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亚莉女士印象

(2009-02-25 10:17:27)
标签:

歌唱演员

艺术生命

声乐

戏剧女高音

张亚莉

打虎上山

娱乐

分类: 杂文

张亚莉女士印象

 

乃枫

 

         一次社区的演出会上,我认识了著名戏剧女高音歌唱家张亚莉女士,那次,她演唱的是“杨子荣”的《迎来春色换人间》。奇怪,如此一首当年中国大陆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唱段,听上去竟然叫人顿觉耳目一新,直到现在都还觉得余音绕梁,直到现在都还庆幸那次偶然的机会。

她的声乐艺术成就究竟有多高我不清楚,但我当时就敢说,即使不懂音乐的人也都听得明白、看得出来,她的演唱与众不同。首先,她的音域之宽是一般女高音歌唱演员所不具备的,其次,与那些往往在某一个音区相对发挥较佳而餘者次之的大部分人相比,她似乎在每一个音区都能表现得那么“手到擒来”、那么轻车熟路。这就无形中使她的音质和音色在高亢、豁达、透明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难得的敦实、宽厚和磁性。除此之外,她的发声还明显具有超常的穿透力,唱起来近不“炸麦”,远不失真。再有一种感觉是无形的,大概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做派”,不扭捏、不造作,她往那里从容一站,頜首微笑全场扫视一周,顿时,整个舞台四平八稳,台上的还没张嘴,台下的第一轮掌声就已经响成了一片。

2008年EDI鹰龙传媒公司举办的“迎圣诞嘉年华会”上,我又一次与她相遇。还是那首大气雄浑的《迎来春色换人间》,还是那副高亢、豁达、透明,又兼备敦实、宽厚和磁性的嗓音,还是那个指点江山的大家“做派”,把一首久违了的“打虎上山”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009年元旦,作为新年的第一位嘉宾,她作客AM1370电台的“洛城访谈室”,我们谈起了她的演艺生涯和演唱风格。

 

“变色龙”张亚莉

 

         还是“打虎上山”。作为访谈节目的开始,自然少不了她那段最亮眼的传统保留节目-《迎来春色换人间》。于是,伴唱带播放,她那里正襟危坐,开板就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本是京剧选曲,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令人费解的是,她一个中国高等音乐学府培养出来的受过标准专业训练的戏剧女高音歌唱演员(如今已经成家),她开口闭口,应该是她的“High C”、“咽音”、“海豚音”什么的,她何至于把“脑后音”、“丹田气”或者“提嗓唱”的京剧技巧运用得如此地道、嫻熟?

         这是主持人提出的第一个访谈问题。对于这样的疑问,歌唱家张亚莉的解释是,她虽然学西洋声乐出身,但音乐是触类旁通的。“从人类文明的渊源说起,人类是先有声音,后有文字的。”她说,“从表达情感的角度说,声音比文字来得准确、直观。”她认为,学习西洋发声,那只是发声学的一部分,而对于一个真正面向生活,而不是面向一成不变的艺术门派的艺术家来说,他或者她,什么都得研究,什么都得学。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毕业二十多年来,她研究帕瓦罗蒂、模仿米丽婭姆•马凯巴,在专业圈子里,把意大利美声唱遍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舞台;她唱邓丽君,不知情的人说,她那是放录音的“双簧”。她一时来兴,叫人关了音响-清唱,这回你听,到底是真唱还是假唱;她唱《掌声响起来》,比原唱还逼真,把那种“气声”、“假声”、“憔悴声”混合一起的现代演唱风格展现到了极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她说,“同时,生活也有它不同的层面。”她认为,作为一个深受观众欢迎的艺术家,他或者她,必须使自己熟悉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研究每一种唱法的技巧和特色。“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下一番苦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是吧?”她说。

         就因为她唱什么像什么,学谁像谁,熟悉她的朋友们送给她一个乍听不雅但却温馨的绰号-“变色龙”张亚莉。

 

“用心”演唱的张亚莉

 

         多少年来,往来于AM1370电台“洛城访谈室”节目的,不乏各行各业的嘉宾,但与一位声乐艺术家聊得如此深刻,机会却不多。

由表及里,话题自然过渡到了对今日声乐舞台的看法和年轻一代的演唱风格的看法上。张亚莉女士认为,声乐艺术借助的,除了音乐的旋律美之外,主要靠的是歌词的诗韵美和诗韵背后所表达的优美意境。“我常对学生说,要想唱好一首歌,你必须对歌词有百分之二百的理解。而到了演唱的时候,你能表达出其中的百分之八十,就已经是上上的演员了。”

她告诉主持人,任何一首好的歌曲都应该是一首理所当然的好诗。但这并不等于任何一首好诗都可以拿来当歌唱。“从这个意思上说,歌词的要求只能比诗还严格。除了诗韵美之外,用来当作歌曲演唱的歌词还要有它独特的流畅和朗朗上口。”

她认为,读懂歌词进而懂得欣赏歌词中的诗韵美仅仅是歌唱演员的第一步。把它用歌声准确再现出来,是第二步。“这就回到我开始对学生说的那句话上来了,要对歌词有百分之二百的理解。理解的过程是自我培养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即便是对一首你早已经会唱的歌,你也要反复深化这个过程,无论是谁,没有这个过程,你永远只能是‘念歌’,而不是‘唱歌’。”

作为一代卓有成就的女高音声乐艺术家的代表,她对歌曲的选择是极其挑剔的。她告诉主持人,她选择歌曲,不是别人唱什么她就唱什么,也不是流行什么她就唱什么。她选歌,除了旋律美之外,歌词还必须美,美到极致,美到足以驱使她“用心”唱的程度。

“我说的‘用心’唱不是通常说的‘专心致志’的意思,是说你要用你的心去唱,不是用嘴。我自己二十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做的。如果说我对年轻一代歌唱演员在演唱风格上有什么建议的话,这也是我的建议。”

 

面对掌声响起的张亚莉

 

         熟悉歌唱家张亚莉女士的人都知道,她身上同时兼备着若干与常人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上面说的,她本来学西洋声乐出身,在中国大陆、在泰国乃至在美国的声乐界,她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但她却能把一段通俗的“打虎上山”演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凭她如今的资格,说桃李天下不足为过,但她自己,却往往摇头晃脑,就一首歌词一再吟诵、反复咀嚼一连数日,谦卑之态,像个地道的小学生;凭她如今的身价,莫说专业舞台上少不了她,就是洛杉矶歌剧院的舞台,她也常常如履平地,但在社区里,凡有演出活动,她总是逢请必到,从不计较报酬多少,甚至不问有否报酬。

 

是什么给了她如此热情?当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正式的访谈话题提出来的时候,亚莉女士先是抿嘴一笑,进而,她下意识地挪近话筒,一本正经地道出了她的心声。

         “一个歌唱演员(她习惯于称呼自己歌唱演员)的艺术生命来自于观众。观众们给你多少年,你就有能唱多少年。比如,南非着名黑人女歌手米丽婭姆•马凯巴,她就一直唱到了七十六岁。反之,观众不让你唱了,就像那些红着红着突然没人愿意听你唱了的演员一样,你也就充其量那么曇花一现。”

         在她看来,对观众应该是感恩戴德的,因为是他们决定了一个艺术家艺术生命的长短。有了他们,艺术才有价值、艺术家才有生命,没有了他们,就像小说家没有了读者一样,他的艺术生命也就窒息了。

         “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听我唱歌,这说明我的艺术生命依然旺盛,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我为什么要端起架子来不给他们多唱?”

她告诉主持人,07年中国国庆的升旗仪式上,她唱了一首《拥抱明天》。整首歌唱下来,由头至尾,上千观众合着她的节拍一起拍手,一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第二天,总领事馆的张云大使看到她还詼谐地说,“我这手掌现在还疼,昨早上拍的。”

         不难理解,出于对观众的感恩戴德,张亚莉女士肯于放下身段;出于对观众的饮水思源,她肯于深入社区、深入社会的最底层。多少年来,在中国大陆、在泰国、在美国,为学校、为残障儿童,为老年退休人士,她不记得奉献出了多少场精彩演出,她不记得曾经做了多少次捐赠(在泰国,她曾一次捐出过80万泰珠,相当于一个普通泰国人160个月的收入)。

面对无数次的掌声响起,歌唱家张亚莉对观众的感戴之情是真切的、是发自内心的。她最爱唱的歌中有一首《掌声响起来》,每次,她都借着两段中的那个过门,深情地为观众吟诵一首她写的小诗︰

 

多少年的舞台生涯

                   经歷过无数次的掌声响起

                   每一次的掌声都唤起我初次登台的记忆

                   虽然环境不断改变

                   但心意却从来不变

                   我始终相信︰

歌声和掌声,那是我们彼此互换的消息

                   那是我们彼此关怀的问候

                   那是我们彼此的信赖和永远的友谊

                   我站在这舞台上

再一次期待掌声响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写给白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