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褚矗:文明的承担—读陈立红诗集《文明的呼唤》

(2008-05-26 20:30:01)
标签:

陈立红

诗歌

诗集

文明的呼唤

评论

褚矗

文化

分类: 诗集《文明的呼唤》

  陈立红按语:褚矗同学是在网上认识的南阳老乡,现在郑州上大学,诗写得很不错。上月末,他给我留纸条,说想看看诗集,我就给他邮寄了一本。前天他留言说,“读完诗集《文明的呼唤》写下了一些读后的文字”。我到他博客一看,很是惊讶和感动,因为他以自己的体验感悟来阅读和解析我的作品,换言之,我的作品在年轻而富于思考的褚矗同学心中引起了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文章说“现在我坐在宿舍一口气读完陈立红先生的诗集《文明的呼唤》心中堵塞,我知道我确有要说些什么的冲动。望望窗外,天已然全黑下来。十几年前陈立红先生是否就是在这样的黑夜里写下他关于故乡的忧伤诗篇,写下一个乡村青年对农村、农民、历史、文明的诗意思考?” 这是凭借诗歌进行的超越时空对话。感谢褚矗同学的用心解读!现将该文转发如下:

  

文明的承担
——读陈立红诗集《文明的呼唤》

褚 矗/文


  20岁以前我生活在南阳农村,现求学于郑州。

 

  南阳的乡村,郑州的都市,陈立红先生两个诗歌的主要诞生地,我都亲历过,或正在亲历着。时日变迁,但他诗中所描述的许多主题却是永恒的。他的许多忧思,至今依然存在着,继续着,甚至于更加严重了。诗人不是预言家,但有时候诗人的敏感,使这一群体能够更敏锐地把握社会的细微变化,这便是诗人的直觉先在。陈立红先生作为一位优秀的诗人,有此等的敏锐觉察力。

 

  现在我坐在宿舍一口气读完陈立红先生的诗集《文明的呼唤》心中堵塞,我知道我确有要说些什么的冲动。望望窗外,天已然全黑下来。十几年前陈立红先生是否就是在这样的黑夜里写下他关于故乡的忧伤诗篇,写下一个乡村青年对农村、农民、历史、文明的诗意思考?

 

  陈立红先生不是那种李白式的天才与浪漫诗人,他是杜甫式的悲悯苦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经历和天才沾不到边,他是一个靠执着奋斗一步步走出农村的农家孩子。他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诗篇必然去思考乡村和城市这两种文明形态的不同所在。诗人不是由天才与非天才来界定的,天才与非天才不会影响诗人的伟大。有一种诗人我们要求他们不仅有伟大的作品,而且有高尚的品德;有一种诗人会有伟大的作品,但不一定就能作道德的楷模;才之后有品,但才大了似乎可以淡化这一点。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久前诗人杨键获得华语传媒文学奖,杨键的诗是要他身体力行与之映照的。今天读陈立红先生的诗集,我以为也是这样的,它生发之真就必然要求在诗人的生活中得到印证。陈立红先生现在正为之奋斗的事业即证明了这一切,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

 

  诗人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对文明的追寻,我以为杨键是决绝的殉葬式的,陈立红是悲悯的接纳式的。杨键面对现代工业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冲击是殉葬式的不妥协。陈立红则是呼唤式的悲悯深情。两者的形式不同,却一样崇高,值得敬意!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诗集的第一部分《祖先:历史的面容》里的诗句吧:“在心灵和土地之上互相对垒设防?/天空的眼睛目睹一切,沉默着,/江河的耳朵谛听一切,沉默着,/高峻的山头思考一切,沉默着,/灵魂在虚空中飘荡若云无家可归,/地震在深厚的土层下面正悄悄酝酿。祖先啊!”(《祖先》)天地山川静默,灵魂失去依所,回顾历史,遥思先人,诗人长长的一声呼唤:“祖先啊!”这一声呼唤里蕴藏了多少含义,我们是无法完全知晓的,或许有痛惜、有无奈,或许有期待、有憧憬,我以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点,而是一个过程,到了最后一定是从容的自信,中华文明穿越五千年,一定会重获辉煌。整部诗集以此篇为开端,其意义不言而喻,寓意深刻。

 

  早在陈立红20多岁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热血青年之时,他就开始思考历史,思考世界,思考中华文明,并把这些关于历史、文明的思考以诗意的形式熔铸于笔端。

 

  在这部诗集的第一部分里,他写到孤独耀眼的黑夜之灯火,那守候之火,希望之火(《永恒的灯火》)。他写《诗歌精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诗人就敏锐的觉察到当代诗歌的尴尬处境。物欲充斥精神的年代,需要诗人们耐住寂寞,用心写作。他写《高贵的膝盖》,对祖先的开拓充满敬意,同时又对千百年来的民族劣根性给予批判。不盲目地崇拜,不无端地歌颂,清醒理智,在激情与理智之间恰到好处。在《屈原在今天自杀》的最后他写道:“我—们—没—醉,真—的—没—醉。”让我感触极深,其实现实的我们就是真的醉了,在不可一世地叫嚷。天地之间,神明知道我们醉了,祖先知道我们醉了,我们迷失了。写到这里,我想诗人是无奈的,也是痛苦的,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苍凉之痛。

 

  在这部分里他还写千里淮源、写开封铁塔、写老包、写息夫人等等,篇篇都是思考之作,凝结着心力之诗。或是讽刺鞭挞之笔,或是满怀期待之情,对文明的忧思最是让人感动。诗人在这部分里的诗作不能一一详尽,这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品味。

 

  诗集的第二部分《家乡:现实的背影》是最能感动我本人的。当然,这里边是带有我个人的情感因素的,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乡村里生活了二十年,对陈立红先生笔下的豫西南故乡的一切我都有一种亲切亲近之感。他写父亲我就觉得是在写我的父亲,写我邻居的大叔大伯。他写母亲写农民写他的乡亲们,这一切真是亲近的使我流泪。写《土地》“你生养了我们,又埋葬了我们”,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写出了土地对一代代土地上的儿女的生养埋葬之恩。《阳光的重量》“这阳光,是夏日的阳光……”一下就击中了我。写《柳叶茶》“绿绿的青味让人忧伤”,现在“有淡淡的苦涩很平常”,小小的生活里,小小的细节里,有着深深怀念,有这难以言说的苦涩乡情亲情。《家乡:现实的背影》里的每一篇都有着对农业、农村、农民感同身受的真情,都有着对故乡亲人的深深眷恋,都有着对“三农”问题和农业文明的深深思索。他对故乡、故土的深情歌咏,一片赤诚,对父老乡亲苦难感同身受的痛苦,至爱至真。有些篇什,读来不禁使人掩卷而泣。深深故园情,殷殷游子意。

 

  在诗集的第三部分《文明:未来的呼唤》中,诗人跳出了对个人命运际遇的慨叹,跳出了单纯的对家乡对父老的关怀歌咏,而是以整个中华文明的宽广视野去思考问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的成长,看到了一个中年人的社会责任感,看到了一个诗人在时代的担当。在当今诗坛,诗人这样做是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勇气的。显然,诗人已经走向成熟,他已无所畏惧,只遵从内心的召唤。他以开阔的眼界关照生命,思考历史、文明、世界,思考整个中华文明的出路。

 

  对于陈立红先生的诗集,我就暂且的说到这里,显然我的理解是有限的,毕竟个人阅历有限,但我以一个普通的诗歌读者的身份,而不以是评论家的眼光来读这部诗集,能够深切的感受到陈立红先生的赤子之心,能够感受到他的关怀和视野,以及他对读者对诗歌的尊重。

 

  最后,我真诚地期待更多的像我一样的青年能读一读《文明的呼唤》,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最后我写下陈立红先生的一句诗作为结语,和更多像我一样的青年共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夜路。
    走吧,年轻的朋友。

来源:禇矗博客(2008-05-24 10:0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