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 |
是战争总要流血,是军人荣耀永恒
-独家专访著名时事评论员刘清先生
乃枫
刊载于《城市杂志》周刊
战争是残酷的,是战争总要流血牺牲;
历史可以评价战争,而军人的荣耀永恒。
眼前这场颇有争议的伊拉克战争打到今天,几乎天天都有坏消息传来。出于稳定时局的善意考虑,人们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听到关于前线阵亡将士的人数统计了。然而,我们这些有幸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尽享天伦的普通美国人,恐怕一天也没有忘记那些正在消烟弥漫在战场上,为美利坚的荣耀而浴血奋战的血气方刚的军人。美利坚的荣耀属于他们,而军人的荣耀,正如天地、日月-永恒。
本周初,坏消息再次传来。这次的,更是触目惊心-23岁的克里斯丁•门恰卡(Kristian Menchaca)与25岁的托马斯•娄维尔•塔克(Thomas Lowell Tucker)上星期五于巴格达城外执行任务时失踪。
星期二,有消息传来,军方搜索人员在离二人失踪现场不远处发现两具尸体。据称,尸体颈部以上解体,有理由相信,他们很可能被敌人以最惨绝人寰的手段予以杀害。
关于身份的NDA认证尚需几天时间,但消息已经过早地通知了军人的家属。不难想见,两个可怜的母亲该如何肝肠寸断。
就在几天前,塔克的母亲还收到了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中说,“为我自豪吧,妈妈,我是在为保卫我们的国家而战。代我向姐姐,还有我的小外甥问好。我挺好的,过几天就要回家了!”
是呀,儿子过几天就要回家了。这对于牵肠挂肚的母亲,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母亲等来的,竟是如此噩耗!
的确,对于这场战争的价值,我们何尝没有争议?然而,争议却绝不影响人们在灾难面前团结得更加坚强。此刻,每一个有良知的美国人的心,都早已飞向了遥远前方的大漠消烟,飞向了两个肝肠寸断的可怜的母亲。本刊记者怀着一颗沉重的心,访问了同是军人,同样顶过枪林弹雨,甚至把一双眼睛仍在炮火中的刘清先生。
截然不同的区别
记者:刘清先生,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尤其感谢您答应回忆当年您在战场上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在开始采访之前,请首先接受我代表《城市杂志周刊》的全体读者,向您转达的一份崇高敬意。在我们的读者看来,不管哪个时代,也不管哪个战场,只要他是军人,在他的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退缩,甚至挺身献出过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包括生命,那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不管他是否还活着,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刘清:真感谢你,这么多年了还这样说。军人也是人,也有感情。你这话,叫我听了心里很热。
记者:您知道,从战争开始直到今天,几乎每天都有坏消息。但不知为什么,这次听说被人屠杀的两个年轻士兵,好像叫人心里格外不好受。
刘清:我也是一样。
记者:那就请您从一个军人的立场、一个过来人的立场,谈谈您对这一杀戮事件的看法吧。
刘清:首先,我想说的是,作为军人,从被征招入伍的那天起,你就已经抱定了为你做军人的天职牺牲的决心。战场上嘛,两军对垒、炮火横飞,子弹那东西可是不长眼睛的。因此,牺牲是必然的。牺牲固然叫人痛心,但我不会为牺牲吃惊。我吃惊的是,仗打到这个份上,打到军人丧失了理智,甚至动用了砍头杀战俘的骇人听闻的手段,这是常规战争中绝不多见的。但它也足以说明,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有多么凶残。
记者:对不起,我想插一句。您说到丧失理智,这几天正在审理的我们的士兵曾向当地无辜百姓开枪的事件,是不是也属于丧失理智的行为?
刘清:当然,案件正在审理。如果通过审理确定他们的确那么做了,当然同样属于丧失理智的行为。当事者为此应该接受军法的制裁。但这两者之间是有截然不同的区别的。首先,我们的,是各别士兵的个人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基本区别就在于,那些各别士兵的行为,我们的政府和军队是不接受的、不认可的、不容忍的。将近一个月的调查,以及接下来的开庭审理,还有后来很可能对开枪士兵的严肃处理,乃至依法判决,就是最有力的说明。我们是文明国家、文明军队,仗可以打,但滥杀无辜却绝对不行。而他们的呢?是盖达头目公开承认的军事行为,不是吗?今天不是还有消息说,盖达头目公开宣称人是他亲自动手砍的吗?因此,他们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军事行为,而并非个人所为。
记者:您的这个解释很有必要。我想,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正在审理我们的士兵向无辜开枪事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被俘士兵又被盖达份子砍头屠杀,表面上看,好像一报还一报,其实不然,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我想,您的解释很有军人的分量,它一定会使很多人澄清模糊认识。
军人的荣耀永恒
记者:我想问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您知道,凡是战争总不免要接受后来历史的评价。往往,一场你所曾经为之出生入死的战争,在后来的社会评价中却被人们否定了,比如,我们的越战。不管这种否定是否能经得住后来的历史考验,或者说它是否近人情,做军人的,心里想必总会有那么一股怨气。随之而来的,军人的荣耀也跟着缩水、打了折扣。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军人的荣耀的,我的意思是,哪怕是在一场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战争中所赢得的荣耀?
刘清:我非常愿意回答你的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确立一个讨论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军人,或者说,你自己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军人。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军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做平民百姓的时侯,对政治有发言权,在退役之后也有发言权,但唯独在他服役期间,是游离于政治之外的。他本人,乃至他肩上所负的军人的天职,都不允许他对政治做出任何评价。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很有可能发动或者参与一场后来被历史否定了的战争,而这场战争又是军人参与打的,因此,表面上看,好像战争的正义与否与参予的军人有关。其实不然,军人就是军人,战争的正义与否,与军人本身毫无关系。身为军人,他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往大里说,他的国家叫他往哪里打,他就往哪里打;往小里说,他的上一级军官命令他前进,他就绝不应该后退。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这场战争后来是否被否定,军人就是军人,除非你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否则,只要你敢于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军人的荣耀是永恒的。
记者:我非常赞成您的说法。
刘清:还需要补充一点,也是最实际的一点,那就是,作为军人,实际上他是无权选择的。第一,当兵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逃避兵役是犯罪的。你没有理由说,“不行,我要考虑一下这场战争是否正义”,“让别人去吧,我不去”,等等;第二,战场上,你的上司的命令就是天职,你要绝对服从,命令你冲锋的时候,你要是敢退却一步,你的上一级军官有权将你就地正法。
记者:明白了。刚才开始的时候,您说您愿意回忆一下您所经历的那场不堪回首的战争,那我就斗胆问一个我一直试图回避的问题。
刘清:问吧。
记者:您的……眼睛是怎么失去的?
刘清:是在炮火中。不过,不提它也罢,我早已经忘却了。何况,我的好多战友们都远没有我幸运,他们如今都还躺在那里。
积极营救与过早通知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其中一位遇难士兵的舅舅批评军方说,他们应该尽早组织营救。说我们有若干在押战俘,为什么不尽早提出战俘交换?您对这个批评有什么看法?
刘清:我觉得,作为遇难士兵的家属,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甚至没有人忍心在这个时候去更正他们。但问题是,这个想法未免有些一厢情愿。是的,常规战争中,交换战俘的事时有发生。但你想想看,常规战争有将战俘的头砍下来的吗?要知道,与我们交手的,是一帮丧心病狂的亡命之徒,生命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什么,他们能把自己做成汽车炸弹,能开飞机,连人带机炸毁你的大楼,他们会在乎几个被俘士兵的生命吗?我相信,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知道生命的价值,有关交换战俘的营救方案肯定有过。但问题是,直到有人承认之前,你知道跟谁去交换吗?他们肯换吗?因此我说,起码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应该责备军方。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尸体发现后的第二天,在DNA尚未确定身份之前,军方就通知了家属。还有消息报导说,通知的时候,甚至向家属描述了尸体因颈部以上解体而无法辩认的理由。因此,有关方面指出,这种做法有失妥当。这事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军事常识的人来说,对错都无从评价。请问,您觉得,这种做法是否妥当?
刘清:我认为,这事处理得似乎不够妥当,有明显的舆论宣传迹象。按常规,要想通知家属,起码也要等到身份确定了之后。否则,一旦有了转机,比如,DNA检验确定不是,你还怎么回头?另一方面,即使通知家属,也没有必要说得那么清楚,就说“执行任务时不幸阵亡”足矣。你把那么骇人听闻的惨状描述给一个母亲听,做母亲的,还活不活呀?
记者:是呀。您刚才说,有舆论宣传迹象,是指什么?
刘清:还是那句话,心情可以理解。我想,无非是出于教育国民认识我们面临的敌人有多么凶残、多么丧心病狂的目的。但它的客观效果是,它让一个母亲在失去了儿子之后,又在心灵上戳下了一个永生不能愈合的伤口。
记者:是呀。无论如何,到今天,好像还没有DNA检验结果。但愿那两个母亲还有一线希望。
刘清:可不是他两个,就是另外两个。哪个母亲不是母亲?哪个儿子不是母亲身上掉下来肉?现在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乞求这场战争早点结束吧。
-独家专访著名时事评论员刘清先生
乃枫
刊载于《城市杂志》周刊
战争是残酷的,是战争总要流血牺牲;
历史可以评价战争,而军人的荣耀永恒。
眼前这场颇有争议的伊拉克战争打到今天,几乎天天都有坏消息传来。出于稳定时局的善意考虑,人们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听到关于前线阵亡将士的人数统计了。然而,我们这些有幸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尽享天伦的普通美国人,恐怕一天也没有忘记那些正在消烟弥漫在战场上,为美利坚的荣耀而浴血奋战的血气方刚的军人。美利坚的荣耀属于他们,而军人的荣耀,正如天地、日月-永恒。
本周初,坏消息再次传来。这次的,更是触目惊心-23岁的克里斯丁•门恰卡(Kristian Menchaca)与25岁的托马斯•娄维尔•塔克(Thomas Lowell Tucker)上星期五于巴格达城外执行任务时失踪。
星期二,有消息传来,军方搜索人员在离二人失踪现场不远处发现两具尸体。据称,尸体颈部以上解体,有理由相信,他们很可能被敌人以最惨绝人寰的手段予以杀害。
关于身份的NDA认证尚需几天时间,但消息已经过早地通知了军人的家属。不难想见,两个可怜的母亲该如何肝肠寸断。
就在几天前,塔克的母亲还收到了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中说,“为我自豪吧,妈妈,我是在为保卫我们的国家而战。代我向姐姐,还有我的小外甥问好。我挺好的,过几天就要回家了!”
是呀,儿子过几天就要回家了。这对于牵肠挂肚的母亲,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母亲等来的,竟是如此噩耗!
的确,对于这场战争的价值,我们何尝没有争议?然而,争议却绝不影响人们在灾难面前团结得更加坚强。此刻,每一个有良知的美国人的心,都早已飞向了遥远前方的大漠消烟,飞向了两个肝肠寸断的可怜的母亲。本刊记者怀着一颗沉重的心,访问了同是军人,同样顶过枪林弹雨,甚至把一双眼睛仍在炮火中的刘清先生。
截然不同的区别
记者:刘清先生,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尤其感谢您答应回忆当年您在战场上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在开始采访之前,请首先接受我代表《城市杂志周刊》的全体读者,向您转达的一份崇高敬意。在我们的读者看来,不管哪个时代,也不管哪个战场,只要他是军人,在他的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退缩,甚至挺身献出过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包括生命,那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不管他是否还活着,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刘清:真感谢你,这么多年了还这样说。军人也是人,也有感情。你这话,叫我听了心里很热。
记者:您知道,从战争开始直到今天,几乎每天都有坏消息。但不知为什么,这次听说被人屠杀的两个年轻士兵,好像叫人心里格外不好受。
刘清:我也是一样。
记者:那就请您从一个军人的立场、一个过来人的立场,谈谈您对这一杀戮事件的看法吧。
刘清:首先,我想说的是,作为军人,从被征招入伍的那天起,你就已经抱定了为你做军人的天职牺牲的决心。战场上嘛,两军对垒、炮火横飞,子弹那东西可是不长眼睛的。因此,牺牲是必然的。牺牲固然叫人痛心,但我不会为牺牲吃惊。我吃惊的是,仗打到这个份上,打到军人丧失了理智,甚至动用了砍头杀战俘的骇人听闻的手段,这是常规战争中绝不多见的。但它也足以说明,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有多么凶残。
记者:对不起,我想插一句。您说到丧失理智,这几天正在审理的我们的士兵曾向当地无辜百姓开枪的事件,是不是也属于丧失理智的行为?
刘清:当然,案件正在审理。如果通过审理确定他们的确那么做了,当然同样属于丧失理智的行为。当事者为此应该接受军法的制裁。但这两者之间是有截然不同的区别的。首先,我们的,是各别士兵的个人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基本区别就在于,那些各别士兵的行为,我们的政府和军队是不接受的、不认可的、不容忍的。将近一个月的调查,以及接下来的开庭审理,还有后来很可能对开枪士兵的严肃处理,乃至依法判决,就是最有力的说明。我们是文明国家、文明军队,仗可以打,但滥杀无辜却绝对不行。而他们的呢?是盖达头目公开承认的军事行为,不是吗?今天不是还有消息说,盖达头目公开宣称人是他亲自动手砍的吗?因此,他们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军事行为,而并非个人所为。
记者:您的这个解释很有必要。我想,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正在审理我们的士兵向无辜开枪事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被俘士兵又被盖达份子砍头屠杀,表面上看,好像一报还一报,其实不然,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我想,您的解释很有军人的分量,它一定会使很多人澄清模糊认识。
军人的荣耀永恒
记者:我想问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您知道,凡是战争总不免要接受后来历史的评价。往往,一场你所曾经为之出生入死的战争,在后来的社会评价中却被人们否定了,比如,我们的越战。不管这种否定是否能经得住后来的历史考验,或者说它是否近人情,做军人的,心里想必总会有那么一股怨气。随之而来的,军人的荣耀也跟着缩水、打了折扣。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军人的荣耀的,我的意思是,哪怕是在一场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战争中所赢得的荣耀?
刘清:我非常愿意回答你的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确立一个讨论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军人,或者说,你自己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军人。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军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做平民百姓的时侯,对政治有发言权,在退役之后也有发言权,但唯独在他服役期间,是游离于政治之外的。他本人,乃至他肩上所负的军人的天职,都不允许他对政治做出任何评价。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很有可能发动或者参与一场后来被历史否定了的战争,而这场战争又是军人参与打的,因此,表面上看,好像战争的正义与否与参予的军人有关。其实不然,军人就是军人,战争的正义与否,与军人本身毫无关系。身为军人,他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往大里说,他的国家叫他往哪里打,他就往哪里打;往小里说,他的上一级军官命令他前进,他就绝不应该后退。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这场战争后来是否被否定,军人就是军人,除非你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否则,只要你敢于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军人的荣耀是永恒的。
记者:我非常赞成您的说法。
刘清:还需要补充一点,也是最实际的一点,那就是,作为军人,实际上他是无权选择的。第一,当兵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逃避兵役是犯罪的。你没有理由说,“不行,我要考虑一下这场战争是否正义”,“让别人去吧,我不去”,等等;第二,战场上,你的上司的命令就是天职,你要绝对服从,命令你冲锋的时候,你要是敢退却一步,你的上一级军官有权将你就地正法。
记者:明白了。刚才开始的时候,您说您愿意回忆一下您所经历的那场不堪回首的战争,那我就斗胆问一个我一直试图回避的问题。
刘清:问吧。
记者:您的……眼睛是怎么失去的?
刘清:是在炮火中。不过,不提它也罢,我早已经忘却了。何况,我的好多战友们都远没有我幸运,他们如今都还躺在那里。
积极营救与过早通知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其中一位遇难士兵的舅舅批评军方说,他们应该尽早组织营救。说我们有若干在押战俘,为什么不尽早提出战俘交换?您对这个批评有什么看法?
刘清:我觉得,作为遇难士兵的家属,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甚至没有人忍心在这个时候去更正他们。但问题是,这个想法未免有些一厢情愿。是的,常规战争中,交换战俘的事时有发生。但你想想看,常规战争有将战俘的头砍下来的吗?要知道,与我们交手的,是一帮丧心病狂的亡命之徒,生命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什么,他们能把自己做成汽车炸弹,能开飞机,连人带机炸毁你的大楼,他们会在乎几个被俘士兵的生命吗?我相信,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知道生命的价值,有关交换战俘的营救方案肯定有过。但问题是,直到有人承认之前,你知道跟谁去交换吗?他们肯换吗?因此我说,起码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应该责备军方。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尸体发现后的第二天,在DNA尚未确定身份之前,军方就通知了家属。还有消息报导说,通知的时候,甚至向家属描述了尸体因颈部以上解体而无法辩认的理由。因此,有关方面指出,这种做法有失妥当。这事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军事常识的人来说,对错都无从评价。请问,您觉得,这种做法是否妥当?
刘清:我认为,这事处理得似乎不够妥当,有明显的舆论宣传迹象。按常规,要想通知家属,起码也要等到身份确定了之后。否则,一旦有了转机,比如,DNA检验确定不是,你还怎么回头?另一方面,即使通知家属,也没有必要说得那么清楚,就说“执行任务时不幸阵亡”足矣。你把那么骇人听闻的惨状描述给一个母亲听,做母亲的,还活不活呀?
记者:是呀。您刚才说,有舆论宣传迹象,是指什么?
刘清:还是那句话,心情可以理解。我想,无非是出于教育国民认识我们面临的敌人有多么凶残、多么丧心病狂的目的。但它的客观效果是,它让一个母亲在失去了儿子之后,又在心灵上戳下了一个永生不能愈合的伤口。
记者:是呀。无论如何,到今天,好像还没有DNA检验结果。但愿那两个母亲还有一线希望。
刘清:可不是他两个,就是另外两个。哪个母亲不是母亲?哪个儿子不是母亲身上掉下来肉?现在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乞求这场战争早点结束吧。
前一篇:微瑕白璧 OR 一角冰山
后一篇:许个心愿给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