上百本童书。这些书被我整齐地码在一个纸箱子里。那些逝去的岁月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望着高高大大的儿子,一下子觉得日子过得好快。十几年前那个蹒跚学步,呀呀学语的儿子似乎就在眼前。一本《老婆婆的枣树》他会百听不厌。
“还记得那本《老婆婆的枣树》吗?”我问儿子。
“记得,当然记得。”
“那时候,你每天都要我讲好几遍,你怎么会百听不厌?”我笑着问儿子。
“是吗?这不太可能,你背给我听。”我挑出了那本书。
儿子开始讲述这个故事,他竟然一字不拉地把这个18年前的故事背诵了出来。那是一个非常优美的童话故事。讲了几个小动物怎样为一个老奶奶做好事。
我们的心情一下子都变得更好,有了一种非常怀旧的情怀,儿子又开始说了其他的一些我讲给他听的故事。直到这时,我才相信,这些故事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