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坡:盆地边上的守望与解读
(2009-12-13 05:06:36)
标签:
张中坡文学评论散文随笔集盆地边上南阳钱钟书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盆地边上的守望与解读
——评张中坡散文随笔集《写在盆地边上》
文/陈立红
当今文坛,文学批评呈现出“批判”和“评述”两种大相径庭的向度。前者是剑拔弩张的“大批判”文风,如“作家批判书”系列,虽然也指出了不少创作问题,但总给人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的感觉,许多结论也是以偏概全,不那么令人信服。后者侧重于作品的分析与评述,阐发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如报刊书评一类,但对作品存在的问题或局限往往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谈,让人觉得广告的嫌疑比较大。在这两种评论向度之间,应该还有一种更加客观、从容、理性和深入的向度,这无论是对被评论者还是对文学事业以及一般读者,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南阳青年作家群中,七○后张中坡以文学评论见长,他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扎实厚道的文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位特点比较鲜明的青年评论家。
上月末回方城办事,见到神交已久的张中坡,看到了他的散文随笔新著《写在盆地边上》。这是我们在互联网上联系两年多后的第一次晤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对他的生活、工作和创作有了较为真切直观的了解。《写在盆地边上》是张中坡继《千年大雪》和《内心的动荡与回响》之后的第三部作品集,分萍踪心影、情系家园、故人忆旧、浮生闲思、回味经典、解读宛军、醉看文友等七辑。其中约有一半的文字是解读南阳作家及作品的文学评论,对刘正义、盛丹隽、水兵、苏菡玲、崔鹤、一地雪等20多人的小说、散文和诗歌进行品评,见解独到,分析深入,论述充分,对多种文学体裁的批评均驾轻就熟,显示出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扎实功底。特别是对于一个青年批评者来说,在浮躁喧嚣的快餐文化充斥视野的时代,能够摒弃虚张声势,而以日臻老到的文风和心态研究评论当下的文学作品和现象,确实非常难得。
从张中坡的文学评论和散文随笔中,我感觉他像南阳文学的一个真诚的守望者,站在盆地边上充满感情地守望着南阳文坛的风起云涌,用自己的学识和辛勤劳动阐释着南阳作家作品的生活万象、人生况味、情感世界和精神向度,记录着所见所闻所思和灵魂深处的震撼与感动。这是一种甘为他人梯的工作。对在政府办工作公文写作任务日益繁重的他来说,还是一项忙里偷闲的业余劳动,无疑需要巨大的热情和持久的毅力。在文学作品乏人问津、媒体舆论可以左右人们的阅读趣味的当下,真诚透彻的文学批评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是一种来自第三方的对作者和读者共同的关切与提示。著名诗人王怀让曾呼吁:“对青年诗人,不仅要鼓励,还要鼓吹。”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这一点上,张中坡虽然还不是著名的青年评论家,也不具备媒体资源优势,但他仍在网上挑灯读着品着写着评着,他的评论对激励南阳青年作家的成长和成熟,确实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在这个品评交锋过程中,他自己也在不断成长,理论视野和水平得到快速扩展与提升。在文学日益功利化的当下,这种不计报酬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动人画面,在全国已非常罕见,尤为值得珍视。
《写在盆地边上》是一个颇有意味的书名,它蕴涵着张中坡对家乡的一腔深情和自我期许。方城县是张中坡成长、生活和工作的家乡,位于南阳盆地的北部边缘,从三国火烧博望坡遗迹就可触摸到方城历史积淀的厚重和温度。他的散文随笔多着墨于身边的事物,包括“山水、家园、世情、人文与读书”,可能是专注理论的缘故,总有更深一步的挖掘和发现,非常难得。从《炼真宫的爱情悲剧》到《探秘佛沟摩崖造像》的历史沧桑,从《望花湖的春天》到《德云山上的大风车》的现代意象,从《远去的外婆》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对生命流失的怅惘悲悯,从《一条狗死亡的两种述说方式》到《怀念农村那些消失的牛们》的自省忧患,在深情动人的叙述言说之中,蕴含着比较深入的理性思考。从地理位置上讲,他说自己处在“盆地边上”,是一个客观的描述,而主观上表达的却是一种谦虚,言下之意是,自己的作品只是“边缘性”文字。但是,对现当代文学稍有了解的人,一眼都能看出这个书名所蕴涵的深长意味。因为它是从一代文学大家钱钟书的著名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借来的。向文学大家学习和看齐,这样的谦虚,其实暗含着青年作家的自信和自我期许。张中坡在自序中说,“我常常站在盆地边上眺望,眺望盆地内外,眺望人心内外,眺望文字内外。”在他自我定义的“边缘性眺望”中,其实蕴藏着“进入中心”的巨大期望或者野心。这种狂野的志趣和追求令人赞赏。
一个评论家学术地位的确立,不但要有几篇匠心独运、振聋发聩的论文力作,还要建立独具个人特色的理论体系。作家靠作品说话,评论家亦然。张中坡是七○后青年评论家,非常年轻,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继续学习深造,如何在散点透视南阳文学的过程中,找到基于中国文学视野构建理论专著的途径,这对他今后的学术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