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杨廷贤山野狂人诗歌评论陈立红文明的呼唤屈原自杀我们文化 |
分类: 诗集《文明的呼唤》 |
陈立红按语:昨天晚上,大宝给我发来“山野狂人”这篇评论,我给他们回信说:“语言犀利,泼辣俏皮,很有特点。有些地方(中国数千年文化都是阉割人性、民族好吃等方面)虽有武断之嫌,但无妨。评论若全是温吞水,那也会显得平而无味。”山野狂人本名叫杨廷贤,生于1984年12月,贵州六盘水人,现在南京上大学,今年毕业。看看他23岁的青葱年龄,再看大胆辛辣的文风,我想起自己这么大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心境和言说方式,感到很亲切。虽然从评论文本的角度来说,此文放得过开,有些不太集中,但他独具的目光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批判气势,显得颇有才华。因今天是端午节,现予发布。在端午节日到来之际,借此向山野狂人和大宝二位小兄弟表示衷心感谢!并祝各位网友平安幸福!
5月9日补计:昨天晚上,收到廷贤邮件。他说“网名毕竟不正式”,文章署名改用真名。
屈原自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读陈立红诗作《屈原今天自杀》有感
杨廷贤/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端午节快到了,或者说屈原的忌日快到了,读了陈立红先生的诗集《文明的呼唤》,《屈原今天自杀》这首诗让我触目惊心,一下就刺穿了我们的伪装和面具,直入骨髓。
一直不忍心提起屈原,因为老先生实在是一个理想化的人,而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都是以阉割人性为主题。所以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没有几个是活得舒服的,除了屈原,还有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直至王国维、海子……如果要一一罗列出来,恐怕要弄出一本书来才够。这其中数屈原最惨,因为也只有他是最理想化的。
陶渊明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趣,李白则有“但使人生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后退打算,至于说他后来酒醉不慎跳江而死,那也不过是坊间野史,不足为信。而杜甫虽然穷困潦倒,却也没有想不开要跳江自杀。至于苏东坡,他老人家活得滋润着呢。只有王国维和海子傻乎乎的步屈子后尘,可惜了一世才华。诗人一死,长命百岁的小丑们就马上跳了出来,摆出无病呻吟的样子,以诗人的同乡同学或亲属回忆几番,也焕然是一副诗人诗论家的样子了。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死,对现时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充其量是又给这个民族增加了一个节日,以及一个吃喝玩乐的理由和时间。似乎中国人是最记得吃的民族,不管什么节日,总是要和某种食物扯上关系。元宵喝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饼……等等,可能是祖先饱受饥寒,所以有事没事都要提到吃、吃、吃。
所以,陈先生写道:
“屈原今天自杀,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
跟二十世纪,跟九十年代,
跟我们没有关系,
我们只管煮蒜、吃粽子、喝雄黄酒,
我们只管鱼肉只管过节,
屈原最后的呻吟如冰镇啤酒,
在我们的喉咙里咕咚咚下咽……”
然而,“屈原最后的呻吟”,其实还不如冰镇啤酒,没有人愿意下咽,更没有人愿意提起。我们且快快乐乐地过我们的节,至于那个叫什么屈原的疯子,我不认识。
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候读到陈先生这首诗,让我触目惊心。陈先生还有一首叫《汨罗江》的诗,同样是写屈原的,不同的是,那首诗比较典雅,而这首诗比较直白,但是表达的感情却超过了那首诗,给人一种更直接更深刻的内心撞击。诗是感情迸发的瞬间产物,这首诗极尽反讽之本事,将“我们”无知的嘴脸与诗人的死作了鲜明的对比,碰撞出了划破天际的闪电,一下就刺穿了我们的伪装和面具,直入骨髓。
这首诗的写法直接突兀,对比鲜明强烈,惊心动魄。比如开头:“屈原今天自杀,/来到汨罗江边。”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像电影特写画面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还用倒装句法把屈原“今天自杀”这个时间进行突出强调,让读者一看就感到突然和震撼,吸引读者看下去。接下来,用古今时空交错叠加的大量对比特写,披露了屈原自杀前的悲愤和绝望:“湘夫人已走出了诗歌的意境,/在大款的别墅里对牛弹琴;/朱门的酒肉有冰箱冷柜,/再也不会臭名昭著了;”确实令诗人痛心疾首。更让诗人难过的是“人民一样的麦子,/……有谁把她放在心上?”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世上“多艰”者莫过于“人民”。用“人民”作喻,这个麦子的形象颇有深义。
今天,屈原死了。因此,我联想到了普希金,同样是一个早死的诗人,同样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俄罗斯人会在公共场所大声朗诵他的诗歌。而屈原的诗呢,有多少人记得,又有多少人理解?看到那么多纷繁复杂的文字,又有多少人避之犹恐不及,更别提去看了。我们讨厌屈原,如同讨厌杜甫,讨厌鲁迅一样,他们的东西都不是让人觉得好玩的,而只会觉得痛苦。当游戏人生的观念充塞每个角落,当吃喝玩乐已经成为一种娱乐模式,当我们被繁忙的生活压垮,我们更有了很好的借口:“我太忙,没时间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破烂。”所以,端午的时候,我们只要记得这是应该吃粽子的节日,中秋的时候是吃月饼的节日,就已经很对得起祖先了。
“屈原:你闭眼吧!
别睁着死鱼眼看我!
我们没——醉!
真的——没——醉——”
其实,我们醉没醉跟他根本就没什么关系。又有谁会在吃喝的时候记得他是什么人,那不是自讨没趣,扫兴至极吗?
今天的汨罗江水,想必也和大多数江河湖海一样,早就被污染的不成样子了吧。那么,我们的文明究竟应该向何处去?我们的传统究竟前途如何?
不只是“战争的黑血,/污染了这万年的圣水”,还有污浊的空气、繁忙的脚步,都在将她污染、践踏!一种深深的刺入脊髓的痛蔓延开来,强烈的对比和形象的语言,使每个读了这首诗的人都该感到惭愧、惊醒。中国的脊梁再经不起这样的践踏,中国需要这样的脊梁扛起整个文明,才能继续创造新的辉煌,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陈先生这部诗集,都充满了这种担忧。这不是多余的杞人忧天,而是为民族未来所作的鼓与呼。可惜现在多的是风花雪月、无关痛痒的诗作,过多关注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而缺乏对整个民族、文明的思索。一个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的人,我不知道他能写出什么好东西,不过是把写诗作为一种游戏而已。每个人都可以拿出两把刷子,划下几句自以为很深刻的东西,就是诗了。所以,诗歌的泛滥,正在导致诗歌的衰落。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陈先生的这部诗集显得出类拨萃。
屈原自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在快快乐乐地过端午节的时候,能够想一下这个问题,或读一读陈先生这首诗,我想“屈原自杀”就和21世纪的我们发生了关系。在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象屈原如此赤诚“哀民”的诗人正在绝迹。令人震撼和欣慰的是,汶川大地震爆发后,在网上也随之爆发了诗歌热潮,许多网民写下了大量感人肺腑的诗篇,悼念遇难同胞,激励抗震救灾斗志,令专业诗人震惊。这是不是预示着关心人民疾苦这一诗歌传统正在回归?
诗人们啊,不要再躲在你们阴暗的内心深处了,出来看看这个世界吧。
站出来,挺起你的脊梁,为创造中华文明新的辉煌努力吧。
附:屈原今天自杀(二首)
屈原今天自杀,
来到汩罗江边。
你想用两千多年前的江水,
漂洗两千年多年来的灵魂。
但战争的黑血,
污染了万年圣水,
横贯诗经和史记的甘泉,
还在谁的心中流淌?
湘夫人已走出了诗歌的意境,
在大款的别墅里对牛弹琴;
朱门的酒肉有冰箱冷柜,
再也不会臭名昭著了;
唐朝的冻死骨也可以潇洒走一回,
去公安局留影,
到火化炉观光……
唉!麦子,
人民一样的麦子,
廉价的麦子,
比金子更贵的麦子,
有谁把她放在心上?
挂在嘴上的总是口号,
写在奏折上的总是谎言。
你这才明白,
对楚国的一腔热爱,
竟是单相思。
屈原今天自杀,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
跟二十世纪,
跟九十年代,
跟我们没有关系,
我们只管煮蒜、吃粽子、喝雄黄酒,
我们只管鱼肉只管过节,
屈原最后的呻吟如冰镇啤酒,
在我们的喉咙里咕咚咚下咽……
哎,现在几点?
这是猴年马月?
还早,还早,
来,干——
屈原:你闭眼吧!
别死鱼目一样看我!
我们没-醉!
真的-没—醉——
进入屈原肺部的水是痛苦的。
她自然的平静,
被诗神打破。
厄运笼罩人类和精神。
波涛汹涌的不是诗的浪花,
而是大江大海的水不堪重负。
啤酒、矿泉、果汁、言语和心,
现代的水,泛滥的水,
在思想的杯子外干渴。
如未饮一字的稿纸。
天河的波光,
在招谁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