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直在为刊物明年的新选题忙碌。有一个栏目自我感觉会比较受欢迎。那就是我们的“百变营养吧”。
不知道为什么,我老拿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孩子比。如果让我选择,我觉得我宁愿选择我小时候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吃的方面,我觉得我小时候吃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孩子好吃、健康、有趣多了。
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大墙门里。貌似北京的四合院,但又要比北京的四合院更有层次和深遂感。遗憾的是,我那时候没有拍一些照片做留念。
墙门里经常飘着各种各样的香气,谁家烧什么好吃的,整个墙门都会知道。各家各户白天家里要是有人,也基本都是开着门的。过年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最高兴的事了。我感觉要比现在西博会的美食节还要热闹和有趣。
墙门里住着东南西北的人家,一到过年,包饺子、包粽子、做八宝饭、做酱肉、做八宝菜、炒花生、炒山核桃、炒蕃茹干、做春卷、腌冬菜……
粽子是要在煤饼炉上煮过夜的,那股勾魂的粽香整天整夜地弥漫在墙门里。烧好了的粽子挂在各家各户的窗口下,可以吃好多天。那时候没有热岛效应,冬天就像个冬天的样,是很冷的那种冬天。
吃个红薯也有很多种的吃法,有汤蕃茹、蒸蕃茹、烤蕃茹、蕃茹饼、肉烧蕃茹、蕃茹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跟着冬梅阿姨做蕃茹片。把蕃茹蒸好晾凉后剥去皮,压成泥,里面掺上黑芝麻,压成薄片切成菱形的小片,摊在竹匾上晒干后炒熟了吃。又香又脆又甜,真的是太好吃了。有时候,蕃茹买多了,我们就会把它切成丝,晒干。烧饭时放一点进去,烧好的饭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吃蒸蕃茹时,皮是不会随便扔掉的,我们会把皮切碎了拌在鸡糠里喂鸡(此篇先不说养鸡,吼吼,那时候我还是“养鸡大户”呢)。
从洗蕃茹到炒蕃茹干,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会亲自参予。
谁家要是做了好吃的,总是墙门里挨家分。
现在的孩子吃东西基本都是只看到结果。红红绿绿的包装袋阻断了他们和原始农作物的亲密接触。
“百变营养吧”这个栏目,会让孩子和父母一起走进厨房,一起体验烹调的乐趣,在烹制美味的同时享受天伦之乐,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品质,一起动手做美味而又有营养的食物。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说教太多,创建这个栏目,旨在让孩子们去发现身边有趣的生活,体会到劳动着是快乐的,劳动创造一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了解到更多有趣的知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