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立红:从一首诗的诞生,论经验叙事诗歌的创作与欣赏

(2019-03-16 00:53:38)
标签:

陈立红

诗歌

经验叙事

生日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生日的诗意,一首诗是如何诞生
——论经验叙事诗歌的创作与欣赏
文/陈立红


生日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开始,对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要。因此,“过生日”成了一个人的节日,成了一种文化。在城市青少年中间,甚至成了一种时髦。你的生日在哪过?宾馆、酒店、歌厅、影院,甚至国内外旅游,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和家长的实力。小孩子欢天喜地,家长却叫苦不迭。

我出生在河南桐柏农村,小时候过生,母亲会煮个鸡蛋给我吃,最早还要把鸡蛋用红纸染成红色,很好看。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源自古时候小孩降生后的“报喜鸡蛋”。

外国人过生,一年只有一个。中国人过生,一年可以过两个,一个是农历生日,一个是阳历生日。如果赶上闰月,一年可以过三个生日。如果把这个告诉老外,应该可以羡煞全世界。

早先,每逢小惠生日时我会问她:亲爱的,想要什么礼物啊?她总说不赶时髦,不用买礼物。我就自做主张买些小礼物。一开始她还挺高兴,后来她总觉得我买的礼物不好,还瞎花钱。等到又一年生日时我再问她:亲爱的,想要什么礼物啊?她说,那你给我写首诗吧。我说,好。心想这个不用花钱,可以手到擒来。于是,在小惠生日时给她写诗,成了我俩的约定。

一开始写生日诗,真的是一挥而就,像李白说的那样倚马可待。诗写好了发到博客上,小惠很开心,我也很得意。谁知她竟兴奋说,过几天再要一首!我说为啥啊?她说,农历是生日,阳历也是生日,过几天阳历生日我要再要一首诗,不问你要礼物啦。她这样说貌似有理,我也是得意忘形,便满口答应了。

但是,时间一长,发现不好玩儿了。每年两首生日诗,很多年后,我发现生日诗的题材有些穷尽了。有一年实在没有灵感,就改写牛郎织女的故事,谁知竟写成了长诗。写作是我少年的梦想,但因忙于工作,我的写作一直处在停止状态。虽然有很多创作计划,但都是记个题目或提纲便停下了,甚至连诗也写得很少。小惠有些担心,就用这个办法催我多写一些。

给小惠的诗写得多了,我还发明了一种新诗体,叫“四三体”,因为“四三”是我俩的幸运数字。“四三体”共12行,分四行三节或三行四节,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获得更大的容量,一般采取经验叙事的语言方式来结构。

小惠农历生日到来前两天,我一直在琢磨今年写点啥。最先闯入脑海的诗句是“亲爱的,在你的生日里想起老家/想起杏花,春雨,河南”。因为小惠多次给我讲过她的出生地——老家和院子里的两个大杏树,再加上北京刚刚下了小雨,很有春雨的感觉,所以,便化用了古诗“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

但是,写下之后发现,“河南”用在这里有些太满。因为河南是很熟悉的老家省名,它的本意“大河之南”人们已经难以感知,必须修改,可供选择是唐河、毕店、岳庙。用唐河,感觉还是太熟悉。用毕店,又太生,缺乏可直感的字面含义。最后决定用“岳庙”,因为这是小惠出生的村庄,再加上村名有个“庙”字,可以增添诗的神性气息,营造神秘的氛围。同时,用最小的村庄作为基点、原点,也为接下来的“想起青春,桐柏,唐河,想起信南公路上一路忐忑/一路忧愁”埋下伏笔。

《在你的生日里想起老家》这首诗是典型的“四三体”,为三行四节,全诗分四节,每一节分为三行。整体上又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两节,主要书写小惠的出生和爹妈对她的爱,“爹爹老来得女,把你捧在手心/凝视明珠”——

娇柔的光,映着初春的绿,杏花的粉
映着田野,阡陌,晚空,斜梁单车的铃声
像清脆的风,抚摸着爹爹满脸的沧桑,双眸的怜爱

几个画面,用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叠印在一起,还原小惠从童年到少女时代的美好时光,凸显爹妈的“满脸的沧桑,双眸的怜爱”。小惠骑着单车走过“田野,阡陌,晚空”,“斜梁单车的铃声/像清脆的风”让“初春的绿,杏花的粉”更加生动感人。

下部写小惠的青春,写小惠和我的认识与情感。唐河与桐柏,两县相距一百多公里,在1980年代,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会认识的。但奇妙的是,小惠来桐柏看同学,结果我们认识了!“想起青春,桐柏,唐河,想起信南公路上一路忐忑/一路忧愁。想起郑州,你在教室里读信,写信”

在诗的末节,“爱在笔尖流淌。”是一语双关的表达,既紧接上一段书写我们之间的以书信联系,以笔传情,“如月辉倾泻山川,浩荡无边/充盈天地,心胸。”又用“像归来的燕子回到老屋”的比喻,表达她对爹妈的爱和思念,“回到院中的大杏树下,爹给你的童年读着杏花”。小惠对爹爹的感情极深,父亲去世那几年她每星期都要闭门长哭,写下长诗《亲亲的爹》,我读后极为震撼,从新诗专业的角度来审视也堪称佳作。这是压抑情感的爆发。

每一首好诗,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应具有多种品味欣赏与解读的可能性。我从个人创作的角度,对这首诗的内容与背景做了介绍与阐释,方便大家理解和欣赏。需要特别提示的是,经验叙事诗歌的特点是,在叙事中表达生存经验与人生感悟,表达所指与能指,表达戏虐与反讽。

阅读经验叙事诗歌,不要拘泥于分节与建行的外在形式美,而是要先找到诗的语感与气息。在阅读时不能在分行与分节处停留太长时间,以免语义和情绪断裂。事实上,作者为了强调这种连贯性和循环往复一咏三叹的效果,还会故意将一个诗句放在两行中叙述,用诗句中的标点做语义的标注,控制情绪的流动。如诗的开始,“亲爱的,在你的生日里想起老家/想起杏花,春雨,岳庙,想起妈妈在厨房里做饭/炊烟袅袅。想起爹爹老来得女,把你捧在手心/凝视明珠。娇柔的光,映着初春的绿,杏花的粉”,这样不分行连续阅读,叙事表层的语义大致是清晰的。当用诗行的形式排列——即诗的建行与分节后,会产生奇异的“错觉”:

炊烟袅袅。想起爹爹老来得女,把你捧在手心

这样处理,叙事表层的语义多出了另一层含义,即“炊烟袅袅想起爹爹老来得女,把你捧在手心”,会产生语义的双关性、多义性。在这里,“炊烟”既可以是实指,是妈妈做饭的炊烟,营造小时候老家温馨的乡村氛围,还可以是借指妈妈,表达她对爹爹和女儿小惠的深情。因为爹爹和妈妈都已不在了,只能在诗中还原小惠少时幸福的时光。这样,小惠或者读者在阅读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带入感,才有可能被打动。

再来看这一句:

凝视明珠。娇柔的光,映着初春的绿,杏花的粉

“凝视明珠”本来是与首节的末句“爹爹老来得女,把你捧在手心”紧密相连的一句话,一起连读表达的就是爹爹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的意思。但诗中最好不要使用成语,因为太过熟悉,成语充满诗意或意味的本意已经磨灭,只剩下世俗的比喻,读者阅读时容易“打滑”,留不下深刻印象。用“把你捧在手心”来叙述,既有动作细节,也是一种比喻,可以把爹爹抱着小惠不撒手、捧在手里看不够,以及极为喜爱与珍视的丰富情感含蓄地表达。还为“凝视明珠”做了暗示与转换,不让语义断裂,接下来的诗句“娇柔的光,映着初春的绿,杏花的粉”便非常自然了。因为,“明珠”是会发光的,映照老家老家老屋和田野,“映着初春的绿,杏花的粉”。这是诗意的表达,在对比与映衬中重新激活被日常熟语磨灭的汉语词汇本意的美。用对偶的方式来表达,可以极大地丰富拓展诗意与空间,也是我向中国自诗经开始的古老诗歌传统的致敬。我的诗都不是随便写的,每一句都要潜心打磨。

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说,了解一些经验叙事诗歌的创作规律和技巧,有助于理解诗歌作品。但也可以完全凭着直觉来读诗,可用“眼读”与“心读”来概括。“眼读”就是读诗句的叙事,把握字面含义。因为诗有建行与分节等形式结构,诗的外在样子本身应该给读者营造一种“诗感”,也叫诗的仪式感。虽然现在读诗不能像古人那样沐手焚香,搞得很神圣,但因为有建行与分节,读者一看,哦,这是一首诗。这其实是提示读者,在读诗时不能像小学生读课文一样囫囵吞枣。

而“心读”则是心灵的内视与品味,是把字面的叙事、形象、场景与过程,转化成内心的形象、意象和意境,在还原与想象中进行二度创作,产生属于读者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背过的诗文,长大后突然灵光乍现,悟出了其中的意味,感到奇妙无比,妙不可言。读诗也是这样,懂一些技巧容易进入,不懂技巧也无所谓,只有诗中的叙事与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发生了碰撞,才能激活读者内心感触、诗意和感动。在浮躁喧嚣的时代,读一些爱情诗,带我们回望一见钟情的爱的初心,也许能够融化我们内心的坚冰,在低吟浅咏中感受经验叙事的独特魅力,获得内心的感动和诗美的享受。


原诗如下:

在你的生日里想起老家

亲爱的,在你的生日里想起老家
想起杏花,春雨,岳庙,想起妈妈在厨房里做饭
炊烟袅袅。想起爹爹老来得女,把你捧在手心

凝视明珠。娇柔的光,映着初春的绿,杏花的粉
映着田野,阡陌,晚空,斜梁单车的铃声
像清脆的风,抚摸着爹爹满脸的沧桑,双眸的怜爱

亲爱的,在你的生日里想起老家
想起青春,桐柏,唐河,想起信南公路上一路忐忑
一路忧愁。想起郑州,你在教室里读信,写信

爱在笔尖流淌。如月辉倾泻山川,浩荡无边
充盈天地,心胸。像归来的燕子回到老屋
回到院中的大杏树下,爹给你的童年读着杏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