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心得笔记(下)

(2008-07-26 17:07:28)
标签:

道德经

老子

心得

人生观

世界观

文化

分类: 废话
下篇:德篇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段是最有启发的一段

 

 

上德指的就是道,下德指的就是"仁义礼..."

 

德乃介乎天人之间,中庸里说,率性(随性)就是德

上德无需为,而自然全为

下德必须为,而疲于全为

对他人施仁,无为而施

受之不知其名,得之未见其形

仁爱之,不必有心,近乎道也

对人施义,有为而施

义上心头,对方感恩,下于仁也

对人施礼,未得回礼

必起怨恨,到了礼的阶段已经是"衷信之薄了"

"礼尚文饰,文胜而质衰"说的越好听,越不由衷,描画的越精致,越有奸诈

下于义气,下下于仁

这是终极反思,所以:

道 > 德 > 仁 > 义 > 礼 > 智

所以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介乎信与不信,乱与不乱之间,连礼都达不到了

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最低阶段!!!

智者不过是"道之华,愚之始"

也就是说,先知只不过是最低等的愚蠢罢了

道是种子,德是根

仁是树干,义是枝

礼是叶,智是花

智慧只是道的最末端的东西罢了

所以,老农也可以一步到位

知识分子却更容易在知识中迷惘,离道越来越远

就如父亲没有上过那么多学,却什么经验都有,什么道理都懂得

道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道就是人性天性罢了!

儒家佛家都有同样的论断,所以随道不是痛苦,反而是快乐!

随缘,率性多快乐!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
誉。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道无形,不存在,才守一,物有形,存在,必为二

不随波逐流才能如玉之高洁

放任自流必堕落如石之四野

40.反者道之。弱者道之。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动用,动用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听来不笑的,说明不够道

与世人言道,必笑!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汉人解释:"万物之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和气潜通,故可长生"

顶天立地,和气在中

<易经>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道与易异名同体

两仪者,天地也,天大地也大.天大无穷,地大也无穷,地心之奥妙不亚于寰宇

人类对地的研究和对天的研究一样浅薄,如果地球是个苹果,我们连皮还没啃破呢

我问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你会回答因为地球的自转

那我又要问了,为什么一定要有白天黑夜呢?.....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得名,得利,不如得活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徐大椿解释:天下纷纷纭纭,若我也用智术相逐,则愈乱而不可理矣.

要理浑浊之水归清,唯静是也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唐人解释:"贪之与足,皆出于心,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贪者,虽四海万乘之广,尚欲旁求

足者,虽一单环堵之资,不忘其乐"

足与不足,心中有数,不是可以量化的.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
见而明。不为而成。

汉人解释: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

魏人解释:执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之人,日增其智

为道之人,日减其智

绝圣弃智,太理想化了!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
目,圣人皆孩之。
不信者,也信之,是以德报怨之境界.

将我纯纯之心混迹于世人之中,大无畏入地狱之精神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每个事物都以其不同形式向道,示道.物中都有道,不论大小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
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以修己身而观他人之身,以自己家观他人之家....

不出门而知天下,何也?修身足是也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
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
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学的越多越糊涂,知的越多越痛苦,是谓弃智者自明

任气而不使心

生来就哭,此中有道,佛曰生是痛苦的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
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天下贵。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
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正治国,正正为正

邪用兵,负负为正

老子写出的这些理想主义,越来越让人觉得是空想主义

我感觉:人的一生是堕落史,人类史也是堕落史,从春秋起,

圣人就都在抱憾"尧舜禹"的大道之治

就如同我们怀念孩提时的天真一样

知识越多越迷惑我们的直觉,而直觉却是最有力量的

就如一朋友和我讲,他没学算术之前,被问道:四方桌子,砍掉一角还有几角?

他不会算但会数,可数出是5角.而学了加减法后,就只知道4-1=3了

又一次,我和一个大我四岁却相貌很年幼的朋友去球场玩球

一高中孩子问他:"叔叔几点了?"

他后来郁闷的问我:"你看我多大了?"

要我判断,肯定是从他相貌年轻,却郁闷的问我他看上去的年纪,我就"聪明"的反推其肯定岁数不小了

而孩子却只需要直觉一步到位,没有那么多"愚蠢的智慧"做判断

如果换成我从来不认识他,那我肯定判断不出他已经可以够叫叔叔了,我看他也就十几岁

理性和逻辑让我们适应了社会需要,但大大降低或蒙蔽了我们的直觉

而这个直觉就是所有经典中推崇的赤子之心可通天的智慧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察察为求福远祸之为,为不静

求福远祸都是不静

求福祸近,远祸而福也远了

有道的人知道其中之迷(静则闷闷醇醇,动则察察缺缺)

所以有道的人不求福远祸,守静罢了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

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
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
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
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
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含万物,万物有道,故无弃物

善有善报,美有美得,此乃道之诱导也

所以,天下人为道所化

作为天子,虽享富足,却不应以富足为荣

而应以知道得道为贵,才能贵临天下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63,64两章,个人觉得意思多有矛盾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
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
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仁义礼,贪嗔痴,都是人的本性.无知时无事,有知时,用知识诡辩,使贪嗔痴有理由寄生

而此时"教"产生了,用仁义礼以镇之,愈镇愈诡,愈诡愈镇,所以老子说要绝圣弃智

就是要守静,不要为动.让浑浊的水清的办法就是静,不然越理越浑浊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
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
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古人求静,而今人求及时行乐!青春要挥霍,欲望要释放,该做的要做,该看的要看

该得的要得,不然就觉得活的"亏了".是谓浮而躁.古人守其静,明其德,是谓沉而定

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魏人解释: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曰莫知能行也.

高延第解释:常道,常德,人所自具,切近简要,易知易行.唯世人溺与奢欲,矜于智数,卒无知行者

此与佛法完全一致

范应元说:"圣人内有真贵,外不华饰,不求人知,与道同也"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
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替天行是也

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上知下巧,你高一尺,我高一丈,你不仁我不义,上下都"有为"是也

你欺民,民自不以忠信待你.故难治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补充:这里起初没想明白,从德国回来觉得像明白了,具体参考《一点柏林,一点废话》最后总结段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aec7b0100aovm.html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小结

 

将读完此书时,看了<中华民族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这一节目,感慨良多

感觉人生观世界观都被动摇的混乱了,所以匆忙又买来<四书>和<诗经>等打算慢慢研读

希望能重新树立起一个更坚实的精神支柱,相信几千年祖宗的经验足够的坚实了

如果说高中的当代文学阅读,是我第一次学会独立思考,思想得到第一次解放的话

那么这次阅读,就是第二次的自我解放,终于拨云见日的懂得了更多的道理

如果说第一次阅读使我变成一个追求所谓自由的"摇滚青年"的话

这第二次阅读却恰恰让我知道真正意义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我想说一声:祖先啊,我终于找回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