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黄金甲》
乃枫
朋友们好:
感谢参与热烈讨论。感谢之余,深感有必要多聊几句。顺便说,凡有评论、留言,我都复制拷贝并另外存盘。因此,我记得每一位。谢谢大家。
的确,就故事、结构、情节、人物而言,《黄》片不免有失单薄,正像一片落叶与一座泰山在体积上与重量上无可比较一样,但文学艺术不同。我意,只要写到入木三分,前者即使胜不过后者,也不会输给后者多少。随便举个例子,《麦迪逊桥》(The
Madison
Bridge,国内有翻“廊桥一梦”的)与《铁塔尼号》(以下简称《铁》片)在故事、结构、情节、人物等方面也许不能比拟,但前者之感人程度与后者几乎仅在伯仲之间。往往,情深意切处,依然令我潸然泪下。
《黄》片之“单薄”也许就是那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吃药”的故事,人物嘛,一王、二后、三个儿子,这就不免涉及到与曹禺先生之原创之间的“雷同”一说。不过,我不敢苟同,其原因同样源于上面相同的道理。为说明问题,我们不妨还以《铁》片为例。
如今的《铁》片,其实不过六十年代之《冰海沉船》(以下简称《冰》片)的一个翻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应该是最大限度的“雷同”。但我以为,它“同”得好,“同”出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这个高度在于,它超越了《冰》片原有的表现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的主题,而攀升了一个人在人性面前同样无奈的新高度。况且,这个高度并不仅限于此,它在灾害与人性的统一高度上,又再次攀升,找到了一个超越它们的新起点,即如果说人必须屈服于自然的威严,而世俗的男婚女嫁也必须屈从于求生的欲望的话,那么,真正的大爱,是远居于两者之上的。
《黄》片的所谓“雷同”似有《铁》与《冰》之间的味道。何至于此?我在《我看黄金甲》一文中已经讲过,不拟赘述。简言之,“雷同”是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里的普遍现象,但它的核心不在于“同”,而在于“高”。符合这一标准的,我以为应该提倡,不符合的,便在当禁之列了。
至于朋友们说的“炒作”问题、“乳房”问题,以及《黄》片在美国是否“儿童不宜”等,在此做一简单解说,谨供参考。
“炒作”乃商业社会的必然行为,越是发达的商业社会,其“炒作”手段越是高明。美国还有为“炒作”电影而推出儿童玩具的例子;
“乳房”是个介乎于美感与邪恶之间的话题,我对它们研究不多,不敢狂言,但有两点,一为见仁见智,二是想看彻底的则另有渠道;
关于是否“儿童不宜”,倒有一说,即《黄》片在美国定为R级。R为Restricted
(限制级)之缩写。凡R者,依法十七岁以下儿童非父母陪同不得观看。我以为,《黄》片之所以R,不在其“乳”,而在其血腥和暴力。
乃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