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企业有70多个注册商标,而且还嫌不够;其中多个与国际、国内知名公司的产品名称撞车;这种撞车是抄袭?是巧合?还是他人无理狡辩?于是,发生了一宗官司,这件尚未定论的商标纠纷案牵动了媒体。被称为商标“黑客”的这个企业的老板引发了商标界的一场轩然大波。众多媒体纷纷跟进,焦点的中心是“抢注赚钱”。
这个所谓的商标“黑客”在这口炒作的热锅里会说些什么呢?是解释这些撞车仅仅为偶然、 一个人的思维与多个人思维的巧合?……
我们同样关注这件事,同样关注这位商标“黑客”。我们面对了他——北京小秘书电子集团 的总经理李惠民。
小时候是楷模
李惠民一直是顺利的,从小都是难得的顺利。
生在农村的李惠民,自幼深受家族上下众人的无限宠爱;从小学到高中,李惠民是得意的, 他的学习与至今依然是所有老师与校长的骄傲,而且一直是母校给后生树立的楷模;因为特殊的原因,孩提时的李惠民就开始接触外国人,感受外来文化,这也许对他日后成为“英语专家”颇有影响;不与无意义的对象抗争以保存实力的人生哲学,也许是李惠民今天面对这场纠纷怡然自得的心态基础。正是这些同龄人所难得的儿时环境与生活,造就了李惠民不同凡响的自信,并且决不刚愎。
自信与顺境往往会诱惑人的使命感。一种成就大事的使命感驱动着李惠民,使自信中裹夹着不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李惠民没有这个命。为了让自己在自信中变得坚毅,他开始自找苦吃。他认为只有学会在失败中步步发展,才能“做更多、更高的事”。
这位20岁大学毕业,曾经在水利厅工作,希望自己成为高工、研究生、教授,设想过自己60岁时从厅长的位子上退休的李惠民,有一天突然觉得,这种60岁固定了的生存状态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决定打破得之不易的顺境,下海去。
“我有麻烦的时候,决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找的。我经常检讨自己,经常跳出来想一想 ,自己这么做有没有错。”李惠民的体验告诉他,一件自觉当时已经做到极致的事,假以时日而再检讨,思想上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同样是许多聪明人所共有的进步模式,但李惠民做得自觉而又彻底。
下海经商是李惠民自找的麻烦。更麻烦的是,他总是习惯性地回过去审视、反思,给自己不自在,从错误中寻觅启迪和发展。尤如一位雕刻师,一手拿着锺子,一手拿着凿子,而雕刻着自己的肉身和灵魂。一锤一凿,痛自己、苦自己。而这般痛,这般苦,真是李惠民追求完善定位的必需。
会赚钱的“红小兵”
李惠民的一直顺,很多是他自己创造的,包括小时候一些物质方面的顺。
70年代,学校流行白衬衣、蓝裤子,甚至成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但农村封建,白衣服太象孝服,农民们很抵触。身为班长红小兵大队长的李惠民是必须带头的,可他一样穿不上,家里 同样不给买。李惠民从当时正兴的“发展经济多种经营支援国家”的口号中受到启发,决定养兔子,挣了钱展现他的红小兵“领袖”丰采。
凭着受宠爱的优势,李惠民花了五毛钱,弄来了一对小白兔。他使劲割嫩草,使劲喂兔子, 几个月,一窝七、八个幼兔,兔子一窝一窝养,一窝一窝生。他把养的白白胖胖成年兔子卖给人民公社畜牧收购站,给他带来十好几块钱的“暴利”。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小公务员一月的工资。李惠民的单方面物质欲望开始得到顺利的满足,李惠民的红小兵大队长当得愈加顺“当”,白衬衣、蓝裤子,运动鞋,开始成为少年李惠民的标志。
这段经历,是李惠民经营意识的启蒙期,使他从此开始喜欢琢磨“赚钱”这一游戏。
成功决不是偶然
上了大学后的李惠民,连吃都带着经济头脑,甚至以此作为他挑好菜吃的注脚 。他发现,熘丸子三毛,成本两毛五;烧豆腐两毛五,成本的一毛五;煮白菜5分,成本可能只有一分多点。价格越高,利润越低,好吃又合算,所以,李惠民是“有熘丸子不吃烧豆腐”。在那时,能琢磨这些,是一种能耐。
这种能耐下发现的利润空间的落差,最后演变成了李惠民了第一注原始积累的开发思路。
一个小软件,一个在计算机里存了十几年的小软件,看起来它的价值就象一堆白菜,有钱的 和没钱的主妇都不怎么看得上。但李惠民要把它煮了、卖了。他认定把这个别人根本看不上 的东西扩冲丰满,变成最起码有人觉得还可一尝的小菜,钱是赚得到的。事实证明李惠民颇 有慧眼。这个加工修改后的软件尤如巧妇精心烹调后的醋溜白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个全新 的软件是低成本的,相对的利润空间是大的。就是这么一个小东西,在1989年那个时候,给李惠民利用业余时间赚了将近20万。
小秘书的一位代理商谈李惠民,一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产品,让他们如此这般地策划、包装一下,也能变成一个很有卖点的好商品。他觉得很难思议。
李惠民不客气地声称:“这是我们与众不同之处”,“说明我们在挖掘产品的功能上,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且是深层次地、一层层地挖出产品潜质。挖出来,让别人看清楚,一个产品就被认可了。”他说他这两年哪儿都不去,就在屋里把过去的经历回忆、分析、总结、提高,觉得很充实,很有意义。“我是个做事肯钻、务实而且扎实的人,如果我成功,决不会是偶然的,”他这样表白,“今天还称不上成功”。
他好象进入了任何一个状态都会特别投入。当年大学时的“会吃”,大概也是一种特别投入的另类形态。
现炒现卖的理想
李惠民尤其能学以致用,但是,“大学时,我不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我的英语在学校比赛第一,但读的书非常少,只是上课认真听讲,把教科书《公共英语》一、二、三册,每本读透,外加一套《英语科普文选》扩大词汇量,弥补课本的狭隘性。也有广泛的时候,但广而不滥,善于抓重点”。李惠民的话听起来是普通的。但同样读透了他的话后,发现他有类似于“现炒现卖”的特殊本领,而且“炒”得好,“卖”的俏。想得到什么就立刻拿起有这个什么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然后就用这也是李惠民的能耐。
大学时代有两本课外书给李惠民的影响很大,一本《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们告诉了他进行一个课题研究应从那几方面去进行,从有限的实验中得出最多的成果,另一本是美国作者写的《有效的管理者》,如何有效率,那时,李惠民开始追求效率,后来有一次 中央电视台采访他时,他问要出镜多长时间,1分钟,好,他准备了150个字用来说话,结果一遍就过。
一位学者曾说:生命不在于多长,而在于效率。
“我是一个内心深处崇尚效率的人,当没有效率的时候,我会急得不得了。做一件事,我要首先分析可行性,没有,不管什么情况放弃、决不做。我一般不会感情用事,因为人们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往往不自觉地选择感性,人就是感性动物,而我善于将理性从感性中分解出来。一件事多数人认为它没有可能性,你这么做简直是在冒险,我自己经过深入分析后认为别人分析的的不全面,可能你能成功,这时我肯定做到底。”
李惠民笑称自己的公司是一个企业经营实验室,这儿一锄头,那儿一棒子,开垦了很多热地,打了很大堆枣,开发了多个华昌,多领域多项目。正是由此而来的丰富经验,使他对各种经验有着深刻体会,而追求效率使他形成了经营的直觉。有人说他武断,但他的武断不是不加考虑。
“中国有这种情况;第一批下海赚钱的人后来钱全没了,为什么?第一批他赚到了钱 ,但是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今天打麻将,明天打扑克牌,打麻将赚到钱了,扑克牌就全输掉了。” 李惠民的特点则是通过善学,其大脑思维倾向于研究一个问题,吃透之后大踏步进去,在没有吃透之前,利用自己的企业经营实验室,旁敲侧击,到处去探索,驻脚一个点。
“当我刚进入某个状态,我会显得很愚笨”。比如学开车,弄一个本,教练说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他总问可以这样做吗?不可以那样做吗?“你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才能对事物全面了解,整体把握,才会有个真正的高效率。”当李惠民对事 物一知半解时,轻易不会没话,惜言如金,所以能被他认可的人,会有一种荣誉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