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延文:驰骋文明的沃野-评《文明的呼唤》
(2008-08-19 22:30:29)
标签:
阎延文陈立红诗歌评论诗集文明的呼唤评赛观赛文化 |
分类: 诗集《文明的呼唤》 |
陈立红按语:认识阎延文博士,是在去年冬天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在分组讨论时,我们同在第九组。第一次小组会后,我找她聊天,刚好她对我“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审视当下文学创作”的发言很感兴趣,便在会下进行了交流。散会后,去她房间给她送诗集《文明的呼唤》,又就诗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阎博士学识渊博,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深邃历史感的学者型作家,她用10年时间研究、创作“台湾三部曲”《台湾风云》《沧海神话》和《青史青山》,浓墨重彩地抒写了从大陆远古拓荒、到鸦片战争、台湾抗法、抗日保台、直到台湾光复之间300年历史沧桑,出版后海峡两岸反响巨大,被台湾评论界和出版界评价为“这是一部继二月河之后,近十年来最好看的历史小说” ,后改变成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诗集出版后,《南阳日报》拟发一篇评论,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有几篇评论很有深度,但结构庞大,有些太长,报纸不好处理;而短一些的,却又显得不够全面。这样一来,就拖了几个月。后来,就约请阎博士写了这个短评。诗是寂寞的事业,在此特向阎博士和《南阳日报》给予本人创作的关注与肯定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将阎博士的评论转发如下:
驰骋文明的沃野
——评陈立红诗集《文明的呼唤》
●阎延文
陈立红是一个用心写诗、用血煮字的人。他的诗集《文明的呼唤》,虽然采用了比较新颖的诗剧体编排,但丝毫没有戏剧性和游戏感。翻看诗集,感觉诗人是在拼出全部生命放声歌唱。那歌声发自内心,是一曲苦苦的长调,唱给祖先的大地。诗人没有玩弄任何技巧,而是直抒胸臆、明白如话,声声直达耳鼓。这就像不经任何修饰的民歌高手,随口唱出而自然动情。
我由立红的诗集想到民歌,因为那诗不是用笔“作”出来的,而是从胸腔里活生生吼出来的。在诗人笔下,汉字语词仿佛行进在起伏跌宕的山谷中,时而春光满眼,时而冰雪漫空;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撕心裂肺。
全书用一种渐进的方式,把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咏叹,对国际风云和人类未来的沉重思索,特别是故土家园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一泻千里地融入《祖先:历史的面容》、《家乡:现实的背影》和《文明:未来的呼唤》这三个彼此链接的诗歌群落中。于是,诗集有了脉搏般跳动的内在魂魄,那就是立足当代、对亘古至今的文明进行一次反思与呼唤。
在一篇篇诗歌短章中,诗人歌唱:每个中国人都是“女娲的泥孩子”,“春光扬起的毛发就是金色的草原”(《祖先》);诗人坚信,中国古老文明正如蒙古马一样,“巨人一样站立起来/一团红色的火焰/在绿色的旷野上跳跃奔腾”(《马之草原》);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失衡,诗人叹息:“想起久违的诗/但崭新的金笔/却灌不进荧蓝的墨水”(《金色荒芜》);面对日出东方的21世纪,诗人呐喊:“一步一叩我带着未来的诗篇朝拜泰山/向祖先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虔诚地致敬”(《日出东方》)。从幽思远古的《炮烙之刑》、《马之草原》,到短距离抒情的《文明的碎片》、《和谐之光》,诗人的笔在文明沃野上纵横驰骋,仿佛他故乡中原大地上的黄河,腾起一束束耀眼的浪花。
《文明的呼唤》这个书名,很容易使人想到哲学思想著作,用作诗集题目,似乎太“硬”了些,但这正是陈立红的独具匠心之处。他执意要把诗歌变成文明的呐喊,让诗负载起更多的历史和现实思考。这是一种艰难的尝试。长期以来,语言陌生化的创作范式,使诗歌越来越脱离大众,进入失重般的漂浮状态。读不懂的句子才是诗,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诗坛的默认定律。中国诗歌向何处去?《文明的呼唤》回答了这个问题——让诗歌告别喧嚣,回归自我,回归祖先,回到泥土,回到山歌民谣般朴素透明的语境。也许,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但肯定是真诚的。我期待着立红更出色的作品,更期待他在诗歌大地上不断地行走下去,走向大气,走向沉着,走向巅峰。
(作者为著名作家、诗评家、《诗刊》社编辑部副主任、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