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海居士:回立红老师关于诗歌创作的七个为什么

(2007-11-23 08:30:10)
标签:

艺术赏析

东海居士

陈立红

诗歌

创作

基本规律

技巧

方法

问题

为什么

分类: 文学评论

  陈立红按语:11月21日上午11:49,在吃午饭时看到东海兄弟阐述籍康的诗和我的修改问题的一篇文章,便留下评语:“你很有理论功底,以后多交流。从事写作理论自省自悟很重要,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自己消化,才能理解吸收和不断升华。就诗歌而言,往往是激情创作,所以事后必须进行冷静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用诗艺打动人。这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存在的根本。每一首诗都是一个自在的系统,诗稿草完之后要问几个问什么:为什么写这首诗?想表达什么?诗的内核是什么?别人写过没有?如何区别于同类作品?独特感受在哪里?在社会文化进程中的位置和状态如何定位?……等等,如果每写一首诗,都能解决这些问题,那就可以可定写出了优秀作品。这是我的体会,请你批评。”

 

  没有想到,过了大约2个小时,东海居士就写了一篇2千多字的文章,逐个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我看了该文,又写下如下留言:“东海兄弟是个很有理论素养的快手!我提这几个问题,主要是针对诗歌初学者,希望他们在审视修改自己的作品时多问几个问什么,这样才有方向感,才能修改好自己的作品。你的回答很好,有助大家反思。虽然有些回答还需提高,但值得肯定。有时间我再整理一下思路,写个短文,咱们互相借鉴。谢谢!”

 

  我主张诗海之内皆兄弟,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因为我小的时候走了一些弯路,也曾受到一些诗兄的提携,所以看到兄弟门有长处,愿意指出来,以便大家共同发扬。先将东海的文章转发如下,请大家讨论。一首优秀的诗歌到底要解决几个为什么,确实值得讨论。

                
回立红老师关于诗歌创作的七个为什么

东海居士

 

    谈到诗歌,本人自认是门外汉一个,这一点成了籍康君调侃我的基本条件和唯一理由。在立红老师面前谈诗歌,就更好比兰亭挥毫、草堂题诗,不过难得立红老师莅临寒博,且在百忙之中留下了最精彩的评论,本人兴致大起,第一时间做了回复!

 

    “就诗歌而言,往往是激情创作,所以事后必须进行冷静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用诗艺打动人。这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存在的根本。”立红老师的一席话,道出了诗歌创作者的共同心声,尤其是末句的七个为什么,更是深深震撼者每一位诗歌创作者乃至读者的心灵,我看后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位诗歌前辈多年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发扬光大!

 

   “为什么写这首诗?想表达什么?诗的内核是什么?别人写过没有?如何区别于同类作品?独特感受在哪里?在社会文化进程中的位置和状态如何定位?”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中国诗歌要改革,就要有人去努力,这是为什么写这首诗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不少人是即时兴起、灵感突来,他们写诗并不是为了要复兴中国的诗歌,而是完全出于自娱自乐,但是他们中一些好作品的出现,也在无形中为中国诗歌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谈到立红老师提及的第二点:想表达什么?这就跟诗的意境密切联系了,一首好诗,写诗的人首先要明白他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心里所想的,或许美好,或许丑恶,我们把它写出来,至少那是一种记录,一种自我心情的表述,无论是喜悦,忧愁,还是平淡,利欲,就是自我抒发的一种情怀!

 

  心情是一种景象,或是美景,或是一种平淡的景,要把这种景写出来,那首先就要写意,言之无意,再好的景也没有看头,至少是枯燥无味的。因此,一首诗,只有当它具有美的意境,才能使读诗的人有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进而才能玩出几分滋味来,甚或发出些许感慨,同时这也是诗的内核所在!

 

    至于立红老师提到的第四点‘别人写过没有’,我个人觉得,别人写过的东西,只要是好的,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在模仿中走出自己的风格。一位优秀的诗人绝对不是天生的,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善于阅读,善于从无数次的阅览中吸取经验,取别人之所长补己之短,这是诗人自成一家的前提条件!

 

    立红老师还提到如何区别于同类作品。正如车的行使有树的参照一样,没有树这个参照物,我们也许不晓得车子到底有多快,甚至感觉不到它在动。一篇好的文章,是从比较中诞生的,没有优秀做比较,所有的庸品都是优秀的。一部作品出炉后,只有拿来跟人家相互交流、探讨,才能从中发现其中的不足,然后再做改动。某评论家说,好的文章是比出来的,这句话我暂时并不反对。

 

    谈到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属于作者,同时也属于读者。本人得出这样一条定律:一首作品,只有作者感觉良好,才有可能让读者感觉良好!如果作者对己出的作品都不能满意,那么读者的感觉顶多是差强人意!

 

    一位网友在某诗歌网络论坛上撰文指出,以往讲究字斟句酌的诗歌,如今往往不再简练。本来可以用几句话就可以阐明的,可现在却被诗人纺成线、抽成丝,织成一件巨大的锦袍,看了半天才发现锦袍下面空空如也,没有一点可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这类新诗,看过一眼,便再没有看第二眼的欲望,甚至还会令人产生“速逃”的感觉。

 

    他同时指出,不少新诗不再给人美的享受,没有了节奏、没有了韵律、没有了确切的意象、没有了高的境界,一些很直白的话语都直观地摆到了诗歌架上,“说它是散文都勉为其难”。

 

    这就涉及到了诗歌在社会文化进程中的位置和状态的定位问题。本人猜想,立红老师所提到的定位问题,既提到了个人作品在社会中的定位,也提及整个诗歌整体在社会文化进程中的位置和状态的定位问题。此问题尤其体现在新诗上。

 

    余光中先生认为,口语能让诗的语言变得活跃,但因为口语同时又是很粗糙的,所以需要对其进行选择,并不是张口就能出诗。

 

    在洛夫先生看来,对新诗的语言,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生活语言”,一种是比较文雅精炼的书面语言。所谓“生活语言”,是一种真实的、提炼过的,净化的,纯粹的汉语,它不拒绝俚语方言,但它拒绝口沫横飞的口水诗,拒绝废话。

 

    洛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所运用的“生活语言”,是把街坊市场等公共场所流行的粗糙口语提升一个层次,使诗的声音成为生命的元音,诗的语言不仅是一种载体或符号,而是生命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此观点本人完全认可!

 

    回完立红老师关于诗歌创作的七个为什么,我在最后还要提及一点,就是写诗的人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诗歌创作是需要下大功夫的,现代社会,光怪陆离的事很多,人们被霓虹灯晃花了眼,很少有人能潜下心来去真正搞创作,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置身于这个功利很强的社会,要不为五斗米折腰也难。我看现代诗歌的没落,一是有很大一部分所谓的诗人,所谓的诗歌上成功的人士,但他们并非真正的诗人。尤其是那些故弄玄虚、专写人家看不懂的诗歌的老几,他们的观点是:只要是别人看不懂的诗歌那都是好诗歌。我的感觉是:这般老几的小品天分极高,怎么都跑到诗坛混了?

 
东海居士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来源:东海居士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