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红诗论:诗的主题与内容的丰富性
(2012-11-11 23:28:51)
标签:
陈立红诗论人民性诗歌语言复杂化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说明:诗人星灭发纸条让看一下他的新作《父亲或造像》,抽空认真看了,写下留言进行简单分析。之后感觉该诗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将留言转发博客,算是本人诗论絮语,供大家批评、参考。
你好!发的纸条收到了,遵嘱特来阅读《父亲或造像》这首诗。感觉前一节较好,用白描勾勒出父亲的形象,有一定的典型性。后一大节较一般,像是微薄上公知们对“新闻联播”的反讽。而从“就这样/14英寸的黑白电视/竟一寸一寸/活生生折断/父亲的腰身”开始显得突兀,中间缺乏过渡和必要的逻辑铺垫,显得不好理解。总体而言,此作不成熟,需要大改。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主题模糊,指向不明:不知道你是想言说“父亲”受了新闻宣传的欺骗呢还是被市场化市侩化的新时代所抛弃?诗作篇幅一般都很短小,诗的核心不能搞多元化,不能太散,必须集中,必须有所侧重,有所扬弃。否则容易造成混乱,旁逸斜出反而淹没了主题。
第二,诗意陈旧,思想保守:这样写的作品已有很多,无外乎用高楼大厦控诉茅屋低矮,用今天否定昨天,像伤痕文学、寻根文学、苦难叙事以及微薄牢骚都属于这一类。但这些显然缺乏更客观、更宏大、更深邃的眼光,这是难出佳作的。如果非要写不可,则必须有新的切入角度和新的素材,要写出人的坚守和永恒性的东西,才容易出好作品。
第三,语言碎片,意像不新。这导致你的作品看起来写得很长,但其实没什么内容,比较单薄。新诗已经走过了语言简单化时代,进入到复杂化和繁复化阶段,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在日益复杂化,所以,如果现在仍用简单的、碎片化的诗歌语言来处里当下的复杂经验,则必然会显得捉襟见肘,缺少丰富性。
最后,建议你在诗歌的切入角度和语言出新的问题上多加琢磨。在思想和情感层面,要对主流话语和公知鼓噪保持警惕,不要人云亦云。这些人都是精英,他们跟老百姓想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作为诗人,我们必须也只能站在人民这一边,必须体察人民的幸福和苦痛,写出人民的心声和吁请,尤其要敏锐洞察盛世的隐忧和潜伏的危机,既不图解政治和历史,也不迎合主流和精英,而要时刻保持人民性。因为诗人被称为社会的良知。
这是我的个人意见,专此匆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