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刊》6月号发表《现实的背影》二首

标签:
陈立红诗刊发表现实的背影杜甫文化 |
分类: 发表出版 |
昨天收到《诗刊》6月号上半月刊,发表诗歌作品《现实的背影》(二首)。是两首关于杜甫的诗,即《车过巩义,我想起杜甫》和《拜谒杜甫草堂》。最早在《诗刊》发表作品是1991年2月,发表了《热爱故土》(二首),占满满两个页码,属于重点推出,当时的感觉是很爽的。后来又发过几次。但近些年一直太忙,再加上有了博客,所以没怎么整理作品投稿,正式发表的要少一些。现将该期《诗刊》封面和发表作品页面发布如下,是为记录。
发表文本如下:
现实的背影(二首)
陈立红
车过巩义,我想起杜甫
早晨六点十分,K269次列车进入
巩义,我突然想起诗人杜甫
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
笔架山下的生窑,与邙岭上的墓地
遥遥相对,生与死的距离很近
一代诗圣,只有五十八年
诗人走了,家乡的笔架山还在
像等待一部诗史的悄然出世,还在期盼
大手笔的复活,或者新诗人的降生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时代啊,出生的唐窑
在唐宋元明清历朝的风雨中早已
破败不堪。现在是新中国,修旧如旧
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只是诗人最初的啼哭
不知还在哪块唐砖的花纹里回荡
博古架上的留声机唱片,落满近代的风尘
没有良知的耳朵,无法倾听民间的声音
车过巩义,我想起诗人杜甫
隔着玻璃看见晨雾笼罩的田野,土墩,丘陵
黄土墩下一口口黑黑的窑洞,像一只只塌陷的眼
我看不见诗圣的面容,也听不见他的叹息
列车从首都出发,开往九朝古都洛阳
路过诗圣的故乡,却只停了两分钟
其实,也不必遗憾,抵达诗人心灵的快车
并不需要物质的时间,只需要一颗相同的心
拜谒杜甫草堂
看见草堂,我仿佛看见了前世的影子
茅屋,泥墙,昏暗的书房,干瘦的纸和笔
一代诗圣磨着锅烟灰写诗,写信
向邻居和远方的文友求告粮食、瓷碗、桃树苗
我不知他干瘦孱弱的身躯,是怎样熬过
一千多年前的秋风,冬雪,还有饥饿
园子里到处都是高大挺拔的楠木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楠树,它的
高大、挺拔、气宇轩昂和踌躇满志
令我震撼,让我感动
楠木是天生的栋梁之材
巍然竖立的楠木大柱,曾经肩负着
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的皇宫穹顶
在它的耸立和倒塌之间
是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和衰
杜甫很喜欢楠木。我想
这不在于它的名贵,而在于它是栋梁
危机四伏的盛唐没有选择杜甫
作为国家的栋梁。一生的颠沛流离和
忍饥挨饿,却促使他写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
诗史,成就了一代诗圣辛酸的美名
现在,围着草屋修建起越来越大的园林
在一派浓墨的翠绿中,覆盖着褐黄茅草的
草堂,成了一块鲜艳的补丁
我不知它能否缝合历史深处的伤疤
能否抚平后代文人心灵的隐痛
载《诗刊》2011年6月号上半月P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