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和一个小读者之间的通信。把它公布在这里,也许会对家长和老师有所启发。罗书研小朋友以这样的方式既接触了社会,也锻炼了自己诸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语文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相信这样的经历将对他终身有益。
在2007-11-29,xads2000@vip.sina.com 写道:
罗书研小朋友:
你好。你的稿件《新奇的科技馆》写得挺不错的,我们已决定刊用在2008年2月的“未来科普作家”栏目。特此通知。
希望你能继续写出好作文,我们期盼着看到你的好作品。
《小爱迪生》主编:赵明
2007年11月9日
亲爱的赵阿姨:
谢谢您的鼓励和肯定。前天我拿到你们送来的样稿,仔细地对照了编辑们给我做的修改。感觉真的比上几年语文课还要学的多些。以后我也一定要在标点符号等细节方面多下功夫。希望以后还能得到你们的指导。
我想进一步向你们学习,看到网站上的“小记者报名站”,我也下载了一张表格并填写了。但却不知道该怎么交?现在我把它附在附件里,希望您指点一下我怎么才能成为你们的小记者。
谢谢您!祝福您!
小读者:罗书研
2008年3月1日
评语:罗书研的这封信感情真挚,叙事清晰。写信的格式也很规范,这比我接触到的很多大人都要做得好。我在工作中收到过很多白领和专业IT人士以及老师的来信。其中不乏没有落款,或者以“X老师”作为落款的。特别是那些IT人士,不写落款是常事。我曾经向某位IT人士指出:“没有落款我怎么知道是谁写给我的信?”回答:“不是有邮址吗?”下次再发来邮件,依然如故。后来,我让一个我们之间都熟悉的人给她带话,回话说,这是她的习惯,还说,现在年轻的网络一族都是这样的。言外之意好像我已经很悖时。我无语,习惯可以颠覆规范吗?
还是回过来说罗书研吧。我觉得这孩子很懂得感恩。修改小作者的病句与错别字包括给文章润色是我们的工作内容。我们不知为多少小作者做过这样的事。但是像罗书研这样能把发表的稿子和原稿进行对比,并向为他的成绩付出劳动的编辑写信道谢,还希望能继续得到这样的指导机会,这样的孩子实在不多。
我们经常会收到这样的邮件,是老师推荐的学生作品,如果不打开附件,你根本无法知晓这封邮件是谁寄来的。打开附件,里面除了学生的稿子,没有片言只语。当他(她)推荐的学生作品发表后,我们把样刊和发表证书寄到他那里,也是不会收到任何信息的。然后,他(她)还会不断地寄学生的稿件过来,一切又开始了轮回。有的老师几年如一日地做着这样的轮回。我们从来就没有得到他(她)的片言只语。
我在小学里也当过很多年的老师,我也向编辑推荐过学生的作品,每当我的学生作品发表后,我都会激动万分,然后给编辑写信、打电话、向他们表示我的感谢。现在我在编刊物了,我更能体会到编者的心情了,对于编者,这样的沟通足以赶走他们所有的辛劳。 这种交流对作者来说也是很必要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沟通,很多作者和编辑到后来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有的甚至成了一生的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