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联网进入网络生态的高级阶段

(2007-10-19 23:09:43)
标签:

it/科技

互联网

进入

网络生态

伯纳斯&8226

分类: 诗歌日记
  昨晚继续起草网博会演讲稿,到今早3点终于基本完成。在这一周时间里,一边检索梳理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一边研究分析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态势,颇有收获,并有新的发现和感想。现摘录一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大家天天使用互联网,如果不对它的根底有所了解,那也显得太不专业。呵呵。
 
互联网是如何发明的?
  

  www万维网(World Wide  Web)和浏览器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历史。1989年,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一个名叫伯纳斯·李的雇员,首次提出了开发万维网的建议。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可以和史上任何发明相媲美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当局的批准。但他并未放弃,自己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研究这个计划,终于在1990年圣诞节的时候制作出了万维网和浏览器。他设计出了今天使用的万维网的4个基础规范: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统一资源定位符(url),即网页的存放地址;首个图形用户界面,即因特网浏览器。通俗地讲,就是在互联网中引入了直观的图形界面,取代了抽象难懂的命令格式,从而使“上网”不再是专业人员的“特权”,互联网因此得以迅速普及,数以亿计的人能够方便地使用上浩瀚的网络资源,并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伯纳斯·李并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无偿地公开了他的发明成果,从而使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巨大发展。为了表彰伯纳斯·李的伟大贡献,2003年12月30日,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2004年4月15日,芬兰技术基金会决定授予他首届“千年技术奖”,奖金高达100万欧元(123万美元),比诺贝尔奖的奖金还要多。当时,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名并不富有的科学家,还在为孩子上学和修缮房屋发愁。

 

  这就是互联网发明的一个小故事,能给人很多联想和思考。比如小发明如何改变大世界?社会、长者如何面对年轻人的创意和想法?面对质疑年轻人自己如何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发明家如何对待自己的发明等等,确实令人感慨,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互联网发展的三大阶段

 

  从1990年算起,互联网从诞生到今天还不满17岁。这对一个人而言,这么大年龄还是未成年人,所以她会有一些情况,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对一项崭新的技术而言,虽然只有短短17年的发展时间,但以它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巨大变化。从用户的角度看,互联网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通信工具。以电子邮件迅速风靡全球为标志,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传统邮政业形成巨大挑战。虽然那时发一封1000字的文本电子邮件要等两三分钟,不像现在即使发上G的资料也只需几秒钟,但当时这种方式比传统的通信方式还是大大地节约了时间,节约了费用,所以迅速风靡全球。甚至还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那时,许多年轻人为在名片上能印上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而心怀自豪和骄傲。

 

  第二阶段是信息交换工具。Web浏览大行其道,企业上网、政府上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对相关传统行业形成巨大冲击,并促使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

 

  第三阶段是新兴媒体。随着网速提升和宽带普及,迅速成为具有全媒体功能的新兴超级媒体,其关注度得到倍增和放大。现在,“网络媒体”已经不是一个生僻的词汇,相反,已经成为一个很热的专门行业,国内不少大学的传媒专业,已经开设了“网络传媒”课程。国务院新闻办指导、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联合主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已经接连举办6届。这都说明,互联网的新媒体功能,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获得业界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和实践。近两年,网络音视频开始流行,这使互联网的媒体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放大,也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形成巨大挑战。

 

互联网进入网络生态的高级阶段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描述可以看出,互联网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是越来越先进和智能化了,好像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可以独立存在和自在发展了。目前,互联网正在迎来它的新阶段,这就是,它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往仅仅以工具论来认知和表达互联网的功用,已经不能抓到互联网的本质,也很难从根本上找到合适应对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