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在线》封面人物:青年诗人陈立红

标签:
校园在线封面人物诗人陈立红博客诗集现实的背影文化 |
分类: 发表出版 |
《校园在线》总第126期封面
《校园在线》总第126期封面人物:青年诗人陈立红
陈立红按语:博客诗集《现实的背影》继续受到媒体关注,本人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访,谈博客诗集及诗歌创作的访谈摘要,27日出版的《校园在线》周报以封面报道的方式全文进行转发。这期报道,本人被聘为“大学生发明创业导师”,发表了简短的“导师寄语”,希望能对大学生朋友们有所启迪。据了解,《校园在线》是一份面向各高校发行的专业性校园类报纸,以“高校第一传媒”为目标,打造校园传媒第一品牌,是全国存在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青春时尚类校园报纸;隶属于广电报社,国内统一刊号:CN41—0056,每周一出版,套彩16版,在大学校园具有广泛影响。报道全文如下:
陈立红:博客诗集与诗歌创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文燕
编者按:青年诗人、中国青少年广播网总编辑陈立红长期从事互联网工作,对网络文化有深入研究。作为诗人,他最近推出的国内首部个人博客诗集《现实的背影》,是中国网络诗歌的重要收获,网络媒体反响热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主持人文燕专门对其进行一小时专访,畅谈博客诗集和网络诗歌有关情况。该访谈节目已于9月19日下午5时至6时在《网络文化看点》节目中播出,现将访谈摘要转发如下——
主持人:中国首部个人博客诗集《现实的背影》近日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青年诗人陈立红新浪博客“现实的背影”的新诗精选,分《物质的明与暗》《精神的高与低》《灵魂的升与降》三辑。在这里,我们首先向陈先生表示祝贺,祝贺《现实的背影》和广大读者及网民见面。同时,也非常高兴陈先生能来到《网络文化看点》节目和大家共同来分享对于互联网和互联网文化的看法。陈先生,您觉得博客诗集和其他的诗集会有不同吗?如果有的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立红:谢谢!就我个人的理解,博客诗集和传统诗集是有一些区别,主要表现在纪实性、时效性、交互性三个方面。第一,从作品内容来说,博客诗集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个人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每一首作品的写作都有真实的触发点。而传统的诗歌作品,创作性的成分更大,甚至还曾出现了一种思潮,叫“纯诗”运动(指那种不带任何概念化言辞、没有教育性内容和道德说教的诗歌)。我的主张是诗要介入现实生活,因为,现实强大而凶悍,正以物质的方式侵占人们的精神和灵魂。而诗歌的介入,是抵挡和反抗物质挤压的一种方式,一种精神释放和慰藉。已经有人在尝试运用诗歌来治疗情绪性和精神性疾病。
第二,从作品时间来说,博客诗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也就是当下发生的事件,诗歌可以马上做出反应,像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期间出现的诗歌热潮,就是最好的例证。而诗人创作一首作品的开始时间,可以精确到分秒,这也是博客诗集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三,从作品的反馈机制来说,博客诗集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这里,交互性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作品在网上发布之后,网民进行评点,可以促进诗作的修改完善。另一个是,博客诗集出版后,读者阅读诗集时有可能在网上查看博客内容,形成作者与读者的二次互动,而且迅速快捷。而传统诗集的读者反馈机制却很薄弱,再加上读者处于弱势地位,即便给作者写来一封信,也很难看到作者的回复反馈。
主持人:您平常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是直接敲在电脑中还是先写在纸上再誊抄到电脑上呢?
陈立红:在1994年秋天以前,我写诗都是稿纸上写,在本子上写。1994年秋天以后开始接触使用电脑,在电脑上写。5年前建博客后,直接在网上写。现在已经习惯使用电脑在网上写作,在纸上写反倒没有思路了。
1995年1月,我在电脑上写了“换笔后”的第一首诗,题目叫《电脑时代》,这首诗记录了我刚刚接触和学习电脑时的情景。给大家读一下,看看当时的情况。这首已经收入我的第一部诗集《文明的呼唤》。
主持人:您做诗的灵感都来源于哪里呢?互联网当中网友的帖子会是灵感的源泉之一吗?
陈立红:我的诗歌写作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灵感式,有灵感时马上用手机记下来,然后直接发到网上博客,方便上网时再到博客上修改。但是,灵感式创作是需要状态的,如果不在诗歌的状态,灵感就很难光顾,你不想它,思考它,它是不会不请自来的。好的灵感和佳作都是平时丰厚积累和深入思考的结果。我现在做网络工作,平时很忙,根本不可能处在诗人的状态,所以灵感创作作品比较少。第二种是纪录式,有重要的事情,特殊的日子,需要用诗歌以记录,便研究素材、找准角度进行写作,这是我目前写作最多的样式。第三种是专题式,也就是选一个专题或主题进行系列创作。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有整块的时间,这样的创作占的比例也比较小。在诗集中,《流行音乐,四人六重奏》等几首较长的诗属于这一类。
网上帖子一般不大容易成为写诗的灵感,因为帖子内容太多、太杂,根本看不过来,真正有用的东西常常被灌水帖子淹没。但帖子容易成为写评论或杂文的灵感或触发点。
主持人:《现实的背影》分《物质的明与暗》《精神的高与低》《灵魂的升与降》三辑,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如此命名的原因吗?是对生活的什么样的感受呢?
陈立红:对于“现实”的认识和理解,《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个名词,如考虑问题不能脱离现实;二是合乎客观情况,是个形容词,如某人很现实。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应该还有第三种定义,因为这样的定义缺乏哲学意味和人生况味。编辑《现实的背影》这部博客诗集时,我一直想以《现实的背影》为题目写一首诗,当作序诗。但比较遗憾,一直没找到触发点和象征意象,还没写出来,只写出两句“我看不清现实的面容/只看见Ta匆匆远去的背影”,这里的Ta既不是男他、女她,也不是物它,而是个拼音Ta。这就是网络用法,意味着这个“现实”既是男性的,也是女性的,更是物性,泛指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存在和活动。
因此,我想给“现实”再加一条解释,那就是,现实是与人类精神活动相对的一种存在及其状态,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但从后视的角度,未来的角度看,其总体趋势是动态的。所以,对于现实,如果看不到它是动态,那就不够深入。这样说,大家可能有些玄奥。可以举例说明一下,比如一座大楼刚盖起来,都觉得它坚固无比,可以抗八级地震,但是,一百年后,甚至两百年后,它的衰老该如何想象?其实,在刚刚建好的新楼旁边,往往有一堆堆废墟,这些废墟其实就是这些新楼百年之后的命运。这是说人类建造的建筑,就是在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世界,这种现实的变化、进化,每分每秒也都在进行着,只不过这个变化比较缓慢,我们没有耐心和精力蹲下来仔细观察罢了。好在现在科技发达,电影电视中的慢镜头和快镜头已经作了非常形象的解释。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我把诗集分成《物质的明与暗》《精神的高与低》《灵魂的升与降》三辑,意在凸现当今世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裹挟下,物质、精神和灵魂已经并驾齐驱,甚至可以说,物质已经占据优势地位,开始严重挤压人类的精神世界,侵蚀人们的灵魂,这是令人忧虑的。人一旦沦为物质的奴隶,变态和疯狂就很难避免,因为物质无穷尽,贪欲无穷尽。如果追逐物质的过程变成贪婪和掠夺,其精神和灵魂的丧失也就无法避免。
主持人:诗集透过匆忙繁复的生活表象,以诗性的目光探究现实的本质与内蕴,表达了一个中国诗人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对世界发展的看法和拷问,在互联网年代,很多东西都是快餐式的,那么,您如何做到了透过生活表象观察本质与内涵?
陈立红:作为一个中国诗人,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对世界发展发表看法,这个我可以做到,广大网民也可以做到,大家每天写博客,其实就是在发表看法。只不过看法的角度、深度不同罢了。但因为诗歌的影响越来越小,我本人的影响也非常有限,所以这种发表看法其实是自说自话。但是,我是这么认为的,不能因为影响小就不发表意见。或者说,作为一个中国诗人,都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性。
关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只是我的一种愿望,或者追求。面对如此复杂迅猛的现实,想看透TA确实很难。在上面一个问题中,我讲了诗集命名的思考,应该说已经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世界的核心道理并不多,也不复杂。现实和社会的复杂是人为造成的,20世纪以来,光出现的新学科就有几十种。就拿出书来说,原来一般都是32开,现在普遍是16开,而且越印越厚,拿都拿不动,你叫读者怎么阅读?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现在正处在以大为美以多为美的时代,而不是以精为美。
主持人:该诗集作品语言精致,结构严谨,境界高远,厚重大气,是中国网络诗歌的重要收获,您觉得中国网络诗歌的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水平?网络诗歌又呈现出什么特点?就中国网络诗歌的发展脉络给我们的听众做个梳理好吗?
陈立红:好的,先说一下网络诗歌的发展脉络。我个人总结,中国网络诗歌的发展到目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草创期,时间为1993-1999年,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状态基本同步,有诗人开始在网上写诗,创办诗歌网站,但人数较少。第二个阶段是爆发期,时间为2000-2005年,大批诗歌网站和论坛涌现,诗歌圈子和流派风起云涌,并在网上展开论战,一时狼烟四起,蔚为大观,好不热闹。第三个阶段是博客时代,时间为2006年至今,各大网站推出博客系统,诗人们厌倦了论坛混战的口水横行,纷纷转入博客。博客是一种具有个人门户性质的网络工具,非常适合诗人的需要。我在2006年一月开通博客,2007年开始用博客写诗。
关于网络诗歌发展到什么水平,目前尚没有量化的数据。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可以这么总结,网络诗歌数量巨大,成绩不小,但精品和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不多。目前的网络诗歌还只是传统诗歌的网络化,网络诗歌尚未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其实,中国新诗本身,自己的特点也是莫衷一是,关于建立新诗标准的讨论,一些人赞同,而另一些人坚决反对。概括来说,网络诗歌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市场经济的急功近利和消费文化的畸形堕落,这两大势力的冲击,挤压,网络诗歌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很难回到社会主流文化,这是我的忧虑。
主持人:现在在网上喜欢写诗和看诗的人是否众多?他们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共同点?
陈立红:网上写新诗人的确实很多,估计有十万多人。如果全国按3000个县级行政区算,每个县大约有30多人。最近几年,写诗词的人数激增,退休干部不少都喜欢写诗词。如果加上大学和高中生诗人,这个数字估计得翻一倍,甚至更多。因为诗歌是属于青春的,或者说,人的青春时期就是一首生气逼人的好诗。
但在网上看诗的人并不是很多,大都是各自为战,或者以圈子为基地,山头林立,有不小的门户之见。不同派系之间,甚至恶言相向,相互论战。访问量大的博客或个人,主要集中在报刊主编和编辑那里,一篇诗文总有千余人的点击量,一二百人的个人留言。因为,刊物主编和编辑拥有发稿权,博客留言套近乎,可以混个脸熟名字熟,增加发稿机会,这都可以理解。
我感觉,不写诗,纯粹看诗欣赏诗的人,好像不多见。因为现在人们除了给小孩教一些童谣、诗词之外,自己早已丧失了欣赏诗歌的心境和兴趣。
主持人:您长期从事互联网工作,现在您担任的就是中国青少年广播网的总编辑,那么长期的网络工作对您的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您在创作的时候会选用网友们喜欢用的那些网络流行语吗?
陈立红:对这个问题,我在诗集的自序中曾经论述过,我感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对人具有巨大的规定性。像一个游戏,一旦加入其中,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而成了一个机构一个公司的零件或附庸,成了机构文化企业文化塑造乃至改造的对象,这是网络时代青年诗人的生存困境。因此,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到网上写诗,已经成为许多诗人抵御物质挤压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网络时代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心灵家园。
在诗歌写作中,我会使用网络词语,有时还有神来之笔。7月份我写了一首短诗《莫兰迪的瓶子》,其中有一句写完之后感到很有韵味:“季节的光影正在擦亮高楼的玻璃/杯具遍地,可乐杯、绿茶瓶在胡乱追风”。这里“杯具”就是网络用语,是悲剧和反讽悲剧的意思,因为用了这个词,此句后面紧跟的“可乐杯、绿茶瓶在胡乱追风”就显得非常生动和自然,形成了诗句内在逻辑,极富象征和联想。
主持人:您在《现实的背影》之前还曾经有过一部诗集《文明的呼唤》,那是在2007年创作的,那么,两部诗集相比,您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
陈立红:两部诗集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在《文明的呼唤》中,第一部的标题叫《祖先:历史的面容》,第二部的标题名字是《家乡:现实的背影》,第三部的标题叫《文明:未来的呼唤》。也就是说,博客诗集仍在继续深化“文明的呼唤”这一宏大主题,只不过这一次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精神,关注灵魂。
陈立红:诗人,评论家,中国青少年广播网总编辑,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河南南阳桐柏人。1966年9月出生,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曾获中国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贡献奖”及《诗刊》《诗神》等颁发的优秀诗歌奖9次。自印诗集《世纪的谎言》《在友谊和爱情之间》等多部,出版诗集《文明的呼唤》,主编编辑图书10多部,发表论文《世界文明从冲突到融合的时空范式》《诗歌的语言、结构与文化定位》等数十篇,主编网上“鲁迅纪念馆”及“鸦片战争纪念馆”百余个。倡导中国气派诗学理念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模式,致力于中华文明传播和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